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二年。
对统御天下的秦国来说,是值得铭记,并被称作多事的一年。
这一年,刚进入十月新年,右丞相隗状便上书告病,求归家乡。
“臣年迈老朽,身躯多有疾病,常卧于床,更偶有失忆之状。臣自觉身居高位,而无力为陛下效劳,特请辞于陛下,让位于贤才也。”
白发苍苍的隗状趴在地上,向始皇帝请求让出帝国右丞相的位置。
对此,朝中诸卿多有预料。
因为隗状已经七十余岁了。
他是如今还站在秦国朝堂上年岁最大的臣子。
自从秦王政十七年,隗状担任丞相,和昌平君搭班共同辅佐秦王政治国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
在天下统一前,隗状为这个国家算是殚精竭虑,贡献了很大一分力量。秦之所以能兼并六国,离不开这位老丞相的辅助。
但在秦国统一后,隗状一改之前的作风,面对君王的任何决定都是唯唯诺诺。
不管是秦始皇要修建宫殿驰道,还是四方开战,作为右丞相的隗状都不过多发表意见。
对于丞相府中的各种政务,隗状也依仗年老为借口,将事情尽数扔给了左丞相王绾。
赵佗刚开始还觉得这老丞相只是个尸位素餐的货色,接触久了,才发现此人政治敏感度很高啊。
面对皇帝的任何要求,隗状都唯唯诺诺,使得统一之后心态膨胀的始皇帝看他很顺眼,不会产生君臣冲突。
而对颇有野心的下属王绾,隗状将手中实权尽数交出去,使王绾名为左相,实则掌握整个相邦的权利。王绾大权在握,对他这位被架空的右相,自然也是尊敬有加。
说隗状是尸位素餐,其实没错。
但换一个角度想想,就发现他才是那个能平安活到最后,并带着荣誉退隐的人。
“大概是昌平君之事给了他刺激吧。”
赵佗暗暗感叹。
当年伐楚之役昌平君叛乱,秦国朝堂被暴怒的秦王政大清理一波。
上到昌文君,下到数百与楚系有关的臣子,或是被诛杀,或是被贬谪流放,与昔日嫪毐之事相比,也不遑多让。
如此大的变故,让隗状有所改变也是正常的。
而现在,就是他荣耀退隐的时候了。
果不其然,面对隗状的告老请辞,始皇帝愉快的同意了。
对于这位退休的老丞相,始皇帝不仅多有田宅和金钱赏赐,更赐其爵位为驷车庶长,以示褒扬。
“臣多谢陛下恩德。”
隗状笑眯眯的叩首谢恩。
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到如今的大一统盛世,曾有无数的名将良相出现,他们声威冠于天下,堪称一时俊杰。
但像隗状这样能活到七十多岁,带着荣誉和富贵平安归乡的,却没有几人。
与此同时,朝堂中有人的眼睛亮了。
御史大夫冯劫。
秦国惯例,御史大夫是丞相预备役,一旦有丞相退休,通常都是由御史大夫补位。
所以隗状这一走,大概率是王绾升为右丞相,冯劫补为左丞相。
“我若为左丞相,吾兄冯去疾为秦之上卿,冯无择为统领大军征伐南越的主帅。我冯氏一族,将在秦国彻底腾飞啊!”
就在冯劫心中遐想万千的时候。
数日后的另一场大朝会上,皇帝的任命让他吃了一惊。
在升任王绾为右丞相后,始皇帝就当众宣布了左丞相的人选。
“廷尉李斯,为朕并一宇内多有献策,并修订秦法,大有建树,今为左丞相。”
“臣李斯,多谢陛下恩德。”
李斯上前,叩首谢恩。
他抬头看到旁边满脸惊愕的冯劫,眼中闪过一抹笑意。
“冯无择率二十万大军南征百越,若让你冯劫再在朝中任为丞相,那你冯氏还得了?”
“我这相位,还得感谢冯无择啊。”
相比于冯劫的惊愕,李斯的喜悦。
赵佗对于始皇帝任李斯为相的事情,感觉理所当然。
“李斯果然当丞相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提前打压了儒家的缘故,王绾没有被牵连太多,现在升成了右丞相,还压了李斯一头。王绾好像才五十左右吧,比李斯小了十多岁。只要他后面不出乱子,说不定还能和我一起熬死李斯呢。”
赵佗心中暗想。
他如果想大刀阔斧改革秦国的体制,李斯是个绝对的拦路虎。
和儒家走得近的王绾,反而更容易和赵佗合作。
政治场上,是需要盟友的。
按照赵佗的设想,等到日后熬死了李斯,他就可以和王绾进行利益交换,换取对方对自己改革的支持。
再等到扶苏上位。
上到君王,下到丞相都支持改革。
那这个大秦,将在他赵佗的主导下彻底变天,不用像现在这样处处都有顾忌。
当然想象只是想象,赵佗的目光很快就从这场朝廷官员的变动中收了回来,认真干起了他的工学大事。
秦始皇三十一年的下半年,他的心思基本都放在了兴工学一事上。
相比一个两个的单纯科技,兴工学,为秦国打造一个系统的培养人才的体系更显得重要。
根据赵佗的设计。
这个工学招收的学室子弟,主要是工匠群体。
不限制年龄,不限制爵位。
只要是工匠,通过考试之后,就有成为工学子弟的资格。
赵佗不限制爵位的理念一出来的时候,引来一些人的反对。
他们举例说秦国一向以爵位为尊,就连文法吏的学室子弟,都有父辈的爵位或是官职的要求。
若是工学不限制爵位,那岂不是和国情不符,与商君“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原则相背离吗?
甚至就连章邯这个少府丞也感到担忧。
他建议赵佗不如让无爵位的工匠需要考试才能进入学室,而有爵位的工匠子弟可以免试入学,如此就能保留有爵者的特权。
反正工匠中有爵位的并没有多少人,对于大体上并无影响。
赵佗对此嗤之以鼻。
他赵佗之所以要兴工学,正是为了以此为开头,慢慢撬动军功爵制。
若是横加一个爵位限制上去,那和没改有什么差别?
这事情和有爵工匠的数量没关系,纯粹是原则问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此古之贤良者皆不问爵位出身。我大秦向来唯才是举,更别说是这需要专业技术的百工了。”
“在我这里,只看才能,不看爵位!”
赵佗态度强硬,凭着自身的威信和手中的权力,强势将所有异议的声音压了下去。
如果连一个工学都压不住,那他还谈什么改革大秦?
在赵佗的设计下,秦国的工匠想要进入工学,成为工学弟子,需要通过三道考试。
一是识字,这是最基础的东西。
进入工学要学习系统的物理和百工知识,毕业后还要做各地分管百工的官吏,不识字怎么能行?
所以识字是硬性要求,好在秦国有物勒工名的制度,大部分工匠多多少少都认识一些字。再加上如今纸张在各官署普及,雕版印刷术同样在日常使用。将李斯、赵高等人撰写的《仓颉篇》等识字课本印刷后下发各工署,让工匠们拥有学字的机会并不困难。
识字之后,第二道考试就是数术。
数学在物理和百工上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不通数术,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所以这个考试很有必要。
至于第三道考试,则是实操。
赵佗要的可不是脱离了实际的理论人才。
想要进入工学,那都必须能做出一定数量的器具才行。不管是踏碓、石磨还是冶铁,亦或者其他器物,反正这些工匠手上总要有真功夫。
这种能识字,算术好,还会实操的工匠,在通过各工署报名后,就可以参加少府举办的工学考试。
一旦通过考试,他们就能从岗位中脱身,进入工学,学习里面的各种知识。
据说工学的教材之一,是源自神书《公输残卷》改编的《物理》一书,让无数工匠闻之便呼吸加速,渴望至极。
而工学子弟在工学中通过相应考核后,就可以外放为各地的工师等官职。
这些职位不高,属于小吏级别,但已经是摆脱了普通的工匠之身,完成了阶层跨越。
甚至比军功爵还更吸引人。
毕竟你在战场立了功升了爵,回到家乡还不一定能当小吏啊。
工学制度一出,顿时让无数工匠趋之若鹜,奉少府赵佗为圣人。
当然,若是在相应时间和限定次数内不能通过考核的学室子弟,就会发回原籍,打回原形。
总体来说,工学制度算是公平。
赵佗给了这些工匠上升的机会,但能不能完成阶层跨越,就看个人本事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属于是唯贤能者为官吏的范畴。
所以当赵佗的工学制度上报给皇帝的时候,并详细解释了一番后。始皇帝对此是没有意见的,甚至有些期待赵佗这个尝试的结果。
一直到秦始皇三十二年的春天。
赵佗筹办的工学在通过重重考试之后,正式招收了第一批子弟。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来自南方越地的使者,为秦国朝堂送来了一个大好消息。
秦将冯无择率大军突袭闽越成功,逐闽越王无诸,占据闽越之地。
冯将军,又打下了一个越国!
始皇帝在秦宫中收到了这个消息,大笑三声。
虽然他对冯无择在信中说自己重病的消息有些不悦。但皇帝还是命人传告下去,通告全国,以鼓舞人心。
同时显示他这个皇帝发动百越之战的正确性。
朕要打的战争,就没有不胜的!
冯府中,今日休沐在家的冯敬也听到了满城传闻的这个大好消息。
“我父大破越人,占据闽越,乃是大功。”
“来人,去请王贺君子和李于君子前来,再叫来吾弟作陪!”
“为庆贺吾父大胜,今日打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