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统治者一定要有起码的自知之明,再来便是了解治下的状态。
了解自己统治下的疆域基本情况是首要之重,及时了解到应该补充什么,出现状况又去进行及时的弥补,只要能够做到这两点,情况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去。
有进取心的统治者,他们通常在做事上会显得更为迫不及待,明知道做什么会导致出现民怨,认为政体可以顶住民怨,或是干脆无视会产生的民怨,选择不管不顾去实施某项事情。
历史上敢于无视民怨的统治者并不多,大多数属于有雄心壮志的类型,其中的多数下场则是非常不美妙。
那些野心够大的统治者,只要不是倾斜资源用在私人享受上面,比如收集奇石建造林园,或是广肆建造宫阙,启动并完工的工程大多造福了后代。
有一个说法用来形容他们的所作所为,那便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比起夫差,我的胆子显得很小,气魄也不足。”智宵心里揶揄自己。
在今年,吴君夫差已经正式启动运河工程。
吴国征集了多达十八万的民夫,决定挖一条南起大江到北通淮水的大运河。
在工程启动之前,吴君夫差派出使节跟宋国和鲁国沟通,将要挖掘运河的事情向两国争取意见。
因为大运河一旦完工会惠及到宋国和鲁国的关系,宋国和鲁国自然没有反对意见,相反两国表示会在相关资源上进行支持。
吴国要挖掘大运河,怎么就惠及到了宋国和鲁国呢?看看大运河衔接的水系就能够搞明白了。
这条运河沟通了济水和泗水,而泗水衔接淮水,淮水与邗沟相连,济水源自黄河。
那么也就是说,吴君夫差挖掘大运河间接把大江水系和大河水系贯通了,确确实实是惠及到了宋国和鲁国,甚至连晋国、齐国、卫国以及其余小型诸侯国都能因此受惠,的确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能够称道一句功业千秋。
吴国第一批投入的民夫为十八万,后续会视情况增加或减少民夫的数量,打算用十年以内的时间完工,那么整个工程动用的人工绝对不会少于十八万人。
要说的是吴国的总人口也就一百八十万左右,等于第一批工程的启动就从每十个人中去抽调一人前往挖掘运河,只能说人力使用的上面显示出了非凡的动员能力。
智宵虽然不懂运河工程的挖掘,人力动用方面则是有成熟的概念,估测邗沟从动工到完工至少会动用到五十万左右,算人次的话数量够会更夸张。
另外一点,吴君夫差保有了基本的理智,没有要求运河从动工到完工在短期内结束,给予了至少十年的施工时间。
同样是这一条运河,并且已经有吴君夫差的先行开掘,隋炀帝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疏通以及部分地段的全新挖掘,动用百万人力耗费三年完工,成了帝王中的反面教材。
智宵也在启动大工程,以事业方面并不比吴君夫差开掘运河要差。
首先,一旦泾水东岸到洛水西岸的水利工程竣工,秦地便要多了一个涵盖面积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产粮区。
再来,便是函谷关一旦竣工,军事上的作用至少能够持续百年以上,更是保证了智氏在再艰难的时刻也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在泾水和洛水灌溉受惠区域,产出能够养活多少人呢?只要相关的水利工程不出现问题,仅仅当地的产出来养活五百万人口没有任何问题。
因此,智宵将水利工程早两百多年左右建设完成,哪怕一开始没有将可以开垦的土地变成农业区,事实就是智氏在起码在人口突破五百万之前,不会出现缺粮的困扰。
在未来,也就是水利工程竣工之后,智宵会再慢慢迁徙来新的人口,智氏权力中心的转移是一方面,再来是保证生产人员的所需,以及兵源的充足。
不出现意外,函谷关以西的智氏控制区会在十年之内会有百万以上的人口。等到拥有这个人口规模,大后方就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
当然了,智宵肯定想要关中的人口更多一些,只是要有掠夺人口的机会才行,光靠自然繁衍起码需要二十年。
如果是自然繁衍来增加人口数量,需要解决的相关难题会有许多,包括每一个家庭可持有的存粮富足,医疗卫生跟得上。
有存粮是关键,要不然连自己都要时不时饿肚子,哪来的底气生孩子?
至于医疗卫生,没有起码的医疗保障为前提,看一看当代的情况就能知晓现实。
智宵所知道的情况是,仅仅智氏的治下,每一个地区的婴儿夭折率就达到夸张的四成,分娩出现事故达到两成。
所以那一句话说得没错,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女人每一次生孩子真的就是在过鬼门关。
有一个现实就是,智宵在医疗方面没有太好的办法。
处理外伤方面,智宵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教导以及进行普及,过去十来年仍旧成果不显。
生病的治疗方面,智宵想干相关事业的时候发现,别看当时的智氏有四十多万人口,算是医生的人却只有可怜巴巴的不到百位。
智宵已经使用强项令让医生收徒,努力了十多年的时间堪堪让智氏治下的医生数量突破千人。
现在智氏有多少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一百三十万,拥有的医生却是堪堪千人,等于一名医生平均需要服务一千三百人。医生分布的区域还显得非常不合理,相当多区域其实没有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相当残酷的事实,真不是所有人生病都有条件就医,当前能够享受医疗服务的人都是有产者。
不要以为拥有一千名医生的数量很少,像是魏氏、韩氏、赵氏,或是齐国、宋国、吴国、楚国……等等诸侯国,他们治下的医生可能还不如智氏。
然而,在医生拥有量算是拔高的智氏,相关的医疗条件仍旧显得堪忧。
不得不佩服的是,在那种几乎没有医疗环境的环境下,诸夏依旧显示出人口增长率的正比。
而那种正比的真实情况是,一名成功长大成人的后背,极可能是十个未能长大成人的折损。
智宵在医疗保障上已经没有努力的余地,属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偏偏无力去达成的困境。
比如说,知道多一些接生的稳婆最好,怎么来维持这些稳婆的生计是个问题。
毕竟,稳婆也不是每天都有活,本身愿意稳婆为职业的人也不多,更多是自己有经验的临时客串。
再说,明知道应该增加医生的数量,但是培养医生真的太不容易,并非想培养就能培养得出来。
上面两项是所有封建王朝都需要面对的困难,从上古到近现代,哪怕到现代都没有完全解决,智宵哪来的能力彻底解决,只能尽力去办而已。
在忙碌之中,一年又过去了。
智宵本来计划对秦国用兵,结果是被自己颁布的一些政策所拖累。
谁都想一年四季不断进行开垦,抓紧时间拥有更多名下的土地。
那些已经完成开垦的人想把一应所需赶紧补上。
在这种现状下进行征召,不止会出现哀声怨道,还会影响到开荒。
无法忽视的还有一项,新移民的数量着实太多,保证原有移民的粮食消耗就占用了很庞大的人力资源以及运输消耗,着实无法承受启动战争带来增加后勤上的负担了。
所以,进行大规模建设期间一边对外开战,能够做到且不自我崩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显得相当牛逼。
“明岁便可有所得,仅秦地一岁便可收粮余三十余万石。”范蠡很骄傲,更佩服智宵的魄力,赞道:“此乃宗子所创之伟业,举世无有可及者!”
一次性动员人手在三年内开垦出两百万亩以上的农田,真的是属于前无古人的操作!
最重要的是什么?农业区的开发并非强迫,更没有因为移民搞得哀声哉道,过程中也没有产生夸张的伤亡。
智氏固然因此受益了,获利的人却不止是当代,一天仍有继续产出,受益者便不会断绝。
以功业来讲,智宵从计划到真正实施,玩的是将荒地开垦出来,不是抢占早就开发好的地方,绝对算得上是惠及千秋。
春秋时代一石是现代的多少斤?约一百二十斤。
每一亩的出产,区分到底是什么农作物,像麦或粟拿熟田耕作一亩大概是一石的产出,补种的豆类是麦或粟的一半左右产出。
如果是专门种豆类,倒是能够用生长周期短的优势来增加每年的每亩产量。
智宵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秦地的开垦时间并不长,熟田的数量其实并不多,时间不到三年就可以每年收三十万石上来,往后能够收上来的粮食数量肯定更多。
有一点却是智宵必须事先做出规划,例如一旦需要征召,哪个区域的征召人员数量进行规划。
智宵之所以需要注意这一方面,跟征召之后能够收的税减少有关。
当前的时代,纳赋就不用再交税,只是纳赋的人要自己承担出征的后勤补给。
因为智宵搞了谁开垦归谁名下的政策,智氏的有产者数量猛增。
那些有产者很主动在进行改变,不用劳作期间自主锻炼格斗技,每一个社也在自主编练。等于每增加一名有产者,他们就变成了智氏可征召的兵源。
这种自主性仅在春秋时代,往后都是需要统治者去敦促,到玩全民皆兵的时代,比如到了战国时代,基本就是用适者生存的淘汰方式了。
“还需少伯统计明岁可征召人员多寡。”智宵说道。
义渠不是在入侵秦国吗?双方已经在北部连续打了两年。
智宵这里得到消息,秦国君臣拿出极大的决心,打算明年跟义渠打一场大型战役,争取打到义渠没有南下侵略的能力。
秦国君臣做出那种决定的前提是,他们得知智氏打算同时启动两个大型工程,认定同时启动两个大型工程的智氏无力西侵,想要抓住机会一下去掉来自义渠的威胁,再拿出全部的力量来跟智氏争夺生存空间。
智宵要范蠡估算的不是全部的可动员人数,要的是可以动员又不受影响开发的人数。
范蠡直接答道:“秦地可征召一万三千余人。”
“喔?”智宵不是在怀疑数据的可信度,纯粹察觉到范蠡迫不及待想对秦国继续用兵了。
讲实话,比起在民政上建立功业,范蠡更想在军事上展示才能,早就盼着战争的来临。
以前是条件不允许,智氏对秦地的开发时间超过三年,大举用兵的条件仍旧有限,继续西侵的条件则是满足了。
一旦大规模用兵,其实也轮不到外姓担任指挥官,必定会是智宵亲自出马。
一个军团以下的用兵规模?范蠡认为直接可以争取一下。
“臣以为,暂无一战灭秦可能,且不宜侵略秦国都城。若是干扰秦国无以全力打击义渠,臣自荐为将。”范蠡眼巴巴盯着智宵,显示出了无比的渴望。
本来智宵也没有打算大举出征,要的就是干扰秦国对义渠的作战。
其实,智宵可以联络义渠,哪怕不进行结盟,仅仅展开贸易就会给秦国制造麻烦。
只不过,智宵没有打算跟义渠结盟或是展开贸易,并非是纯粹的民族大义考虑,主要是义渠在在未来必定会成为智氏的麻烦。
现在智氏将义渠给养起来,绝对是怕日后自己面临的麻烦不够大。
同时,智氏确实没有大举用兵的条件,智宵只打算出动两个“师”一共一万五千战斗人员。
智宵本来想用程朔为主将,看到范蠡进行自荐且一脸的渴望,心想:“范蠡本就以军事能力见长,操持了三多年内政,不给统兵的机会,怕是要冷了他的心啊?”
“来年春耕罢了,少伯为‘将’,统兵西征。”智宵说道。
范蠡立刻露出大喜的表情,铿锵有力地应道:“必不负宗子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