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荀彧比刘辩更早察觉到了问题,也明白其中的原因。之所以迟迟没有说明,一来是没有找到好的机会,二来也是想要进一步观察一下刘辩。
属下与上司之间的相处,永远不是只有勇往直前那么简单。无意义的顶撞,只会积累二者间的矛盾。
配合好的君臣,哪怕是讨论时剑拔弩张以至于死谏,事后也不会影响之后的君臣之情。
而刘辩,能够比他想象中更早的洞察,更谦逊的问计,不但让荀彧更加能放开与刘辩交流,也再一次增加了荀彧对他的期待。
经过荀彧的一番解释,刘辩瞬间明白了一切变故的原委。
由于刘辩最近沉迷工学,他的行为在世家眼里简直就是不务正业,这样的人在他们眼里就是继桓、灵二帝之后的亡国第三代。所以,许多大家族都从最开始的期待转变成了观望态度。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刘辩的行为太过轻浮,竞争皇位的概率大大降低,他们不太敢提前交站边了。
而坚持巴结刘辩的那些小家族,许多人都是抱着赌博的成份前来,也有一些或许只是为了提前捞一些好处。
这一下,刘辩陷入了两难之中。一边是即将争取来的张机,说的大一点,便是整个大汉医学的发展前途。而另一边,则是自己竞争皇位的道路。
这么多年来,刘辩彻底看透了,没有皇位就无法完整的掌权,很多东西是外人难以推进的,他的计划就会大受阻碍。
可是他也做不到,为了自己的形象就放弃玻璃的制备工艺,玻璃的用途可是相当广泛的。
这一下愁的刘辩,开始托着下巴自闭起来。
看着刘辩,陷入内耗,荀彧却笑了起来,虽然眼前的小皇子有些优柔寡断,甚至在他眼里有些分不清轻重,但是初心是好的。一国之主只要不昏庸,不好高骛远,其他的问题他们做臣子的责无旁贷。
这事其实很好解决,刘辩只是当局者迷,钻了牛角尖。
“殿下其实并不需要自己天天钻研这些奇技淫巧之事,找一可靠之人,提殿下来做不就好了。而殿下只需要经营好自己的形象,您越是有明主之相,越是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可以调动的资源就更多,这样一来目的就会更好实现,随后形成良性循环。”
提完建议后,荀彧还意犹未尽的做出了总结,“身为上位者,殿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用人,而不是事必躬亲。”
一席话令刘辩豁然开朗,压抑的内心也放松开来。他暗自发誓以后要多多问计,不要总想着闷头自己干。
然而,随之而来,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有谁能够代替他的位置与学子们交流?
毕竟想要和这些眼高于顶的世家交涉,就一定要有对等的身份,就算由他背书,身份也不能差太多。
然而,这样的身份是目前大汉工匠所不具备的,同时拥有地位和技术的人寥寥无几,总不能把郑浑从洛阳调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