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 > 第187章 王朝败家子-12-隋炀帝杨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7章 王朝败家子-12-隋炀帝杨广

而看着再一次被点名点到了“胡亥”的秦朝诸人,脸色还是很不好。

——或者说,他们的脸色就没有好看过。

不管是秦朝短暂的一统,还是秦朝糟糕的名声,都让他们很是揪心、烦心。

当然,其中胡亥和赵高要占去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只是因为此前陛下早已处理了胡亥和赵高,现在他们也无从发泄。

忽然觉得他们陛下的雷厉风行有些不好呢。

——哈,这也只是自己心中偷偷想一想。

嬴政倒是对此没有什么动怒的想法,他看了眼神色或多或少都有些不愉的臣子,说道:“既然觉得不满,那就去改变它。”

而不是一直沉溺于既定的事实。对于玉不识来说,历史只是历史,但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不正是天幕给予他们改变的机会吗!

众臣应声唱喏,对陛下强大的心态表示佩服和向往。

他们愿意追随陛下,也正是因为他的强大,而现在则更一步说明他们的陛下,并没有局限在一时一瞬,而是放眼更远大的未来。

嬴政早已习惯如何去处理这些不好的消息。

从他和母亲被留在赵国,从母亲放弃他,从昌平君选择了楚国……

嬴政心想,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被放弃和背叛,他想起之前水幕中“李斯”的选择,虽然恼怒,但也没有气极的情绪。

因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负面的、不好的消息,然后化为己用、把它们转化成有用的东西。

他看着此时天女不断讲述的隋炀帝杨广,心中一片冷然。

是啊,还真是相像啊——不管是胡亥、杨广,还是二世而亡的秦朝和隋朝。

那么,杨广又是如何败坏了隋朝的基业呢?后世的皇帝在看吗?他又会如何选择?

【好了,我们说完了杨广的登基,来看看他的文治武功如何,是否真的就是一个“暴君”形象?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公元605年——杨广继位,改元大业。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做些事业了。

他上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从大业元年下令营建东都到大业二年正式迁都洛阳,整个过程大约用了一年多,这其中,每月征调的民夫足有二百万人。

或许有人对这个时间没有什么概念,我们来看另一个迁都的例子:明成祖朱棣,他也迁过都城,正是因为他迁都北京才有着“天子守国门”,那么他花费了多久的时间呢?他从1402年攻下南京改元永乐后,便开始了对北平的改置,最后在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一共花费了二十年。

一两年和二十年的对比,关于杨广速度究竟有多快,这样看大家是不是有了实感?

当然,新都城当然是建的很好,这个“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其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其中外郭城共有居民区一百余坊,另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等三大市场。

不过问题是,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还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这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都是同时进行的,这就很不妙了!

要知道,他游江都时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那真是一个庞然大物!而隋朝大运河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南抵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700公里。

可想而知,在这其中,究竟花费了多少钱财、又死了多少被征调的民夫?】

那么,这些百姓又能忍多久呢?

普通人都是有耐性的,他们可以忍,忍到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就像一根弦被绷到了极致也是会断的,那么人呢?他们忍到了极致,忍到了无法继续忍受,那就到了起义了。

民怨沸腾,总会有人想要拼一条活路出来。

朱元璋大概也是深有感触。元末各路起义,可不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吗?

不过,他看着再一次出现的“明成祖”,便直想翻白眼,不过听到后面,他神情顿时变了,迁都?北京?原来“天子守国门”是这样的“守”法。

不过……

朱元璋:“好你个小子,你是对咱应天府有什么意见吗?而且,‘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道理你都不懂了吗!”

且先不论他是如何攻进应天府的,单就一国都城,他认为南京可是合适无比的!

首先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南部核心地区,便于控制江南和中原并且有着长江、钟山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然后是富庶的经济环境——江南地区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繁荣,并且靠近长江和大运河,漕运也便利,都能够为都城供应充足的物资;并且应天府在历史上也是多次作为都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政治底蕴,当然,这里也天然远离北方威胁,对于汉人政权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说重要也重要的一点,他的首席顾问刘伯温认为南京风水极佳,朱元璋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也倾向于定都南京。

所以对于朱棣的选择,他是很感慨,但也只有一瞬,很快他的声音之大就差震聋了被揪到眼前的朱棣。

他当初为什么把自己儿子们的封地封在大明的四周?不就是希望他们可以成为阻拦外敌的防线吗?这说到底还是希望疆域内部可以平稳安全,怎么朱棣这个小子当上皇帝之后还自己搬到危险的地方?

就他有种是吧?!

朱棣满脸无辜:“父皇明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迁都啊!这可不是我做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眼睛继续瞪着,道:“你还敢狡辩?这天幕之上可是展示得清清楚楚。都是叫‘朱棣’的,不找你找谁!?咱说是就是!”

朱棣呆了呆,对父皇这无理取闹的样子表示无语。

朱标笑着看了一会儿,才上前从朱元璋手下把弟弟扯回来。

就像父皇说的,身为一个皇帝,身上关系着可不是一家一户,而是全天下的百姓,是千户万户,所以安全还是很重要的。他敬佩“四弟”的选择,但不代表他就是完全认同的。

而且他知道,自己这个四弟身上还是有点“赌”性的,这样被教训一下也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