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谢长柳欣赏的眼神从他开始侃侃而谈的时候就没有放下过。
他自信而从容的模样像极了当年在大明殿的时候一件件的揭发元艻罪证之时,只是,如今的他再没有了当初的冲动。
他知晓谢长柳才华盖世,更是有与世人匹敌的才智与远见卓识。他以往不过是觉得,这样一个人,就算如何智慧都是他的笼中鸟。
或许当初对谢长柳他只是想折断他的羽翼,把他囚困在宫里,不让他人得到他,从而有与他对峙叫嚣的资格,而如今他却庆幸自己没有那样做。
他从来不怀疑孔夫子的大智,而在谢长柳身上,他对孔夫子的智慧有了无止境的渴求。
谢长柳就是一只鲲鹏,展翅高飞的时候才是他真正展现自我之时。
他有着他人没有的从容不迫,有着他人不敢表现的信誓旦旦。
如此智囊,当之无愧的国士无双。
陛下不禁试想,若是当年没有往最坏的方向发展,那一定没有现在能与他侃侃而谈的谢长柳,他或许会恣意人生,亦或者已经入仕为官,施展抱负,可,再不会有现在相对而坐不见君臣之禁忌的场面。
让谢长柳留在汴京,没有因为他的身份存疑就驱逐他,该是他做过最好的决定。
不说是为了自己,就算是为了大梁,这样一个人才都该长立于世。
“朕有时在想,朕该拿你怎么办呢?留你太过危险,可不容你又是损失。”
谢长柳就好比一把上好的兵器,可又太过锋利,拿它的人会伤手,刺出去也伤人。
而当他问出这句话时,就足以说明,他对谢长柳已经有了不同于往日的看法。
谢长柳微微仰脸,脸上一如既往的带着从容不迫,并不因陛下的恐吓而生出胆怯之心。他笑着说:“陛下,好用的兵器不一定就用得好,反之,不好用的兵器才会去用好了。”
或许听着不过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叫陛下放下了仅剩的一点对谢长柳的不放心。
他定定地看了谢长柳许久,用肯定的语气道:“但愿如此。”
有了这一句话,谢长柳知道,他在陛下这,已经彻底打消了顾虑,或许是近来最让人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有了陛下这一座靠山,万事都能顺手得多,也不必再去警惕葳蕤宫的算计。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或许就是如此了。
“东宫出事,陛下是打算怎么应付朝臣的追问?”谢长柳把话题引到他想要了解的事上,这么随口一说半分不见仓促,或许还是个为君分忧的好事。
显然的,陛下也没有因此生出疑窦,与他话谈起来。“待查清皇陵出现的火药自然就迎刃而解。”
还真就是火药。
谢长柳心里肺诽完,只能说这件事怕是并没有宣扬出去,而小詹妃提前听到了风声,看来她留在御前的眼线身份还不是个低的。
他扫了一眼角落里屏气凝神的几个宫人,一时半会还找不出来那个眼线。
小詹妃这样野心勃勃的人,既然能和东宫谋和,将来有一天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反水,是以,这个人必不能全然信了,提防着她,才是长久之策。
“镇北王那边可有了线索?”
听他这么一问,陛下来了兴致。
“你莫不是还能查案?”
谢长柳轻笑一声,难不成陛下还真当他无所不能么?他不过是想掺和进去查清楚使用火药的人是谁罢了。
“不会,但可以去试试。”他说的很直白,想要出宫的心思毫不掩饰。
陛下没有接他的话,或许是在无声的拒了他想跟镇北王去调查火药的心思。他换了其他的问题问他:“你对储君的看法还是一如当初吗?”
相同的话,陛下也不知问了他多少次,可每一次自己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这世间,什么都改变不了他对秦煦的真心。
“当然。”
得到这个毫无意外的回答,陛下没有当初的愤怒,反而是寻常心态。
若是谢长柳见异思迁,畏惧权势也就不是他了。
“或许太子没有你以为的那么英明,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魄力,将来的大梁他或许接不起来呢?难不成你还是觉得他足以继位九五?”
陛下似还是想劝服谢长柳对当今储君的肯定,在他看来,自己若是要易储换十皇子继位,那他要留十皇子身边辅佐的臣属自然就不能有二心。他自知自己年岁不足以长命百岁,虽然众人口呼万岁,可哪一位帝王真正的万岁了?若是能活到十皇子成年最好不过,但,对于如今的他来说已经是奢望。在肯定了谢长柳后,他就已经打算把谢长柳留给十皇子,他相信,有他铺好的路、有谢长柳在,他的国君之路也不是走不出来。
但,显而易见的,这对谢长柳来说没有什么说服力。
“您不也是说了,那是或许。这世间本就无或许之事,只有未发生之事。可既然是未发生之事,我们又怎么能提前预知呢他的好坏呢。”以后的秦煦能不能坐好那个位置,现在没有人能够知道,固然他现在是一位很好的储君,可也不一定会是很好的君主。
但,对于将来的那些未知之事,他并不想急切的去探究,该来的总会来的,是他的就只能是他的。
陛下对秦煦有着不信任、不放心、不期待,这一点他虽然一开始就知晓了可是还是觉得未免替秦煦寒心。
秦煦对陛下是有着孺慕之情的,他爱着这位从不把他放在心上的父君,在一次次的忽视与冷淡后他选择了不再渴求那份不属于他的父爱。
他终究不是十皇子,得不到陛下的偏爱。
如果这是身为储君必须舍弃的,他会后悔成为一人之下的太子吗?
父子之间走到他们这个地步实属罕见。
先帝对待几位皇嗣亦能一视同仁,豁达大度,而从先帝膝下长大的当今却是如此薄情,说是薄情又不准确,毕竟他对十皇子的偏爱家喻户晓,可不薄情却又待储君无半分真情。
他想替秦煦问一句,陛下为何对储君如此冷漠?可是话到了嘴边他又换了意思。
“太子仁德良善,陛下,您或许可以试着相信太子殿下。”
请相信自己的儿子吧,天下父子之间,哪里就要这般形同陌路呢。
谢长柳所言,有些大不敬。
从来没有人会对他说让他信任太子,他也从来不觉得自己不信任太子。
这让他觉得自己被人揣测了。可作为帝王,被人擅自揣摩心事,他该愠怒的,但是,今日不知是因为那人是谢长柳的缘故还是因为他心情好的缘故,他并未因此恼怒。
他呢喃着那句话,许久都觉不出味来。
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与人敞开心扉。更多的是因为他知晓,谢长柳知晓了也不能透露出去半分而已,他被自己牢牢的抓在手掌心,牵制他的就是自己,他以后说什么话,见什么人,第一个听到的还是自己。
“相信?朕没有不信他。”
在他看来,自己对太子不仅是事事支持也是足够信任的,他给了太子足够的权利与支持,让他对于储君的身份更加的信手拈来,也才能有支持他的人,成就党羽。
可就在他对自己的笃信里,谢长柳却不假思索的否定了他。
他看着对面面露怀疑的陛下,毫不犹豫的揭穿了他的自欺欺人与伪装。
“您有。”
他说的笃定,眼里看不出一丝踟蹰。
“您不信他能做的更好,不信他可以继位您的位置,使得大梁繁荣昌盛,您也不信他的真心,不信他对您是有孺慕之情,不信他对手足爱护,不信他跟外戚界限分明……您不信的太多了……”据他所知,陛下对秦煦就只剩下君臣之间的主次,别无他心。那一日在皇陵,他身负重伤的希望着结束,终究是刺伤了他的眼,从此心间难以愈合。
而谢长柳却有咄咄逼人的架势,三言四语,逼得陛下差点无言以对。
对于这些心事,他该缄默不露,这些年,也从未有人质疑他对储君的态度是好是坏,自己也觉得理所应当。而究竟是不是信任的呢,他自己其实心中也有答案。
在他想方设法易储的那一刻,他对太子就早已经没有了信任与父子情谊。
为什么会如此呢?或许他人只当他自私,一切都要顺着自己的喜好来,或许是猜测他忌惮太子的能力会超过他,让他容不得。
无论如何,他都不是一个英明的帝王。
谢长柳点醒了他心中从未有过的彷徨。
连他自己都不知晓为何会如此。
看着陛下沉默起来,原本凌厉的瞳孔此刻剩下不解与复杂,谢长柳开始庆幸自己方才一时脑热的大不敬之言并未惹怒陛下。
他虽是得到了陛下的认可,可自己一个外人,哪里就能掺和帝王家事。
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君王信任,如此,原是他过犹不及了。
他或许也是嚣张了些,敢如此对帝王盛气凌人。 或许是心态转换的缘故,对谢长柳,陛下也有了更多的宽容,也并未因此深悟出谢长柳的不合时宜的言语。他目光有些恍惚,在这午后黄昏里同谢长柳说起了自己的过往。他语气里饱含沧桑的像极了一个迟暮老人,他说: “当年,我继位大统,该说是顺理成章。我是嫡长子,理应继位,可是,现在的广南王当年身为老二,可比我有能力多了,他的手段、见识、勇毅都比我要胜出许多,先帝,也最喜欢他。世人都说先帝对儿女一视同仁,可到底只有一双手,端起的碗哪里就真的端平了呢,或多或少都是不同的,不过也无伤大雅罢了。你们可能不知晓,我当年也时常在想,若是他也是嫡子出身,那这个皇位应该就轮不到我了。”
一个被父亲认可深受喜爱的子嗣,更应当被选为继承人。
若非是老二的身份差了点,自己现在说不定在哪个角落里怨天尤人。
陛下勉强的笑了出来,过分苦涩。
看得谢长柳有些揪心,他或许是后悔了揭人的短,这样显得自己无所不用其极。
谢长柳有些忐忑,毕竟,听到帝王表露自己的心事,并不算是一件什么好事,若是帝王要杀人灭口,或许那日被陛下掐住脖子的经历还要再来一次。
帝王不知谢长柳是怎么想的,自己还在缓缓吐露着他的心声。
“后来,我在潜邸的时候就开始笼络朝臣,维护自己的势力,那个时候,元氏是唯一一个从始至终都愿意效忠我的。有的人,是墙头草,见风使舵,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可唯有他,带领他的族人义无反顾的为我谋算。”何乐而不为呢。
说起当初被元氏拥护时的情景,陛下脸上露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洒脱。
少年的他,被人义无反顾的支持,一定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当时,他从不怀疑元氏的忠心,而元氏也不叫他失望,对他鞍前马后,为他出谋划策,果真是做到了他的肱股之臣。
“那个时候,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忠臣,这才是一个帝王该有的臣属。”
“我沾沾自喜的时候,我许了他许多的好处,我想,对待臣属就该是宽容礼待。古有程门立雪、三顾茅庐,我也当效仿才是,这样他才会觉得效忠我是件不值得怀疑对错的事情。”或许没人知晓,他当年纵然是身为嫡长子也过的并不容易。
他其实很怕被帝王否认了他的能力,很怕被老二先来后到。
他拼了命的表现自己,他励志要做好一个储君,叫先帝刮目相看,叫先帝无法否定他的嫡长身份。
“我给了元氏许了太多的好处,就连纳入后宫的第一人就是他元氏的人,名唤元嬉,也就是先后,太子的生母。”
“我与她不是两情相悦,除却明媒正娶,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可我还是与她相敬如宾多年,她也从未知道我不并心仪她,娶她不过是为了让元氏心能够无旁骛的继续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