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和粮食刚好补足了这些年来,南京六千官兵的欠饷。
是的,就像号称二十万大军的京营只有一万人一样,号称六万大军的南京,也只有不到六千士卒。
于是徐弘基又紧急做了一份数字严谨的统计文件,再次向南京众位大人展示了军队面临严峻形势,最后无可奈何的南京众位大人又给他支取了五十万两白银,五十万石新米,作为维修器械和招募新军的费用。
南京各级官吏也高高兴兴漂没了四成,魏国公也开开心心又漂没了一半,但是这次徐弘基没有换陈米,直接就把新米发了下去。
最后到达士卒手上的依然只剩下一万五千两白银和一万五千石陈陈米。
经过两个月紧张的大练兵,南京众大臣被徐弘基以各种名义前前后后要了接近一百八十万两银子,二百二十万石粮食。
南京众大臣,实在扛不住徐弘基这个无底洞了,强烈要求徐弘基立即北伐,要不他们就一分钱都不拨付了。
最后实在要不到钱了的徐弘基,只好最后又要了十万两银子,二十万石粮食开拔费。
两个月前徐弘基带着五千南京军和以十文钱一天的价钱招募的两万五千民夫开始北伐镇江。
到了镇江,魏国公就开始找各种理由继续向南京要钱要粮。
南京众官员则是要求徐弘基继续北伐,但是徐弘基就是一动不动,继续向南京众大臣要钱要粮,甚至威胁哗变,要杀回南京清君侧。
徐弘基对自己实力非常了解,手下有点战斗力也就五千南京兵,其他十文钱一天招来的那些根本就没有战斗力。
但是就算这些南京兵,也都是世袭的,从小兵到军官,大家亲戚摞亲戚。战斗力实在不好说 。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七日,一队倭寇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陆上岸。
关于这队倭寇的行动路线,《明史·日本传》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倭寇)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掠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
也就是说这伙倭寇从浙江穿州过县,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杀到南京城下。
《明史》对此记载道,“贼遂直趋南京,其酋衣红乘马,张黄盖整,众犯大安德门,我兵自城上以火铳击之,贼沿外城小安德、夹岗等门,往来窥觇会城中,获其所,遣谍者,贼乃引众由铺岗趋秣陵关而去”。
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在笔记中,对于这场战争进行了详细记载,“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被)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这队只有几十人的倭寇从浙江一直杀到南京城,南京守军在具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竟然还是被杀了两个把总,死了八九百士兵。南京城更是紧闭城门,就连百姓都被发动起来登城备战,最后更是坐视倭寇攻城不成自行离去。虽然关于倭寇的人数,这段记载与《筹海图编》略有不同,《筹海图编》记载倭寇人数是53人。
但无论是53人还是72人,南京诸军战斗力之低下都令人难以想象。
作为南京老牌勋贵世家,魏国公徐弘基对这些南京兵到底有多少战斗力是一点谱都没有。
那个叫王鼎的家伙都能攻破北京城。岂是他能对付了的。
徐弘基袭爵的时候可是去过北京城拜见万历皇帝的,那个北京的城墙一点都不比南京城好打。
徐弘基自忖要是自己带兵攻击北京这样的大城,最少要带三十万人,还得是长期围困为主。
所以很有自知之明的徐弘基就在镇江开始了长期北伐。每隔几天还会坐船回南京亲近亲近新纳的小妾小蝶。
这个小蝶不但长得漂亮,精通琴棋书画,还学过江南柔术,身子绵软的紧。进门两个多月,姿势都没重样过。把个久经战阵的徐弘基弄的难以自持。离了她就要心痒痒。
今日他先把请款的文书发了出去。就偷偷招来一条快艇,今日就去白鹭洲,让小蝶做一个雁翅一线,想着就美,徐弘基坐在船上不由嘴边翘起一抹笑容。
徐弘基不由得诗兴大发,站起来站到船头准备吟诗一首。
然后他的眼睛一点一点睁大,看着远方江面,他不由揉了揉眼睛,他看到了什么?铺天盖地的大船直扑镇江大营。
徐弘基赶紧让小船往军营划,试图回到军营指挥士兵。
徐弘基为了取水方便,把大营设在了长江边上。
那些大船根本不讲道德,靠近大营就直接开炮,
徐弘基看到了自己大营中,四处乱跑的人影。
然后徐弘基看到了一些大船冲上了码头,很多士兵冲下船,一个时辰之后,徐弘基的大营,恢复了平静,所有的士卒重新回到了军营,唯一和以前不一样的是他们失去了所有的武器和铠甲。
然后有一群人过来问他们愿不愿意去海外开荒。去了之后每人可以开荒三十亩,三年不交税,之后只要连续交税三十年,土地就可以归个人。
结果居然只有十几个人报名,南直隶这地方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只要愿意进厂干活,收入就会很不错,所以大都并不愿意去种地。
徐弘基赶紧装作就是一条路过的小船,赶紧向南岸划去。
徐弘基下了船,一路小跑,跑到礼部衙门,一把抓住尚书王英。呼呼直喘,说不出话来。
王英不知所措,赶紧让徐弘基坐下喝了两口茶水。就看到徐弘基泪水哗哗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