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皇帝陛下封藩,这无疑是比朝廷下令要根治黄河水患更有爆炸性的新闻,几乎是瞬间便在天下传播开来。
说要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人多了去了,也没见有谁真能有这个本事,凭什么成化朝就能彻底根治黄河?治河者封王这种事情总让觉得就是虚头巴脑,更多的是增添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话的谈资,但是事隔数十年后皇帝陛下要封藩这就比那个劳什子的治河封王要劲爆多了,究其原因是这个封藩可以影响到的人可就多了去了。
读书的、做工的、种田扒粪的,多少人在其中看到了门道,感觉出了机会。
书读一辈子,能够真正考上功名出人头地的绝对是少数,哪怕是自景泰朝以来有更多的读书人能够通过各部、各衙门的考核走上“专科生”的入仕道路了,那也毕竟是少数人。
这些被六部、都督察、税务局等衙门口定点培养、考核的专科生即便被两榜正途官歧视也挡不住有无数正途科考无望的读书人趋之若鹜。可是每年的官员候补名额有限,录用的人数永远比想要通过当官达到光宗耀祖的人要多得多得多。
更多的读书人只能放弃曾经的理想,放弃自己所学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靠着自己十余年、二十余年苦读积攒下来的那点笔墨功夫去商铺、工坊找份差使谋生。
朝廷要封藩,还是实封藩国,这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藩国官吏名额需要读书人去填充,这无疑是那些读不通圣人文章的读书人一条新的求官之道。
“二狗子,你怎么不去学堂里读书,这么早回家可是淘气被夫子给轰出学堂了?仔细你的皮,上次夫子上门你爹可是差点要把你吊起来打的。”
“陈叔净拿我打趣,我有大号的。学堂里今日停了课了,听说是夫子去应募要去藩国做官啦!要等新的夫子来学堂才会开课哩~”
“夫子要去藩国做官?当官不是得要举人老爷才行的吗?”
“哪有,早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除了举人之外,秀才是可以参加朝廷选拔的部考,考完了入国子监学习一年观政半年就能当官啦!”
“哦哦,好像之前是听人说过,不过夫子当年不是还嘲笑说这种是什么邪门歪道的官吗?这是熬不住了自己终于也要去做邪门官啦!”
“不是的陈叔,这种官不是正途官,正途官是要考举人、考进士的。夫子之前一直也说只有考正途官才能光宗耀祖,不过听说是朝廷要封藩国,藩国需要官员,夫子就去参加考试去了。”
“哦哦,还是你们读书人知道的多。我家那死小子才念了两年私塾就死活不肯念了,如今只能在人家铺子里做个掌柜。要是像你一样能好好念书,如今咱也能有个奔头。”
“可别这么说陈叔,这会能做个掌柜多好,每年年节看到大牛哥给家里带好东西,都不知道我们有多羡慕呢!”
“嘿嘿嘿......还是你们读书人会说话,那啥,那你好好读书,争取早日考上秀才也去考个那啥的试,去藩国做官去!”
“哎,我会好好读书的,将来我要考进士,做官就在大明做。我要像大牛哥一样能时常回来看望爹娘呢!”
“好,好好好,做官就在大明做,不去那劳什子的藩国。”
被唤作陈叔的此时心情完全不在二狗子说的做官上面,只是心里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儿子每年年节都能带着大包小包回家来,可不比据说要走上万里当个什么小官的好?
相似的场景在大明各地上演,正途官无望的学馆先生、官府幕僚甚至一些上升无望又满心期待更进一层的医官、旗校都开始活动了起来。
有门路的走门路,没门路的找关系,什么都没有的直接递帖子报名考试,也就是后世俗称的裸考。不管结果是什么,总归要拼上一拼,国考考不上那就试试省考,省考也考不上还有三支一扶嘛!
这会又不像后世,只要愿意,经过考评被认为合适的都可以参加大明朝的三支一扶当官为吏的。
当官吃皇粮,这已经不仅仅是要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哈哈日子的简单愿望了,比如说后世里多少曾经让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非农”户口如果不是因为那三年灾害里死亡人数衬托也没有显得那么的让人拉出界线来。毕竟那时有工作的非农和农业的差异,就是吃不饱和饿死的区别。
所以想要当官吃皇粮的最原始目的就是阶层的改变,至于当官前的各种理想、抱负那当然都只是口号而已,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呐喊其实可以简单的归结成一旦能够当官为吏就可以从此踏入公门,再也不用跟那群低级趣味的苦哈哈们混迹市井了。
当过官的人,在人群中的气质都是卓尔不凡、鹤立鸡群般的存在。简单到听人闲聊时的面部表情、自己说话时的语气神态,那都是能让人一眼辩论出那是正经当过干部的...咳咳,那啥,当过朝廷命官的人。
大明的取士考即使已经改成一年一度的南北榜仍然不能满足众多读书人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改变家族命运的期待。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朝廷这是一改历朝历代以来三年一取士的陋习,这才是真正重视读书人的朝廷!
所有人都觉得朝廷出钱出力兴办学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人读得起书,然后能通过读书走出原本的穷困直至走进朝堂,根本没有人关注到朝廷的根本目的只是让更多人能够通过读一部分书而达到阶段性性的“开智”,从而使朝廷能够获得更多有一定智商的牛马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多奉献。
奉献,当然是奉献,可不能说是朝廷给百姓更多读书机会是为了更好的剥削百姓,哪怕童生、秀才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也不能这么算的。
朝廷不给这些寻常百姓读书的机会,他们一辈子都只能顶着烈日在地头扒粪或者在狭小、腌脏的作坊里酷暑天中暑倒地严寒天手脚冻伤也不得片刻休息。
相比较而言,至少他们的父祖辈花费了一生甚至几辈人的积蓄换来他们走进了城镇,哪怕只是在城镇里跑腿、跑堂,那也脱离了原本的生活空间,这一切都是朝廷给他们的机会。
作为百姓,就应该感恩!对朝廷给他们读书的机会感恩,对官府让他们进入城镇感恩,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想法,也不该有其他想法。
“首辅大人,此次朝廷安排鳞选官员前往藩地任职的条件是不是有些过于宽松了些?没有家室的不让去,有宗室大家族的也不让去,这会让很多选官都失去机会,难免这些官员会对朝廷有不满......呃...不解,他们会对朝廷的政令不解的。”
朝廷最终鳞选官员的条件定下来后让人大跌眼镜,几乎限定了只有小门小户出身的官员才能够有机会参与鳞选,而其他人则一概被排除在外。
原本想借机会往藩国塞人的官宦顿时牢骚满腹,终于有人来找李贤旁敲侧击想要再争取一线机会。
“这是陛下对于诸位藩王的拳拳爱护之意。按祖制,臣子与藩属之间结亲都要严格管控,何况藩王属臣呢?”
“为藩国挑选属国,当然要是能够确保官员能够为藩国尽力的同时也不忘记了本宗。咱们做臣子的要为陛下分忧,藩国臣属既要为藩国尽忠,也要为宗主国尽心,这一点可马虎不得。”
“是,是是是...可是这样很多有能力也够忠心的官员就算是想为陛下、为朝廷效力也没了机会。首辅您看这......”
“哦...这也好办,诸位有亲友适合的,大可推荐给本官,本官念及与诸位同僚一场,怎么好薄了诸们的面子呢?”
“如此甚好,甚好,下官就多谢首辅大人抬举了...”
“谢首辅大人,谢首辅大人.....”
收拢了一堆推荐信后,李贤安排侍从一起打包送到了朱见深面前。
“李卿这是何意?”
“回陛下,这是外面那些官员推荐自己子侄亲友去藩国做官的推荐信。”
“荒唐!李卿,朕原本以为你是个知轻重的人,怎么还能接受这种请托?藩国虽然是臣属,其实也还是朝廷直接派官员前往任职,一切都应该由吏部考核后按章程委派,哪有私相收受的道理?”
“陛下莫急,臣虽然不够聪慧也不能这么糊涂。”
“那李卿这是何意?”
“陛下,朝廷数年前就号召官吏参与三支一扶,可是鲜有人肯愿意到边塞、番族处为官,如今有了到藩国做官的机会这些人还有脸一个个跳出来。臣看了这些推荐信,几乎都只提了履历和忠君爱国之心,想求朝廷给机会派他们去藩国当官,咱们干脆把这些官员全都派到边塞、土人部族去做官,如此一来官吏的人员配置也就齐全了。”
“嗯?......还真是个好主意。”朱见深听了李贤的主意后连连点头称赞,原本边塞、贫困地区的官员谁都不愿意去做,一旦被委派到了不是称病就是致仕,如今推荐信还是热乎的,看你们一起都得个病来试试。
“李卿,你这么坏,就不怕这些人记恨上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