第196章 文武之争
陈群字长文,颍川人,今年不到三十岁,早些年在豫州给刘备当属下,刘备败退徐州后,进入丞相府做事,现任吏部郎中,也是司空荀彧的女婿。
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根据家世、才干对一些地区的人物进行品评,从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
负责品评之人被称为中正官,中正官有大小之分,各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在各郡设立小中正官,负责本郡内人物品评。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这种方法有个好处,朝廷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各州各郡的人才状况,再从中挑选合适的人出来做官,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当下朝廷人才短缺的情况,也能保证所用之人,在道德上有较高的水平。
这一招正好能解决大晋‘众恶盈朝’的尴尬状况。
因此在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之后,就得到曹操及百官的认可。
“哈哈,子玉,你看看,这九品中正制如何?”
曹操拿着‘九品中正制’的底稿交给曹信阅览。
“陈长文是个雅人,他写的章程肯定不错。”
曹信拿过来看了一遍,确实不错。
尽管他也觉得这种制度比不上科举制,但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这种方法无疑是最合理的。
首先,当前造纸术才出来不久,纸张质量不高,价格昂贵,书籍依然是笨重的竹简丝帛,这也导致百姓受教育程度不高,普通人几乎一辈子也摸不到书册,更别提文化修养。
另外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术也没出现,也大大限制了文化的传播。
这就导致一个现象,在普通百姓家中几乎没有读书人,也谈不上博学的人才。
此外纸张没有普及,不能用来考试,实施科举制也不太现实。
而看似弊端多多九品中正制,无疑最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最适合大晋。
曹信在翻阅了陈群所写的‘九品官人之法’后,也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之深。
其中条条框框写得极其详尽,针对各处环节容易出现的弊端,譬如徇私舞弊、限制中正官的权力等方面,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若实施者能严格按照上面的规定来实施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能用一千年。
但所有好的制度都逃不过被扭曲的命运,在执行过程中,执行者会随着他们的喜好、利益、需要,对制度进行圆融、微调。
这种制度也会随着时间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而渐渐变形变色。
“陛下,这九品官人之法看着还不错,是个可行的办法。”
曹信放下奏章说道。
“看着还不错?哈哈,难道用起来不好?”
曹操疑惑地问道。
曹信哈哈一笑,“陛下,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前朝实施察举制,这些制度在施行之初,看着都不错,能帮朝廷选出优秀的官吏,但到后来,这些制度渐渐变样,这九品中正制也一样。
大晋初立,世家大族正在各自划分地盘,几十年后,世家大族在各州各郡完全固化,他们控制着地方的官场,垄断人才的品评,为了确保自身处于上品,高门世族必定会想方设法打压一些新近崛起的小氏族、寒门。
小氏族和寒门不甘心处于底层,必定会拼命反抗,这就是阶级矛盾之所在。而在一百多年后,双方矛盾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大晋少不了会陷入动乱之中。”
“......”
听着他的话,曹操目瞪口呆,这九品中正制还没开始实施,你就看到‘它’的结束,还把事情说得那么严重,这玩意还能用吗?
“陛下!”
华歆立即站了出来,“这只是琅琊王的推测,并不一定会出现,陛下不用太过担心。”
“确实,曹子玉你未免太杞人忧天了。”
曹洪撇嘴说道。
曹信哈哈一笑,看向荀彧荀攸钟繇等人,“伱们是智者,仔细想想,这种情况会不会出现?”
“会,一定会!”
不等老丈人荀彧开口,陈群站出来拱拱手说道,“陛下明鉴,太尉明鉴,在草拟九品中正制之时,臣也想到过未来会出现这些问题,但臣并不担心。”
“哦,为何?”
曹操好奇地问道。
陈群笑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辈能制定出九品中正制,几十年后,一百多年后,必定会有大才来修改完善此种制度,或者提出更好的官选制度,来代替九品中正制,陛下和太尉完全不用担心。”
“好,说得好!”
曹洪呼和道。
曹操等人也点点头,非常认可陈群的观点。
荀彧贾诩等人却暗藏疑虑,陈群的话虽有些道理,但一个制度在实施之后,就会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会因此诞生众多的利益群体,几十年后或百年后有人想要修改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曹信一笑,“陈郎中说得不错,既然这九品中正制是你提出来的,那你说说本王属几品。”
“太尉已有官身之人,不参加品评,此外太尉出身皇族,府上诸公子也无需参加品评。”
陈群说道。
曹信笑了笑,“现有一个壮士,出身土匪,不读书写字,却武力不凡,曾在平定天下中,立下不少功劳,这种人该评几品?”
陈群想了下,“可根据他的功劳,授予他军功爵位。”
“你的意思是习武之人,没有资格参与品评?”
曹信扬起了剑眉问道。
“这...太尉,九品中正制只品评文官,武将会继续用军功爵制,两个制度并行。”
“不好不好,这样不好,这种选官制度明显在排斥武人,长此以往,大晋将文贵武贱,重文轻武,将来异族入侵,谁来保护抵御异族,谁来黎民百姓?靠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文臣?”
曹信摊手问道。
九品中正制只评文人,不评武人,这是明显的歧视,也是文官集团打压武人的办法。
实施这种制度,方便控制武人,但也会丢了汉人的血性和勇气。
在大汉朝,武力极其强大,只有汉朝攻打异族,异族从来不敢入侵大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汉军打出来的威风。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武人地位低下,文人崇尚清谈,导致中原地区武力急剧下降,随即五胡乱华,随便来一个小部落也能狠狠教训中原朝廷一顿。
这跟实施九品中正制有不小的关系。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曹信作为当朝太尉,武人的代表,必然要站出来发声。
“陛下,重武轻文,会使百姓丧失道德,从而天下大乱,而重文轻武,会让中原军备空虚,遭到异族的欺凌。选官之策,事关国体,臣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曹信抱拳说道。
曹操皱了皱眉头,看向陈群荀彧几人,“琅琊王说得不无道理,文武并行,才是大晋强大之道,你们想想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让天下人尽其才,无使野有遗贤,也不可让壮士沦落江湖。”
“陛下,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与御便是指武力,在评选之时,可在第二条‘才能’中加入武力一项,凡武力高强之人,也属于有才之士,可适当提高品级。。”
陈群拱手说道。
“不可!”
看到曹操要点头,曹信摆手说道,“文武混为一体,不方便品评,此外中正官任用文人,必定亲近文人,任用武人,必定偏重武人,这般遴选人才,有失偏颇。”
曹操无奈地问道,“子玉,那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曹信哈哈一笑,“陛下,不如施行文武双九品如何?文官按照文官的标准选拔,武人用武人的标准,文人重家世和才华,武人重军功、武功、兵法,陛下以为如何?”
“咦,听起来好像很不错。”
曹操捋着胡须说道。
“不可陛下!”
荀彧华歆刘表等人站了出来。
“为何不可?”
曹操问道。
荀彧几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刘表站出来,慨然说道,“陛下,习武之人,好勇斗狠,不能用内在的道德来约束自身,常常以武犯禁,闹得地方不宁,用太尉之法遴选人才,习武之人会更加肆无忌惮。”
曹操听着陷入了沉思。
在当丞相之事,他巴不得全天下的猛将全在他手下,这样他就可以百战百胜。
当上皇帝后,他又发现武人很麻烦,一个个好勇斗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还性格倔强,还有人居功自傲,以下犯上。
武人确实需要好好管一管,甚至用力压制武人,让他们变成乖顺之民。
按照曹信的说法,在大晋实施武人九品中正制,选拔武力高强之人入朝为官,习武之人会越来越多,将来也越来越不好管辖。
这确实是个问题。
那么要不要答应曹信?
“胡言乱语!”
曹信冲着刘表说道,“刘景升,没有武人,谁来平定天下,谁来保卫大晋?当初你在荆州重文轻武,用不动军事的文人来领军,才会屡战屡败。
陛下文武并重,才会屡战屡胜,最终一统天下,如今天下太平,大晋建立,你又想在大晋实施荆州那一套,你是想让大晋变成荆州,让陛下变成你刘景升?!”
“曹太尉,下官就事论事,武人不遵律法,不服管教,是导致地方动乱的缘由之一,太尉可要否认?”
刘表问道。
曹信自然不会否认,因为地方上的小偷、强盗、强干饭、游侠儿等等,一切非经济和政治罪犯都能算作有武力的人。
朝廷的条条框框也全是用来管理这些人。
从统治者角度来说,武人是祸根完全没错。
但从未来的角度出发,大晋必须要保存强大的武力,才能保证汉人不被异族欺凌,保证大晋疆域不被异族占领,也能保证大晋在对外战争中的主动性,因此武力不可或缺。
“陛下,刘御史说武人是导致地方动乱的缘由之一,那么文人则是导致天下动乱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譬如大秦,覆灭他们的人,究竟是不读书的项羽,还是擅长兵发谋略的张良萧何韩信?
譬如大汉,覆灭他们的究竟是董卓,还是刘景升、袁绍、袁术这类博学的诸侯,还是荀文若、郭奉孝、贾文和这类智计之士?谁在动乱时期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陛下文武双全,必定知道答案。”
曹信抱拳说道。
曹操捏着胡须陷入了沉思。
而大殿里的文人们听到曹信把大汉覆灭的黑锅丢在他们身上,他们有些不能忍受。
“太尉,敢问你是文人还是武人?”
郭嘉撇着嘴角问道。
“武人!”
曹信说道。
“陛下是文人还是武人?”
郭嘉继续问道。
“文武双全!”
“哈哈,着啊,方才太尉问大汉是亡于文人之手,还是亡于武人之手,下官要说,大汉亡于陛下和太尉之手,陛下和太尉都是武人,那么大汉究竟亡于谁之手,也不用再多争辩。”
郭嘉摊了摊手笑道。
“不错不错,奉孝所言极是!”
贾诩荀攸华歆等人笑呵呵地点了点头。
曹信瞪了郭嘉一眼,“本王和陛下皆文武双全,我们所用之人,一半武人,一半谋士,也就是你们,所以大晋天下是文人武士共同缔造的,如今天下太平,在制定选官制度之时,也该文武并重,文官治民育民,武人保境安民,两者同等重要,你敢说这是错的?”
曹信握着拳头问道。
“呃,不敢不敢!”
郭嘉以袖遮脸,退到荀攸身后。
这时曹操也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子玉说得不错,大晋天下,自当文武并重,不能重文轻武。”
“陛下英明!”
曹信笑道。
“景升、奉孝说的也不错,武人以武犯禁,必须要加以制止,因此在选官时,对武人也要注重其人的品德和名声,但凡违法之人,德行有亏之人,不忠孝仁义之人,皆不可入选。”
“陛下英明!”
荀彧华歆等文臣出声说道。
曹操听了哈哈大笑,“好,诸位再议一议,拟订一份遴选武人的章程来,届时与九品中正制一同颁布。”
“是,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