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 > 第188章 王朝败家子-13-隋炀帝杨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8章 王朝败家子-13-隋炀帝杨广

朱棣缩了缩脖子,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父皇和大哥的血脉压制。

但他在这里感慨,殊不知他这样的特殊待遇也是其他兄弟们深深羡慕的。

有父皇朱元璋和太子朱标在,他们或许免不了会有些不可言说的小心思,但从来也只敢想想,做多做点小动作,比如延迟就藩的时间,但真的要让他们动手,那还是不敢的。

所以大多数的时候,他们这样的磨蹭和其他小动作,也只是为了得到一些他们、尤其是来自父皇的关注,好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

所以朱棣这看似很惨、背着来自后世的锅的经历,他们其实也很是眼红。

——后世的你都做到皇帝的位置上了,现在挨一下打怎么了?

朱棣显然也感受到了身后来自兄弟们的凝视,忙不迭地说着:“别看我了,天女还在讲呢!”

他其实也有点懵,明明天女讲的就是杨广,为什么就会扯到他的身上,仅仅只是她提到的那一句话?

朱元璋看了朱棣看似镇定实则有些懵的表情,在心里哼哼,杨广什么情况他们都知道,但关于“明成祖朱棣”的消息可是不知道的啊,不关注这些关注什么呢?

【但杨广也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的,他的政绩也是有的——

首先就是在教育制度上,杨广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

说到这里,我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

科举其实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着的特点。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科举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影响深远。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隋朝以前的朝代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而从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后,后世也逐渐形成了规范,有着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级别——这里其实已经是发展到了明清时期。

可以说,科举是华夏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它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再是妄言,已是现实。】

科举制的内容单单这样是介绍不完的,所以玉不识也直接投放了相关的资料。

虽然对于这部分内容前面已经零零散散地介绍过了,但这也是一个完整周全的再介绍,细碎的片段和完整的内容他们也还是分得清好坏的,而且这次天女还给出了科举制度的演变,他们可没有任何嫌弃的意思。

“我们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说不好用吧,想要开科举也得看条件符合不符合啊!不过确实可以试一试……”

——这是隋朝往前的朝代人的想法。

“嗯,原来这个隋文帝便已经开始动作了。”

——这是看到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的内容。

“还有武举?这是对应着文官的考试来进行武官的选拔吗?”

“殿试还要考诗赋的啊?”

“殿试又叫廷试,居然是由皇上亲自主持的吗?”

“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分的还挺清楚的……”

“还要糊名和誉录,这确实是应该的,不然名字直白的放在上面,有些人哪怕写得再不好,说不定也得选啊!”

“国子监,监生,贡监、荫监、举监、例监……秀才,廪生、增生、附生……还有举人,贡生,状元、榜眼、探花……”

“……整的还挺复杂。”

虽然复杂,但大家也能看见这其中不断完善的各种举措,他们确实感受到了一项制度的发展进程,这还让他们感觉挺奇妙的,毕竟很少能够机会给他们看这样庞大、细致地内容和进程,不少人看着都有种“恍然一新”的感觉。

并且看着看着,他们还都挺眼热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样的经历谁不想要拥有呢?毕竟爽文真的是从古至今都看不厌的一种题材,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更好了。

而玉不识简单讲过了科举,就继续了杨广的内容。

【好了,我们说回杨广,而除了科举制,他在政治上,为了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

军事上,在即位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大业五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然后他开始不满足于此了,他还想要继续进攻高句丽,为他的版图再添一笔,但是这一次胜利女神并没有眷顾他。

大业八年,隋军出动一百一十三万人,败于辽东城及平壤城下。

次年再发兵围攻辽东城。而在这时,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乘机起兵反隋。杨广被迫从辽东撤军。杨玄感败亡后,杨广下令追究,共杀三万余人,流徙六千余人。

大业十年,杨广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因隋末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

【是的,在他不停歇的欲望下,隋朝百姓深受其苦,在隋朝各地已经不断出现农民起义了。

说起来,这个时候李世民还和杨广有过交集——大业十一年,杨广依例北巡长城,始毕可汗率兵将其围困在雁门,杨广派人向始毕之妻、隋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北边有急”,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

李世民便是属于“隋朝援军”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