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57章 咸鸭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人与动物的悲欢更是如此,但只有这一件事可以让所有的雄性生物都感同身受。

被切开的伤口还在滴着鲜血,原本嘶嚎的小猪仔们也不挣扎了,就是感觉痛了一下,并没有什么其他不良反应。

小猪劁好后,在猪的伤口处涂上一把草木灰,用于止血。其实也可以用猪毛把切口贴住,甚至什么也不做,用血糊糊的手在猪毛上捋一捋,留下那个血糊糊的窟窿,就可以了。

这种小伤,只要不是在炎热的夏天,切口其实很容易愈合,既不必消毒,又没有缝线,而做完这些,张洪一抬脚,小猪立即站直身子,夺命逃向远方……

也许是张洪曾经开玩笑的话让族人听了去,熊奇、熊巫等人,包括听说了劁猪的其他男性族人,都认为吃啥补啥,于是都盯着劁下来的猪卵,想要试试这个办法是不是可行。

张洪一阵恶寒,这玩意自己是绝对不会吃的,所以便让给了熊巫。得到“宝贝”的熊巫一脸兴奋,忙捧着托盘跑到厨房,让厨师给他炒一下。

看来今天中午的菜是不能跟巫一起吃了,张洪默默地想到,随后看到其他人羡慕渴望的眼光,自己更觉得吃不下去了。

一天时间,一直忙到吃完饭,才将60多头小公猪全部劁完毕,而在这个过程中,张洪也逐渐在教其他人这项技艺,总不能每次都由族长来干这个活。

在教授的过程中,从石部落换回来的半大小子石块表现优秀,很快上手劁猪,劁猪到在他手上又快又准,通常控制住小猪到劁割完毕,只要一分多钟。不愧是石部落出来的,这劁猪的手段一看就是打猎老手的手法。

有了这一群被劁过的小猪,不用等太久,只要饲料跟得上,明年秋天就能吃上没有多少异味、肉质更加鲜嫩的猪肉了。

要是说猪肉用于补充蛋白质和脂肪,那鹿就主要用来取皮。

其实鹿肉吃起来味道也还不错,鹿茸更是大补之物,可毕竟鹿的繁殖不像野猪那么“高产”,花费的饲料和精力远比喂猪高。好在鹿皮还是比较好的料子,尤其是用来制作皮衣和皮靴,更加柔软,也更加轻便。

鹿皮相比较其他皮子来说,毛发更短、皮料更柔软,韧性也更好,是部落用来制作皮衣的最好原料。

除了部落饲养的鹿,每年这个时候,都能从野外迁徙的鹿群里抓到一些,算算时间,今年也快了。张洪准备再过段时间,就派人在他们迁徙的途中抓一些回来,补充到自己部落的牧场里。

驴子和牛,是部落里生产的主力,基本上不会有族人打他们的主意,偶尔有驴生病或者死亡的,则被剥皮后用来吃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可不是说说的。

而羊群,则是部落里现在最多的大型牲口了,本身的繁殖能力也不算低,而且周围的猎物很多是一群群的野山羊,抓捕到的数量也多,算下来,部落里足足有600多头羊。

这些羊身上的长毛,也是张洪惦记的东西,可以处理后用来填充衣服里面的缝隙,达到保暖的效果。但是现在临近冬天,加之专门用于剪毛的剪刀还没有制造出来,所以暂时放弃了利用羊毛的想法。

得益于越来越便捷的道路和交通,很多部落已经从熊部落换取了驯化好的驴子和驴车,而兑换的价格,一头驴子10只羊或者3头野驴,或跟他们体重相似的食物,而驴车,更是价值200条肉干。即使这样,也有几个部落换了一些驴车和驴子,并且尝试自己驯化野驴。

张洪也没有制止他们的想法,并且还让贸易队的人进行指导驯化,熊部落里现有的驴子已经够多了,食物也很充足,让周围的部落能够有更好的交通条件,更加利于熊部落各种产品的交换。而且驴肉虽然好吃,可部落里肉干数量很多,并不需要宰杀牲口。

其他部落捕捉到的驴子进行驯化,也能促进周围部落的生产力进步,解放不少族人,为熊部落提供更多的空闲人口和劳动力。并且,他们驯化驴子要不要饲料、驯化后开垦荒地要不要犁、耙,要不要种子和种植方法,要不要养殖一些鸡鸭?这些,都比单纯阻止他们发展要有利的多。

“族长,今天我们又捡到了好多鸭蛋和鸡蛋。”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穿着麻布衣服,扎着小辫,挎着一个小布兜向张洪跑过来,“看,这个鸭蛋好大,族长做好吃的给丫丫吃好不好?”

张洪弯下腰,双手穿过丫丫的腋下,将她举到空中,然后抱在怀里,捏着她的脸蛋,“就知道吃,今天的字有没有读?没有读我要打屁屁了。”

部落里孩子有二十几个,三岁以下的就有十来个,部落里大家都知道,张洪是喜欢小孩子的,这不仅是知道从小教育小孩对部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是他喜欢孩子们身上那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状态,这让他即使疲惫了一整天,看到族中孩子们的笑脸,也能重新打起精神。

“好好好,族长明天就给你们做吃的,不过你先把今天巫教的字给读一遍……”

张洪要做的就是咸鸭蛋,这个后世很常见但也深受国人喜爱的食物。腌制咸鸭蛋有很多种办法,但最简单的莫过于用盐水泡。

第二天一早,张洪便让人取出这几天收集到的鸭蛋。鸭蛋不少,总共有1000多个,在清水中清洗干净上面的灰尘、粪便和泥土后,放在藤条编成的簸箩中晾干,并在太阳底下晒上一会儿。在晾晒咸鸭蛋的间隙中,张洪让人烧开了水,按照五斤水一斤盐的比例,放入食盐,搅拌均匀,使盐水达到饱和状态。当盐水冷却后,倒入陶制的坛子里,并挨个将鸭蛋放入坛中。

一个坛子里放入了100多个鸭蛋,然后用大的树叶盖住坛口,并用黄泥密封,放到仓库的通风处,接下来就只要等待就行了。

一般而言,这样处理的鸭蛋,通常要25天左右就能腌好,食用前,需要将这些鸭蛋放到锅里再煮熟,再次冷却后就可以食用了。

十多坛鸭蛋就放在仓库这里了,在族中妇女的帮助下,总共也就花了半天的时间。

而除了这些装咸鸭蛋的坛子,熊木这段时间还烧制了很多只有25厘米高,最宽处直径只有15厘米的小口罐子,一排排地放在厨房外面的空地上。另外还有一些去年和今年春天烧制的陶罐,也都洗净放在门口晾晒。

吃过午饭后,秋高气爽,阳光晒在身上让人暖洋洋的。

厨房外面,临时用石头、砖块垒成了几个大的灶台,每个灶台上放着这段时间铸造出来的铁盆,跟平常炒菜用的锅不一样,底部不是圆锥形,而是平的。这样的灶台和铁盆共有5个,每个铁盆里装了三分之二的水,底下正用木柴在烧着。

锅上还用木板切削成的圆板当做锅盖,防止外面的灰尘飞到锅里,也能让锅里更快升温。

张洪拿着一把小刀,带着细心、有耐心的族人和妇女,将野外采集到的林檎、桃子等野果,洗净削皮,然后在木板上切成更小的小块,去掉果核,然后扔到小罐子里。

每装满一个罐子,就把罐子灌满水,用木板盖了,端到大铁锅里。每个铁锅能装七八个这样的罐子。等装满后,底下开始加大火力,放入更多的木柴,风箱也拉了起来,不一会儿,锅中的水就沸腾了,等水沸腾,继续加柴,并把大锅盖给盖起来。

现在野外正是野果成熟的时候,部落周围的森林众多,果树也不少,而且很多都是成片成片的。这些果实可以说是秋季最后一批采集到的了,之前收集的水果,都让张洪挑选出来,外皮完好的、没有熟透的,用这种小罐蒸煮的办法,制成水果罐头。

至于那些在运输中碰烂的、掉在地上摔坏的,则被人扔到猪圈里,让野猪加餐。除此之外,还将一些果树苗也给移栽到围墙外面的空地上,沿着小溪和围墙,种了满满的一片果林。

这些水果罐头每罐都有5斤左右,每罐耗费水果3斤左右。经过高温蒸煮之后立马进行密封,隔绝外部的细菌和灰尘进入,在罐头冷却后,存放在宗庙后面的山洞里,防止阳光照射。经过这样处理的罐头,一般都能保存好几个月到大半年,而这样规格的罐头,从秋收后到现在,已经做好了5000多个。

这些离不开部落族人在采集食物的时候尽可能地保存水果的完好,也要感谢各个狩猎队对附近的探索,让大家知道哪里有果树,但更应该感谢熊木带着制陶的族人。

陶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熊部落里已经是一件很常见的器具了。它不仅用来煮饭、炖肉,也用在存放粟米、肉干上面,还有院中的水缸、喂牲口的水盆等等,都是用泥土烧出来的陶器。

现在的陶器,因为也采用了类似高炉内外温室的竖窑,烧制的温度大幅度提高,而硬度也要比之前大很多,这就让陶器的厚度直接比之前少上三分之一。而且在陶胚制作中,混入一些石英石、矿石、黏土等颗粒,再放入窑中烧制,这样烧出来的陶器,有时候就会有一层光滑的陶釉,让陶器的透水性更差,从而延长陶器的使用寿命。

除了烧制技术的发展,在制胚上一样有着技术的进步。

首先就是有了水碓和石磨,可以将其稍加改动,将制陶所需的黏土混合一些铁矿石粉末、石英石粉末,捶打的更加细腻。然后就是陶轮,陶轮古代亦称陶车,是一个固定在矗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加工陶坯时,把混合好的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底下设计了一套齿轮的传动装置,将脚踏的力量转化为陶盘的旋转。借助陶轮旋转的力量,用手掏料,并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

因为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大小一致,由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器表面往往留下密集的轮纹,器底留下线割的偏心纹。用这种方式做成的陶罐,节省材料和时间,而且制成的陶罐,重量更轻,也更加坚固,容量也能随之增加。

拉坯成型技巧的出现,不仅增加了陶器的生产数量,而且提高了陶器的质量,在熊部落里,熊木等人都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而拉坯成型也是部落制陶的主要方法,所以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一天至少能生产这样的陶罐200多个。

而这些生产出来的陶罐,除了用于制作罐头,也被用来存放食盐,每罐可以装精盐5斤,密封后不易受潮,运输起来也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