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截胡甘糜夫人,气哭大耳贼 > 第536章 决策者的观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王安石的话音一落,房玄龄也是皱了皱眉头,向秦牧进言道:“陛下,臣以为王相所言极是。”

“陛下你曾说过,攘外必先安内。这内部尚且不安定,更何况是攘外?”

“太尉这般,难免有些急于求成了。”

“不如等太尉肃清了绥远都护府境内的叛乱,整合了人心之后,再谈论西征也不迟。”

杜如晦点了点头道:“陛下,臣的意见,跟王相、房大人是一样的。”

“如果陛下非要支持太尉再次西征,则必须要从国内再度调兵遣将。至少八万的兵马,是少不了的。”

“然,请恕臣直言,眼下朝廷也是多事之秋。”

“倘若再次调兵遣将,发动西征之战,取之何益?”

“朝野上下,对陛下一味地开疆拓土,占领那些不毛之地,其实心里都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

有些话,杜如晦也不敢说得太过清楚。

其实,秦牧自己也是知道的。

不止是朝野上下的官吏、士子,就连乡野之民,普通百姓都在议论纷纷,说秦牧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就跟昔日的秦始皇、汉武帝一样。

对此,秦牧能解释吗?

不能解释。

他也不屑于去解释。

他秦牧的功过是非,交给后人评说就够了。

毕竟他现在干的事情,有可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秦牧又把目光放在了王猛的身上。

王猛讪讪一笑,耸了耸肩道:“陛下,臣也认为这个时候发动第二次西征,时机未到。”

“太尉他们估计是被安息人打出了火气,这才有如此想法。”

“……”

秦牧沉默了。

他知道,李靖从来都不是那种会意气用事之人。

只不过,李靖是执行者,而他是决策者。

就所处的位置来说,可能李靖更加合适作出决策。

毕竟李靖就在前线,而秦牧他们身处大后方。

既然李靖提出了如此请求,就证明他有把握灭掉安息帝国。

秦牧也相信李靖有这种能力。

只是作为皇帝,秦牧必须要从全局来考虑,具备一定的大局观。

万一李靖率军灭掉安息帝国之后,回过头来却发现把刚刚设立的绥远都护府搞丢了,西征军团连退路都没了。

为之奈何?

这可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要知道,安息帝国,又名帕提亚帝国,可是跟汉朝、贵霜、罗马相提并论,雄据中亚的大帝国,也不是那么好招惹的。

“那岳飞请命北征通古斯的事情?”

王安石倏然一笑道:“陛下,岳飞将军北征之事,却是无妨。”

“对于通古斯,臣等了解不多,但是料想,不过是一些蛮族罢了。”

“想必以鹏举将军的能耐,带上一两万骑兵,就可以横扫通古斯了。”

秦牧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对于岳飞的能力,他还是信得过的。

通古斯,其实是西伯利亚一带,也就是远东地区。

常年气候寒冷,不适应耕种,估计定居在那里的人口也不多。

这种地方,其实秦牧都瞧不上眼。

怎奈何,通古斯的地下矿产资源很是丰富……

当然了,现在的秦牧也用不上那些矿产资源,不过地方也要先占领下来,标上大魏帝国的字样,宣示主权。

有的时候,开疆拓土其实很简单。

可能不需要动刀子,不需要杀人,把旗子插上去,宣誓土地的所有权就好了。

至于实行占领?

那种常年冰天雪地,鸟不拉屎的地方,估计也不会有人愿意去的。

饶是如此,哪天秦牧的兴致一来,把罪犯流放到通古斯一带种土豆,还是可以考虑考虑的。

岳飞估计也是看见李靖、薛仁贵频频建功立业,都已经被封了郡公,不甘落后,这才请命北征通古斯的。

……

时间进入七月中旬。

就跟秦牧预料的一样,各地的灾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先是一开始的濮阳、巨野一带发生严重水灾,黄河决口,接着是青州的济南郡、平原郡发生严重蝗灾。

连带着,冀州的常山郡、中山郡、巨鹿郡都发生了旱灾,而且兖州水患,因为黄河决口得不到控制,所以蔓延到了陈留、济阴、山阳三郡……

此时,在千秋万岁殿中,秦牧正在跟群臣一起商议赈灾的事情。

灾情如此严重,谁也不敢等闲视之。

“兖州水患,青州蝗灾,冀州旱灾。诸位,今年真是我大魏的多事之秋也。”

坐在龙椅之上的秦牧,环视一周之后,眯着眼睛道:“然,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

“如何缓解各地的灾情,并赈济百姓,请诸卿商议,拿出一个章程来。”

随着秦牧的话音一落,中书令王猛就首先手持牙笏,站了起身,向秦牧躬身行礼道:“陛下,臣认为,蝗灾、旱灾,赈济之事可以稍缓,毕竟临近的州郡,还有屯粮,可以就近接济。”

“如何治理兖州的水患,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这一次的兖州水患,盖因为黄河决口之故,祸及到了陈留、济阴、山阳三郡数十万百姓。”

“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饿殍千里,有倒悬之急也!”

“灾情十万火急,所以朝廷已经吩咐各地临近的州郡,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然,臣以为这样还不够。”

“此番兖州水患,黄河决口,对朝廷,对我等,皆是一个莫大的教训!”

顿了一下,王猛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沉痛的神色,叹道:“历代以来,黄河水患,是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

“古代有大禹治水,有夏、商、周三代,及至秦、汉,无不为黄河之患所害。然则,黄河之患,自始至终都未能根除,只能疏通、修缮。”

“陛下,臣等总结了一番此番黄河决口的前因后果。”

“接连不断的暴雨,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还属黄河淤泥阻塞,以及河道年久失修。”

“因此,臣窃以为,朝廷应当即刻组织人手,调拨石材木料,以及一切所需之物,疏浚并修缮河道,以求黄河沿岸百姓,再无水患之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