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嘉陵江下,这个后世被称为南充的地方,是出入四川的要塞重地,当年汉末三国时,张飞便驻守此处。
亦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前线基地,姜维、邓艾都身死此处
西面杨展、白文选部抵近小潼河岸边渡河,四千松潘轻骑跟随运动。
南面秦佐明、王光兴、袁宗第已经抵达阆中城南面的和溪关。
面对明军步步为营的封锁,吴三桂最先动作,先命五千步卒抢占南津关、铁山关,而后让人把住后方退路苍溪县,最后才让骑兵主力出城寻找战机。
阆中地区地形比较奇特,这里夹在巴山山脉和剑门山脉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山谷地带,故而关口众多,易守难攻。
当年在汉末三国时期,张飞带着万余士卒,在此击败了张合的三万大军,地势险要,也是重要原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过去难以逾越的障碍,现在看来,却没有那么艰险了。
比如,在对方有大口径火炮的情况下。
当数日之后,两个炮营一百多门火炮抵达前线,原本看似固若金汤阆中四周防线就显得脆弱起来。
“通通通通......”
上百门火炮集火射击和溪关第二日,关内守军就忍受不住,企图出城夜袭,但被早有准备的明军粉碎。
第三日面临越加猛烈的炮火和摇摇欲坠的城墙,清军选择主动丢弃。
甚至连反击的炮火都没有,和陕西状况类似,这些内陆地区在明代久乏战争,军备缺乏,明末后又被多方势力反复搜刮,哪里还有什么城防火炮?
面对明军摧枯拉朽的大炮攻势,只能被动挨打。
占领已经被炮弹撕扯得残破不堪的和溪关,明军进一步将对方战略空间压缩,逼迫清军出来决战,或者只能龟缩阆中等着围城。
豪格当然不愿意就这般等死,想利用骑兵,击破明军侧后,但明军一方面利用嘉陵江进行补给,另一方面层层推进,放缓脚步,不给对方可趁之机。
最后还是吴三桂先动手,八千步骑混杂的辽东军和杨展部正面相碰。
相比于之前的四川绿营,吴三桂的部队要精锐的多,确切地说,吴三桂的核心人马,就是当年的蓟镇边军,当然还包括部分曾经是明廷倚仗的关宁骑兵和辽东骑兵。
明末的蓟镇辽东军事集团,究其本质,其实就是军阀,所谓“关宁铁骑”说起来的确精锐,但也就是当年袁崇焕令“辽人守辽土”后崛起的辽东本地豪绅武装集团。
祖、吴两家,本为姻亲,都算是辽东武装集团的股东,相较于吴三桂,他舅舅祖大寿虽然最后也投降了清朝,但那毕竟是坚守城池,就无救援后才开城投降,而且降清后,祖大寿基本就进入摆烂状态,不再领兵出战。
故而辽东武装集团的主导权就基本落入了吴三桂手中,当然,经过入关后的数年征战,曾经一片石之战那会约三万的辽东军骨干,眼下只剩两万左右,但依旧不是绿营可比的。
相较于八旗那种来去如风的作战风格,辽东军更加严谨。
往往并不把步兵和骑兵分离开来,而是步骑混杂阵型,进可攻退可守,比起明军,有骑兵之利,比起清军,又更加重视阵型。
可以说,当杨战面对这样一支军队时,所感受到的压力甚至比面对清军时要强。
毕竟无论如何,光复军和清军也打了快四个年头了,八旗那点作战风格和手段,该领教的都领教过了,但对这辽东军,除了原顺军余部有一些经验外,其余大部分新编将士,都没见过。
他们的装备精良程度不比八旗差多少,战斗力自然也不遑多让,很快就令明军体会到厉害所在。
杨展所部三个方阵,按照品字形排开。
对方八千步骑,也不冒进,骑兵分置两侧,中间五千步卒,列为横阵,缓缓推进。
比起八旗,这支军队的火器配备率更高了,尤其是三眼铳,至少有三四千支,而且着甲率也相当骇人,超过四成。
先是少部分精骑上前试探一番,探明情况后迅速归队,而后整个步骑大阵都继续向明军这边踏步而来。
不同于一般绿营,辽东军是一支广泛装备火器的军队,编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这五千步卒里,就有一千多支鸟铳。
两军相接百步以内,按照之前对付清军绿营的经验,此时对方一般都会开始零星放箭,但眼前的吴军却毫无动作,和纪律俨然的明军一样,依旧埋头前进。
八十步,七十步
战场上令人窒息的沉默下,唯有双方大军整齐的步伐声
五十步
“放!”
“射击!”
双方的军令几乎同时下达
“砰砰砰”
弹丸互相飞驰,两军顶在最前排的甲士纷纷倒下一片
血光四射飚溅,哀嚎迭起
吴军这边除了鸟铳外,还有不少步弓攒射,综合下来,两军火力竟是相差不大。
双方火铳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三段轮射,同时继续靠近对方
“砰砰砰”
铳声一刻不停,直到两军间隔越来越近
这是对战士勇气的巨大考验,不同于直接白刃交锋,还能够格挡闪躲,这种对射中,你只能不断装填射击,眼睁睁看着队友被突如其来的弹丸杀伤在地,甚至脑浆迸溅,而你别无办法,也不敢确定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
很快,经过两三轮对射后,双方都无法忍受如此状况了
明军率先一步发动冲锋,进入二十步内,一波齐射打空,全体上刺刀,朝对方奔驰而去。
吴军虽然突然遭受大量伤亡,但也迅速稳定住形势,而后同样面对冲锋中的明军就是一通齐射
数百将士当场扑地,攻势稍稍为之一顿,吴军迅速紧密阵型,大盾长矛,毫不含糊。
面对刺猬一般大阵,明军步卒也无其他办法,先用掌雷企图炸散阵型,对后再集中突入。
“轰隆”
上百枚黑乎乎正在呲呲作响的掌雷投掷入对方阵中时,让杨展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对面同样朝这边投过来一波炸弹!
吴军将领王屏藩毫不慌张,不就是“震天雷”嘛,谁没见过啊?
这玩意早在永乐、宣德年间就被边军玩出花来了,也就能糊弄一下装备简陋、人员混杂的清军绿营。
距离靠近之后,吴军阵列当中,还时不时就有一支三眼铳从盾牌缝隙里伸出来,朝着冲锋涌动的明军将士喷吐火舌。
别看这玩意射程短,但杀伤力还真不赖,有些类似后世的霰弹枪,一喷就能带走两三个。
明军伤亡陡然增加,杨展甚至觉得,这些王八犊子比八旗步军还难对付
(事实上很奇怪的是,明亡之前,关宁军的战绩其实相当一般,但投清之后,仅从战绩来看,其作用和能力完全不弱于满洲两白旗,甚至更强一些。)
当所有火器都发射殆尽后,两军终于在震天喊杀声中碰撞在一起。
浪打礁石,火卷残原,关宁军旗帜虽然已经改用清军,但甲胄形式、还有部分士卒依然穿着鸳鸯战袄,和明军厮杀在一起,实在是让人唏嘘。
杨展不敢将所有兵力都投入一线和对方消耗,因为人家左右两翼还各有一千五百骑没动呢。
品字形的左右两翼还得防范侧翼,于是投入一线厮杀的兵力竟然也只有五千,和对方相当。
两军厮杀进入白热化,犬牙交错,队列建制逐渐涣散
但吴军两翼骑兵依旧不为所动
直到阵中吴军将士终于取得部分优势后,王屏藩才马上以旗语下令
“骑兵穿插侧翼,快!”
轰隆马蹄作响,震动山野,关宁骑兵以近战重骑为主,全部着甲,远远看去,那烟尘四起的架势,跟主战坦克似的。
杨展连忙让左右两翼阵型严整以待,但当真正碰上时,还是让人心脏高高悬起。
骑兵突入两侧方阵六十步内,明军火铳开始轮射,不断有骑兵落马,而后被身后轰鸣的马蹄踏成肉泥。
进入三十步内,关宁骑兵用骑弓的不多,许多骑士竟是掏出鞍下火铳,与明军对射。
“砰砰砰”
待双方都快能看见对方脸面时,那些着甲骑兵和战阵厮杀的步卒一样,点燃三眼铳,在将佐勒令下,集中向明军阵型薄弱处射击。
同时,明军火铳也刚好发射最后一波齐射
刺鼻的硝烟笼罩四野,还未弥散之时,一阵人喊马嘶,犹如洪水般的重骑兵已经冲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