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太后忽然撤帘,天子一朝亲政,虽使得朝野震动,群臣惊诧,但这也的的确确算得上一桩值得朝堂上下庆贺的大喜事。

为了说服太后早日撤还政帘,包括三位大学士在内,朝臣们这些日子可是连嘴皮子都差点磨破了。

如今竟然就这么轻易地就得偿所愿了,文武百官从初时的惊诧中回过神来,皆有如释重负之感,心里一直悬着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而天子赵宗全终于独掌大权,更是龙颜大悦,殿中百官皆有封赏。

至于朝中诸事,赵宗全也没有一上来就急着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知会韩章等朝臣一切皆如往常,按部就班即可。

眼见如此,本来还因为朝局突然生变而有些人人自危的文武百官也是安心了不少。

消化完太后宣布撤帘的诏书,早朝议事的流程便继续进行,这是赵宗全亲政之后的第一次早朝,群臣皆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而赵宗全交给群臣商议的第一件事,就是卫辰之前向赵策英提起过的大周义赈彩券之事。

一般来说,天子亲政之后的第一次朝议,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百官都不会驳天子的面子,这也是朝臣和天子之间历来就有的默契。

然而,许是先帝在位时对言官太过宽纵的缘故,还是有几个头铁的言官跃跃欲试,想要打破成规,“一谏成名”。

只不过,当听到天子亲口说出这也是太后的意思时,这几名言官便立马遭到了各自顶头上司的怒视,不得不偃旗息鼓。

太后突然撤帘,背后定有缘由。

而今天子提出义赈彩券之事,摆明了就是太后撤帘的条件,天子肯定也已经默许了。

万一因为几个没有眼色的言官捣乱,导致此事通不过朝议,惹得太后震怒,撤帘之事再生反复,那岂不是追悔莫及?

因此,包括言官领袖在内的朝中大佬们,皆是不约而同地约束住了各自的下属,告诫他们不许多事,事情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定了下来。

早朝过后,百官各怀心事,渐次散去,崇政殿外的广场上,卫辰恰好遇见了盛长柏,二人结伴而行,相谈甚欢。

盛长柏和卫辰一样,都是天佑六年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供职后,因他为人持重,办事干练,深受上官赏识,没两年便由翰林编修(正七品)升为翰林修撰(从六品)。

后又积功升为翰林侍讲(正六品),升迁之速堪称同科翘楚,仅在卫辰之下而已。

当然,盛长柏的仕途能够这般顺遂,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出众以外,也少不了其岳家海家的助力。

海家诗书传家,世代清流,近三十年间就有五人先后入翰林院为官,号称“一门五翰林”,在翰林院中向来是根基深厚。

盛长柏作为海家的女婿,能够沾到多少光且不说,至少也可以避免被一些人刻意压制。

这就是有靠山的好处了,盛纮当年也是费尽心思才替儿子寻到了这一门好亲事。

待到新君即位,盛长柏又被选为治安元年恩科会试同考官,与卫辰成了同僚,有了这份金灿灿的履历,一直阻碍着盛长柏的资历问题基本也就不复存在了。

卫辰也是由衷地为盛长柏感到欣喜,以卫辰的眼光看来,只要盛长柏能够再接再厉,在自己现在的位置上再做出些成绩,要不了一两年,便有可能会再度升迁,正式迈入翰林院中高层的序列。

届时无论盛长柏是继续在中枢为官,还是外放到地方上主政一方,前途都是一片光明。

不过,从方才的谈话中来看,盛长柏似乎还是更希望能外放地方,为百姓做些实事。

这倒是符合盛长柏一贯以来的脾性,而且倘若真的能够主政一方,对盛长柏日后再进一步也是大有裨益,卫辰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眼见盛长柏有此心思,卫辰干脆就与盛长柏谈起了在自己当初在禹州主政时的见闻和心得。

盛长柏这些年一直在翰林院,缺的就是这些地方上的经验,如今听卫辰这个过来人说起,当即侧耳倾听起来,倒是有几分昔日在盛家家塾做学生时的样子了。

见到盛长柏这副乖乖学生的认真模样,卫辰好笑之余,也在心里暗自琢磨起来,往后该如何给自家大舅哥多寻摸些功劳,也好助他早日遂此心愿。

正思忖间,身后忽然响起匆匆的脚步声,卫辰回身望去,见赵策英正快步朝这边走来,想来应是有些话要与自己言说。

于是卫辰示意盛长柏先行一步,自己则停下脚步稍作等待。

“多亏了老师,朝堂方能有今日之局面,学生替太后、替父皇、在此谢过了!”

刚走到近前,赵策英就躬身向卫辰深深一礼,口中连声道谢。

赵策英这番举动可绝不是场面上的客套,而是完全发自肺腑,真心实意地感谢卫辰。

今日早朝之上,朝堂风云变幻,卫辰在其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但赵策英心里却是如明镜一般,若非卫辰前些时日给赵策英指出了一条明路,只怕太后与天子此时仍是势同水火,说不定还会闹得更僵,撤帘还政之事依旧遥遥无期。

说到底,今日之事,卫辰才是最大的幕后功臣!

“微末之功,何足挂齿,殿下言重了。倒是殿下您,那日书房相谈后不过数日,就能以赤诚纯孝之心说动太后,实在令臣敬佩不已。”

卫辰丝毫没有居功自傲的意思,反而将功劳都推到了赵策英头上,夸得赵策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赵策英当然明白,卫辰这么做,是在替他着想,宁愿自己吃亏,也要替他在满朝文武心中树立起纯孝仁义的名声。

感受到卫辰的良苦用心,赵策英心中不由地涌起一阵暖流,对卫辰更是愈发地信任和倚重。

恰好他此刻有一件要紧事,正需要老师的提点。

“老师,今日早朝之上,父皇提出义赈彩券之事,朝堂诸公几无异议,想来不日便可试行了。不过这义赈彩券毕竟是个新鲜玩意儿,太后与学生对此都是一知半解,一时间不知从何下手,还望老师能够指点迷津。”

卫辰闻言微微点头。

对于赵策英会参与到筹备义赈彩券之事中,卫辰心中其实早有预料,太后毕竟身处深宫,多有不便,只能主持大局,一些具体的事,多半还是要落到赵策英的头上。

先前在王府,卫辰只是简单地向赵策英介绍了一下彩券的原理,如今马上就要铺开摊子施行,具体如何去做,还需仔细斟酌。

这发行彩券虽然算不得什么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但若是过程中操作不当,也很容易惹出风波,招来非议。

损失些钱财还是小事,万一损害了皇家的体面,尤其是赵策英的名声,那可就大大有违卫辰献策的初衷了。

因此,即便今日赵策英不来寻卫辰,卫辰放衙后也会去找他,向他说明其中的利害和关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