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问礼挨着十皇子坐,似乎在相互取暖。
他拨弄着自己的手指,许久都没有给予回应,就在谢长柳以为他根本没有在听的时候,就听秦问礼简洁明了道:“她、不好。”
谢长柳挑眉,这孩子还是头一次这么直截了当的评判一个人的好与不好,以往若是他喜欢的人就亲近些,若是不喜欢的人就不亲近。他能表达自己的喜恶,这是好事,复追问:“她,哪里不好呢?”
这时,就看见秦问礼皱起了眉头,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先生不喜欢。”
单此一句就叫谢长柳心里如泛起了波澜,他有些不可置信的看着秦问礼。
他似乎全然看不出谢长柳此刻因他一句话而异样的心境,独自玩耍着,可方才那一句又不似无心之言。
谢长柳原本以为自己把自己的心事藏的好好的,可没想到会叫旁人看出来,而且还是一个孩子。
他居然能看出他不喜欢崔苏婉?
谢长柳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
若是秦问礼没有心智损失,如今的年纪,说不得也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年郎,会跟十皇子一样,喜欢招猫逗狗,读书写字,诗书礼乐样样精通。
他想,邱频怎么还不回来呢?
而东宫里,待陛下等人走后,鱼公公说起十皇子拿雪团丢崔苏婉这桩事,笑得是合不拢嘴。
“连小公子都不喜欢那崔姑娘,依老奴看呐,这姑娘就是个不好的。”
崔氏原本就是门阀世家,多少有些傲气在里面,不可一世。而汴京里上有天家,天潢贵胄,下书香门第世家也不少,崔氏依仗着福寿长公主的身份在汴京目中无人,只怕是要千夫所指。
崔苏婉在长留殿门口给秦问礼砸了雪团,可是把人吓得心悸,怕是这几日都不得出门了。
今日陛下亲临东宫,她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家不在屋里待着偏生要出来晃悠,谁知道她存的是什么心思。
秦煦好笑。“到底是个孩子。”
崔苏婉被秦问礼欺负了,只得叫她咬碎了牙往肚里咽,难不成还能宣扬出去说,她被一个心智不全的孩子戏耍了,叫人给她赔礼道歉么,往大了说,就是她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再说了,那是镇北王家的孩子,她就算有怨气也还能去寻气么。
秦问礼那般情况,做出这样的事情倒也不会觉得稀奇,本就是喜怒无常,只是,怕是会叫崔氏心生不满。但镇北王本过了时间是要北上的,并不会在汴京城久住,就算是不满也就只得作罢了。
鱼公公也是替镇北王惆怅,教养这样的孩子的确够费心力。但想着,秦问礼在众人面前对谢无极的依赖,不禁问出来。
“不过老奴看着,那两位小殿下似乎对陛下带来的那位先生极为亲近,想来那位就是曾经名遍天下的无极先生吧?”
“嗯。”说起来秦煦有些不解,陛下在他面前已经说穿谢长柳的身份,怎么,鱼公公还不知道?难不成还是长柳有心隐瞒着他?
他不知该如何提醒,谢无极就是谢长柳。又想,既然谢长柳没有在鱼公公面前承认自己的身份,想来是有其他顾忌,既然如此,自己也不好直说什么,恐是坏了他的事。
“鱼公公,你还想长柳么?”
鱼公公笑了,眼角的皱纹更深了,“以前想,每日都想,离了他不习惯,总觉得这门一推开,里面就会跑出来一个少年,围着老奴转悠,要这要那的。”
说着鱼公公停顿了片刻,又接着继续,只是语气不复方才的轻快了。“可渐渐的也习以为常了,不说他走的早,再过几年,老奴也要撒手人寰了。”
秦煦沉默。“若是,能再见到呢?”
鱼公公从来不想这些已经发生后追悔莫及的试想,因为他知道,根本没有试想里的那一天。
“若是能见到他……”鱼公公沉默了,若是能再见到他,他也不知晓能怎样?他已经过了抱头痛哭的年纪了,况且,那孩子对他们心存芥蒂,若是在出现,他也不知该如何对待他,当年他回来时,对他们都是陌生的,固然回来,怕是也不愿与他们多有接近了。
那孩子是个有主意的,可也执拗。
汴京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了,他或许也不会回来,就像他的梦里,从来没有谢长柳笑着回来过。
鱼公公似乎不想在这件事上多纠缠,便顾左右而言他,朝着秦煦躬身道:“今日请脉的时间到了,老奴去请太医来。”
秦煦点头看着鱼公公佝着身子转身出去,只叹世事无常,半点不由人。
而朝中的起落因为皇陵坍塌一事终究被提上了日程,自从太子出事那一日起,相关人员便惶惶不可终日。
陛下发落了当年建造皇陵的工部一行人,多是被革职查办,内务府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日日承受着陛下的滔天怒火,礼部的还在观望,毕竟出力的还是靠工部。
只,当年建造皇陵,陛下曾交于城南伯督造。而皇陵坍塌,作为主管的城南伯哪里就能置身事外,在太子出事的第一日起他就每日跑一趟东宫希望得见太子。后听闻太子转危为安,才算是松了一口气,但陛下的怒火却躲不过去了。
此刻,陛下把折子砸在城南伯的头上,喝道:“你跟朕说什么好话?当初你奉旨监造皇陵,人手都听你差遣,现在出事你却找不出个原因来?”
陛下给足了城南伯时间,从太子出事自今日已经过去了六七日了,除了发落当初领命建造皇陵的一干官吏,其余人都没有动,为的就是叫城南伯自己想出解决的法子,可至今都还无着落。难不成还真就是天意不可?若是如此,哪日他去皇陵走一遭,是不是也会落得这副下场?
城南伯颤颤巍巍的匍匐在地,折子坚硬却未能把他砸出个什么不好来,但也敲得他眼冒金星,更恐惧的是如何平息陛下的怒火。
幸亏是太子安然无恙,若是太子出事,他难辞其咎。
“微臣该死!陛下恕罪!”他头贴着冰冷的琉璃石板,一个劲儿的求饶。
他从进来这金殿的那一刻就再未抬起头,是不敢。在陛下发落了工部的一行人后他就知晓,那把悬在他头上的那把刀终究是要落下来的,是以,在陛下传召他的时候,他几乎是踏上了一条不归途。
陛下冷哼,明知他不会直接赐死,该死什么,无非就是拿捏他赐死都得要证据确凿罢了。“你莫不是吃了朕让户部拨给皇陵的款饷吧?是以皇陵才会不过五十年就塌陷!”
陛下也不是信口胡沁,自古以来,君主对皇陵就格外重视,在行宫皇陵建造事上,决是不能敷衍了事,这份差事也从来不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一旦做成,填进去的后自己收到兜里的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官吏最喜承接这一工事,但,若是出现问题,他们也是头一个被发问的,好比现在的城南伯。
是以陛下才会觉得是他贪了这笔巨款,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岔子。
一般也无人敢打皇陵的主意,毕竟是君王百年之后的归宿,若是出了事,纵然是当初的主使官吏已故,他的九族都要遭受牵连。
而陛下最厌恶官吏腐败,贪污,如今的大梁就是因为先人的放任使得朝纲不正,他维护至今,收效甚微。如是查出来真有这样的事,那城南伯一家也就到头了。
“陛下恕罪啊,微臣冤枉,微臣两袖清风,纵然是骄奢淫逸岂敢贪啊,皇陵都是微臣当年亲眼督造的,众位大人皆可作证,更不敢冲公款伸手啊。”
城南伯似乎就怕被陛下扣下这样一顶帽子,又是惊惧又是恐慌,涕泗横流,哭天抢地,恨不得抱着陛下的大腿哭诉自己的冤枉。
至于城南伯是不是真的两袖清风,现在也没有人关心。
陛下冷眼看着底下被吓破胆的人,放话。
“朕已经吩咐镇北王去查了,纵然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但你的渎职之罪也是脱不了了,你还是想好怎么以死谢罪吧。”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没有人能安然无恙的脱身,就算最后查出,不是当初建造的问题,那作为主事的城南伯,也不能毫发无损的走出大明殿。
城南伯被吓得瘫软在地,最后还是被陛下叫来御前侍卫给拖出去的。
镇北王日夜辗转在皇陵,力求早日查出真相。
而他的黑甲卫也被他亲自带着,自从皇陵出事即日起就围了皇陵,至今都没有得过片刻的闲时。
镇北王又拷问了看护皇陵的一干大小官吏,这些人或许真是无辜也或许是嘴硬只说皇陵坍塌是意外,在祭礼的头一日,都还进去一处处的检查过,什么问题都没有,当日出事,实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太子出事,他们都不会有好果子吃,谁会嫌自己命长。
镇北王可不信这什么意外不意外的,他查阅过当年修建皇陵的记录,从人手的安排,建造的工程,到银两花在哪处,都事无巨细的记载下来,看不出一丝破绽。
只能说如果在记录上找不出什么问题就只有在皇陵里来入手调查了。
镇北王从打着支撑的元后墓穴里钻出来,里面元后的尸骨已经被重新收殓,如今被暂时安放在惠安寺里由僧人看护,日夜诵经超度。
自大梁开国以来,这还是头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怜那元后红颜薄命,去世后几十年了还受这份委屈,不得安宁。
镇北王心里忍不住的唏嘘,出来就看见繁缕蹲在一处墙角翻看着手里的石子,饶是镇北王都已经走到他背后了都没反应。
“看出什么来了?”
繁缕听闻镇北王说话的声音才快速的站起来并说起自己的意外之喜。
“属下发现了一块石头上沾了燃烧过的硝石。”
“硝石?”镇北王拧眉。
硝石,镇北王并不陌生,是火树银花必不可缺的材料,但也是火药缺一不可的原材料。而制作出来作火药使用,也是鲜少的,火药一般用以在建造工程上使用。然就算当初皇陵的建造用得上硝石,可这都几十年了,怎么还会存在痕迹。沧桑岁月,什么都可以成为乌有,区区硝石,印子还是新的,那只有一个可能,硝石是近期才出现的。
这么一结合皇陵的无故又那么合时机的坍塌,若真是被安放火药导致的缘故似乎就说得清了。
“是,闻着也有火药的气味。”皇陵上方坍塌成为一个巨洞,当初的气味都已经消散,不过若是仔细勘察,还能察觉出一些留存的气味。
繁缕一如既往的沉着脸,叫人看不出他此刻是何神情。
“皇陵里怎么会出现火药?”当日祭礼,一切从简,是以皇陵连烟火炮竹都没有安排,就更不可能出现硝石与火药味了。
镇北王拿过石子一看,黑色燃烧过的痕迹的确明显,乍一看像是石子本身的颜色,可仔细同其他石子对比就会发现端倪。
有着这一发现,无疑是有了查证的方向。
皇陵里出现火药,那皇陵的坍塌就不是意外而是人为,有人想要太子的命。
这个猜想一出来,镇北王就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如果这是意外,那至少也就说明朝廷里没有这股可以一手遮天的势力,然而,却有人能拿到火药,还悄无声息的把火药运送到了皇陵,并在太子进去的时候引燃,还不叫人发现,若非是他们查出一点线索,那么这件事是不是就真要归咎与天灾人祸?
不管陛下如今是不是想要易储,可终究是帝王之心,可有的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对太子下手了,是为了争储还是报复?那这个凶手又会是谁?如此手段实在是可怖,那这样的事情是否还会有第二次?不管如何,就说这人手里有火药,且还能用在取人性命上,那如果这个人一直不除,大梁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