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风起扬州 > 第127章 郑玄夫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诸葛瑾一脸凝重地继续补充道:“主公,张固现今统领着扬州的五个郡以及徐州的两个郡,麾下共计马步军将近七万人有余呐!然而反观我们这边,就算把刚刚归附于主公您的原徐州军也算进去,满打满算也不过区区两万多人而已呀!”

“倘若九江郡的黄忠挥师北上,他完全可以长驱直入,径直攻打咱们的沛国;与此同时,广陵郡和东海郡若同时出兵进击,则能顺势攻下邳与彭城。如此一来,我方将会陷入三面受敌、被重重包围的艰难困境之中啊!所以此时此刻,切不可轻率冒进、贸然行动!”

刘备听完这番话之后,不禁深深叹息一声,无奈地说道:“照此情形来看,难道就只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吗?”

这时,简雍站出来说道:“主公啊,依在下之见,假如现在贸然开启战事,最终鹿死谁手恐怕还难以预料。但是,如果选择按兵不动,不去主动迎战。那么万一将来曹操和张固这两方势力同时对我们发起进攻,到那时又该如何应对?”

刘备闻听此言,心中不由得一阵焦急。他连忙转向陈登,急切地问道:“元龙啊,你来说说看,如果真要开战的话,咱们究竟有没有获胜的把握?”

陈登听后,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缓缓摇着头回答道:“主公,恕在下直言,此番开战,实无绝对取胜之把握!那张固自从崛起以来,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从未遭遇过任何败仗。其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皆非常人所能及啊!”

诸葛瑾见状,补充道:“主公!为今之计,当联络各处人马,以为外援。若张固来攻,北海孔融,青州田楷,可为外援。攻击张固之背。袁氏兄弟,亦可结交一二,若张固曹操来攻,可让袁绍袁术一旁协助。另外,下令征招兵马,强大己身,待时机成熟,则可反攻东海!”

陈登说道:“主公,我有一计,可暂时给张固找一点麻烦。拖延一点时间!”

刘备听后,欣喜道:“元龙速说,计将安出?”

陈登缓缓道:“主公,泰山郡前太守应绍,因曹操父亲之死,害怕被曹操报复,直接投奔袁绍而去。如今兖州泰山郡并无太守,而北部两郡有一大盗名曰臧霸。”

“臧霸十八岁时,因父亲被囚。无奈为盗匪,劫囚而走。随后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开阳、费国一带,自成一方霸主。”

“后来,陶州牧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安抚臧霸这位猛将。于是,他上表朝廷,举荐臧霸担任骑都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稳定臧霸的心,还能借助他的力量维护地方的安宁。”

“而此时,泰山郡虽属于兖州,但曹操已经无暇顾及。如今主公可以以徐州牧的名义表奏天子,将泰山郡太守一职授予臧霸。毕竟,臧霸在当地颇具威望和实力,如果由他出任太守,则张固北方便会有一强敌。”

“张固妄图夺取琅琊国这块肥肉,那么必然会与臧霸和萧建发生激烈冲突。如此一来,就等于为主公竖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让张固不得不分心应对臧霸这个强敌,从而大大缓解了主公目前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刘备听闻此计,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连连点头称是:“好啊!反正如今琅琊国我们确实难以掌控。与其眼睁睁地看着它落入他人之手,倒不如顺水推舟,让臧霸和萧建去接管。这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之选。”

这时,一旁的陈登开口说道:“主公切莫着急,关于琅琊之事,我们亦有可为之处。那琅琊相萧建,亦是一方人物。我们不妨派人与之联络沟通一番,争取让他成为我们的外援之一。如此一来,便可与臧霸相互呼应,共同抵御张固的进攻。”

刘备听后,目光转向站在一旁的孙乾,和声说道:“公佑,此次前往泰山和琅琊两地联络臧霸、萧建二人的重任,就交托给你。希望你不辞辛劳,务必将此事办妥!”

只见孙乾迈步而出,双手抱拳施礼道:“主公放心便是,在下必定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办好这件事情!”说罢,便转身离去,踏上了联络各方势力的征程。

……

而此时,张固与郭嘉则率领一队人马。踏上前往泰山郡南城县的道路。张固此行的目的。便是拜访如今汉末的第一大儒,经学大家,郑玄!

郑玄用其一生对《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进行注释,使得经学的门槛大大降低,让更多的士人有机会接触并理解儒家思想。

郑玄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注释,更重要的是,他将经学推广至民间,使之不再局限于士人阶层。

他的学生有千人之多,常年追随的有四百多人,有名的更是有五十多人。其中包括崔琰、国渊、任嘏、郗虑、刘德、田琼、宋均、孙乾和王基等人。

此时的郑玄,因为躲避战乱。所以解散学生,如今迁居徐州南城县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很少出头露面,仍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

张固与郭嘉风尘仆仆赶到南城,并且很容易就找到了郑玄的住处,毕竟郑玄名气实在太大。

虽说郑玄如今居住之处只是石屋,但是追随郑玄的学生实在不少。他们在周围建造屋舍。此处俨然是一处村落的场景。

此时正是午时,张固于郭嘉到后,隔着很远的距离便下马步行。随即递上拜帖。不久之后,一名青年迎了上来,拱手行礼道:“在下郑益,见过刺史大人。不知刺史大人前来,有何要事?”

张固连忙回礼道:“原来是康成公公子当面,在下失礼了。此行想面见康成公,有要事相商。”

郑益回礼道:“家父正在午休,既然刺史大人要面见家父。在下这就去请家父。”

张固连忙阻止郑益道:“慢,在下无故叨扰,又怎敢打扰康成公,先让康成公休息。稍后再做通报亦是不迟!”

郑益见到此情形后,连忙热情地邀请张固进入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内歇息片刻。他轻轻地推开房门,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微笑着说道:“刺史大人,请进屋里稍事休息吧!”张固微微颔首,表示谢意,然后与郭嘉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了房间。

紧接着,郑益马不停蹄地又去邀请郑玄的几位门生前来作陪。不一会儿功夫,几位身着素衣、气质儒雅的学子便应约而至。他们面带微笑,向张固拱手行礼问好。

待众人都围坐在一张精致的圆桌旁之后,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大家开始随意地闲聊着,话题从诗词歌赋到天文地理,从民生百态到时政要闻,无所不谈。张固博学多才,言辞风趣幽默,引得在场之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点头称赞;而郑玄的这几位学生也不甘示弱,纷纷各抒己见,展现出自己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整个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半个时辰之后,正当众人谈论之时,忽然有一名书童急匆匆地跑来禀告:“益恩先生,郑夫子已然起身了!”郑益听闻此讯,赶忙起身,示意身旁的张固和郭嘉一同前往面见郑玄。

三人穿过庭院,来到屋前,轻轻推开房门走了进去。一踏入屋内,张固便忍不住好奇地环视起四周来。只见这屋子的陈设虽然简单朴素、毫无奢华之气,但四处都摆放着许多书籍和竹简。

这些书籍有的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之上,有的则随意地摊开在桌案边,仿佛刚刚被主人翻阅过一般。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气息,那味道沁人心脾,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正在此时,一阵轻微而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地传来。紧接着,从屋外缓缓走进一人。此人面容清瘦,双颊微微凹陷,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纹路;年近古稀的他须发皆已雪白如霜,宛如寒冬中的银柳般随风飘动。然而,尽管外表看起来饱经风霜、历经沧桑,但他的眼神依然清澈明亮,透露出一种睿智和坚毅。

再看他身上所穿衣物,不过是一袭普普通通的麻衣而已。然而,当他迈步而入时,举手投足之间自然而然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气,犹如春风拂面,让人不禁心生敬意。张固与郭嘉见状,不敢怠慢,连忙双双躬身抱拳,向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行了一个大礼。

郑玄赶忙回礼,拱手笑道:“刺史大人亲自登门拜访,老夫未能提前出门远迎,实在惭愧啊!今日竟还午睡过了头,未曾起身相迎,就连益恩也不知通报一声,真是大大的失礼!”

张固闻言,急忙上前一步,躬身作揖道:“老大人言重了,您德高望重,乃是当世大儒,在下岂敢受此大礼?此次前来,在下是以晚辈之礼拜见老大人。晚辈姓张名固,表字安定,康成公若不嫌弃,直接称呼晚辈为安定即可!”

接着,张固面露歉意地继续说道:“说来还是晚辈失礼在先,未提前递帖告知便冒昧来访。而且我还特意嘱咐益恩大哥莫要惊扰到老大人的午休美梦,还望老大人切莫怪罪益恩大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