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前传 > 第37章 小皇帝频繁上下:汉殇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章 小皇帝频繁上下:汉殇帝

话说那郑众封侯这事儿,可真是开了汉廷的先例。和帝呢,觉得他铲除窦氏有功,而且班赏的时候这郑众又推辞得多、接受得少,所以就对他格外宠信,竟然给了他侯位。嘿,这可真是让人无语,一个宦官,本来就该干些洒扫庭院的活儿,怎么能跟公卿大臣们相提并论呢?就算这郑众还算乖巧听话,立了功也不骄傲自满,可也不能封他为侯啊!这简直就是教猴子爬树、引蚂蚁决堤,后患无穷。光武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因为这郑众封侯,算是开了个坏头,以后这天下啊,不乱成一锅粥才怪呢!

咱先不说这糟心的事儿了,说说永元十五年的时候吧。那年夏天,发生了日食。那些当官的就说这是阴气太盛,上奏说要把各位王爷都打发到自己的封地去。哎呀,这日食本来就是正常的天文现象,就算和人事有点关系,也可能是邓后要临朝的预兆,怎么能怪到王爷们头上,让他们去封地呢?这不是瞎扯嘛,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其实啊,和帝这人特别重兄弟情,一直遵循他父亲的做法,让兄弟们都留在京城。当那些官员上奏要遣发王爷们的时候,和帝心里那叫一个舍不得,还下了诏书说:“这日食的异常,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王爷们还小,早早离开亲人,我这心里也不好受。我这当皇帝的,对他们有着‘蓼莪凯风’里那种亲人分离的哀伤。这不是国家的制度,而且我也舍不得他们走,还是让他们留下吧。”

没过多久,到了冬天,和帝去章陵旧宅祭祀,还让王爷们都跟着一起去。祭祀完了,就和宗室的人一起喝酒玩乐,大家都高兴得很。后来又顺道去了云梦,到了汉水边上,正打算再去江陵呢,突然接到留守太尉张禹的奏章,说不应该跑这么远游玩。和帝看了奏章,也就只好回去了。

清河王刘庆的中傅卫,跟着清河王一起出行,这家伙一路上可没少捞钱,竟然搜刮了一千多万缗。这事儿后来被和帝知道了,就派人去审问整治,还怪刘庆没有早点告发。刘庆就回答说:“卫是我的师傅,是朝廷选来的,我本来就笨,只知道听他的话做事,也不方便去查他,所以就没先知道这事儿。”和帝听了刘庆的回答,觉得还挺合适的,等到把卫的赃物都抄出来后,就都赐给了刘庆。刘庆推辞不要,但是和帝非要他收下,刘庆没办法,只好拜谢接受了。

太尉张禹也因为这次出行得到了特别的赏赐,其他留守的官员和随从的大臣们也都得到了不少钱帛。这时候,岭南按照惯例进贡了龙眼和荔枝,为了送这些东西,每隔十里就设一个驿站,每隔五里就安排一个人了望,大家马不停蹄地传送,白天黑夜都不停。临武县长唐羌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上书详细说了这进贡有多辛苦,还请求和帝别太看重这些吃的。和帝看了奏章,就下诏书禁止进贡,还让太官不要接受这些珍贵的食物。这可算是和帝做的一件好事,所以得好好说说。

又过了一年,司徒鲁恭因为一些事情被免官了,司空徐防就被升为司徒,大鸿胪陈宠被升为司空。陈宠之前是廷尉,后来升为大鸿胪的。再后来,改年号为元兴,大赦天下,那些因为犯罪被削去宗室身份的人,也都恢复了平民身份。接着,雍地突然发生地裂,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等到十二月的时候,和帝生病了,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竟然驾崩了,享年才二十七岁,在位十七年。

这时候问题来了,和帝没有立太子,后宫生的孩子大多夭折了,大家都觉得皇宫里好像不太吉利,所以有孩子出生,就赶紧让奶妈抱到宫外,寄养在民间。和帝快不行的时候,大臣们都不知道皇嗣在哪里,没办法拥立太子,只好去禀报邓后,请她拿主意。邓后心里清楚,后宫还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刘胜,一直有重病,不方便立为太子;小儿子刘隆,才出生一百天,已经寄养在宫外了。于是邓后马上让人把刘隆接进宫,立为太子。当天晚上,刘隆就即位了,尊邓后为皇太后,邓后就开始临朝听政。

不到半个月,就改了年号,定为延平元年,升太尉张禹为太傅,司徒徐防为太尉,让他们参与尚书事务,百官都得听他们的。邓太后觉得皇帝还小,想让重要的大臣住在皇宫里,就命令张禹留在宫中保护,五天才能回一次家。还提拔光禄勋梁鲔为司徒,接替徐防的职位,成为三公之一。封皇兄刘胜为平原王,把和帝葬在慎陵,庙号是穆宗。

总的来说,和帝在位这十七年,还算英明仁恕,有点他祖父的风范。他年轻的时候就能除掉窦氏,掌握大权;后来又尊重儒家,礼遇士人,善于纳谏,爱护百姓,像减免租税、赈济饥荒、抚恤贫民这些好事,史书上都记了不少。遇到灾异的时候,他就会询问公卿大臣,让他们大胆说出政治上的得失。前后一共出现了八十一次祥瑞,他都谦虚地说自己德行不够,不让宣扬。可惜啊,老天爷不让他多活几年,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只是他晚年的时候封了郑众为侯,导致宦官开始掌权,这可算是他一生的遗憾,也给国家种下了大祸根。

和帝的丧事办完后,清河王刘庆等人就被命令去自己的封地了。刘庆一直感念和帝对他的好,心里特别哀伤,甚至吐了好几升血,但是也没办法,只好强撑着病体上路。邓太后看他这么可怜,就格外照顾他,允许他在封地设置中尉内史,赐给他的东西,都是从和帝用过的里面选的,让他留个纪念。而且因为新皇帝还小,邓太后担心会有意外,就把刘庆的大儿子刘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清河王府里,以防万一。其实邓太后既然有这担心,当初还不如立大皇子刘胜呢,干嘛非要立个小婴儿呢?

邓太后又让宫里的人回到园子里,还特意赐给周冯两位贵人策书,说:“我和你们在后宫一起待了十多年,可惜没得到什么福分,先帝早早地就去世了,我这心里孤孤单单的,没个依靠。我白天黑夜都在想这些事,心里特别难过。现在按照旧例,你们要回到园子里去了,我这心里真是又伤心又叹气。这就像《燕燕》那首诗里说的,我这心情啊,用言语都没法表达。我赐给你们王青盖车、采饰辂骖马各一辆,黄金三十斤,杂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冯贵人没有步摇环佩,也给你加赐一套,就当是分别的礼物吧,我这心里真是有说不完的难过。”

周冯两位贵人接到策书,拜谢之后就辞别出宫,到园寝去陪侍和帝的陵墓了。邓太后接着又接连下了几道诏书,大赦天下,凡是建武以来因为犯罪被禁锢的人,都恢复平民身份。又减少了太官、导官、尚方内署提供的饮食,规定除了陵庙祭祀,吃的米不能挑选,每天只能吃一顿肉、一顿饭,不能随便增加。郡国的进贡,也都减半,把上林苑的鹰犬卖掉,减少离宫别馆的米炭供应,把掖庭的侍女和宗室亲戚没入官府为婢的人,都放回家,让她们嫁人。正好连着下了好几个月的雨,有些郡国发生了水灾,邓太后就命令二千石的官员如实上报灾情,免除田租和草料,不能隐瞒。那些不符合祀典的淫祀,也都让取消了。这些都是邓太后刚开始临朝的时候做的好事。

没过多久,司空陈宠去世了,邓太后任命太常尹勤为司空,还提拔虎贲中郎将邓盼车骑将军。邓攀堑搜档拇蠖子,是邓太后的亲哥哥,字昭伯。他年轻的时候在窦宪的府里当掾吏,后来他妹妹成了贵人,他和几个弟弟就都当了郎中。和帝曾经想给邓偶臃猓但是被邓后推辞掉了,所以他升官也只升到虎贲中郎将。邓后临朝听政后,遇到什么政务,都得找邓派塘浚为了避嫌,就提拔邓盼车骑将军,待遇和三公一样。这汉朝以前可没有“三司”这个说法,从邓趴始才有。唉,太后临朝,肯定得用外戚,这以后的日子,怕是要出乱子哦,真是让人叹息!邓呕顾阒道收敛,而且受他祖父邓禹的遗训影响,心里也有点居安思危的意思。但是他妹妹是太后,年纪轻轻的,又不方便经常见大臣,他自己因为是太后的亲哥哥,进出宫廷比较方便,所以只好勉强接受任命,开始做事。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中秋的时候,小皇帝刘隆竟然感冒了,而且病情发展得很快,突然就夭折了,才两岁,就停灵在崇德前殿。邓太后赶紧和邓磐低瞪塘浚讨论接下来该立谁当皇帝。好在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还留在王府里,邓太后就提议立刘祜为皇帝,邓乓餐意。然后邓庞趾凸卿大臣们商量,大家也都没意见,于是当天晚上,邓啪湍米沤谡龋用王青盖车把刘祜接到宫里,先封他为长安侯,然后准备让他继承皇位。邓太后就下诏书说:

“先帝品德高尚,可惜早早地就去世了,我扶持着小皇帝,每天都盼着他能长大成人,继承大业。谁知道突然就发生了这样的变故,我这心里真是悲痛万分!我觉得平原王刘胜一直有重病,不方便继承皇位。考虑到宗庙的重要性,也为了国家能有个合适的继承人,我觉得长安侯刘祜品性忠孝,做事小心翼翼,能读懂《诗》《论》,专心学习古代的文化,对下人也很仁爱宽厚,而且他已经十三岁了,有成年人的志向。从亲情和道德上来说,没有比刘祜更合适的人选了。《礼》上说:‘兄弟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春秋》的道理是:‘做别人的继承人,就是别人的儿子。’不能因为父亲的命令而违背祖父的命令,所以就立刘祜为孝和皇帝的继承人,让他奉承祖宗,按照礼仪商议后上奏。”

公卿大臣们按照诏书的意思商议定了,就把奏议呈上去。宫里又写好了策命,交给太尉张禹,让他带着刘祜接受策命。张禹就对着刘祜宣读:

“在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这一天,皇太后说:长安侯刘祜,孝和皇帝品德高尚,光辉照耀四海。可惜大行皇帝寿命不长,我觉得你是孝章帝的嫡孙,为人谦恭、慈爱、温顺,从小就很勤奋,应该继承宗庙,承担国家的大业。现在让你继承孝和皇帝的皇位,你要统治好汉朝,秉持公正的态度,你一个人有福气,就能让万民都幸福!皇帝你要努力啊!”

张禹读完,把策命交给刘祜,刘祜拜谢接受后,张禹又献上玺绶,然后就簇拥着刘祜登上皇位,这就是安帝。公卿大臣们都按照惯例来祝贺。但是因为安帝才十三岁,还不能亲政,所以还是由邓太后临朝听政。过了一个月,就把崇德前殿停放的小皇帝的灵柩,葬到了康陵。这小皇帝没有谥号,也没有庙号,就叫殇帝。

安帝本来和嫡母耿姬一起住在清河王府里,他当了皇帝后,耿姬就不方便再留在那里了。邓太后就派中黄门送她回封地。安帝的生母是左姬,左姬字小娥,她姐姐字大娥,是犍为人。她们的伯父圣因为妖言惑众被处死,家属都被没入掖庭,她们姐妹俩也在其中。这姐妹俩长得漂亮,又有才学,小娥更厉害,擅长写史书,还会作词赋,大家都很称赞她。

有一次,和帝让人给各个王宫分赐宫人,清河王刘庆早就听说这姐妹俩长得美,就特意贿赂宫里的保姆,把她们要到了清河王府。这下刘庆可高兴坏了,左拥右抱,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这废太子还想着纵情享乐呢!后来小娥怀孕生了个儿子,就是安帝。

据说安帝小时候,经常有神奇的光照进屋里,还有赤蛇盘绕在床前守护他,但是走近一看,又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大家都觉得很神奇。其实这些都是大家瞎编的,实际上安帝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父亲无辜被废,老天爷看不下去,就给了他这个机会。安帝十岁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史书,和帝还夸他是个神童,有空就召见他,和他一起讨论文字。可惜这大小二娥,命运不好,做了清河王的姬妾,也没享什么福,早早地就去世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清河王刘庆到封地一年多,身体越来越差,病得都快不行了。他就嘱咐清河中大夫宋衍说:“清河这地方的土地不肥沃,不适合埋葬我,我想把我的尸骨埋在我母亲的坟墓旁边。我觉得朝廷对我有大恩,应该会赐给我一块地方,让我建个祠室,这样我就能和母亲在一起,死后也有个依靠,就没什么遗憾了!”说完,就让宋衍写好遗表,请求把自己的骸骨葬在亡母宋贵人旁边。过了一夜,刘庆就去世了,才二十九岁。

他的遗表送到京城,邓太后也觉得挺伤心的,就派司空尹勤拿着节杖,和宗正一起去吊唁祭祀,还特别赐给龙旗九旒,虎贲百人,葬礼的规格,都仿照东海王刘强的先例。同时让掖庭令送左姬的遗棺,和刘庆合葬在广丘,谥号是孝王,他的大儿子虎威继承了爵位。

又过了一年,是永初元年,邓太后又封宋衍为盛乡侯,还把清河分成两个国,封虎威的弟弟常保为广川王。这事儿以后再说。

再说车骑将军邓牛自从和太后商量好立安帝的事儿后,就不想一直待在宫里,多次请求回自己家。邓太后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邓庞兴母龅艿埽大哥邓京已经去世了;二哥邓悝升为城门校尉;三哥邓弘当了虎贲中郎将;小弟邓阊还是郎中。邓太后又给邓旁黾臃獾兀封他为上蔡侯,邓悝为叶侯,邓弘为西平侯,邓阊为西华侯,每个侯的食邑都是一万户。邓乓蛭定策有功,又加了三千户食邑。

邓太后之前还为兄弟们推辞封赏,现在怎么突然就封他们为侯了呢?邓派鲜橥拼牵但是邓太后不答应。邓庞衷俅紊鲜榍肭螅还说愿意到偏远的地方去,邓太后没办法,只好收回成命,把他叫回京城。不过还是封了他的生母阴氏为新野君,给她一万户的汤沐邑。

虎贲中郎将邓弘,一直研究欧阳尚书,欧阳生是前汉武帝时候的人,师从伏生。邓太后就让邓弘去教安帝读书,她自己也跟着曹大家学习经书,还学习天文算数,白天处理政事,晚上就看书,已经成了习惯。这邓太后也算是个厉害的女人,可惜这天下啊,阴气太盛,阳气不足。

偏偏这内忧刚少一点,外患又接连不断。西域都护任尚,不听班超的遗言劝告,做事特别苛刻,搞得大家都不喜欢他,西域各国就又开始背叛汉朝,把任尚给包围了。任尚没办法,只好上书求救。汉朝朝廷就派北地人郎中梁慬为西域副校尉,让他带着河西四郡的羌胡五千骑兵,赶紧去救援。

梁慬还没到,任尚这边就已经解围了,于是他就把实际情况上报朝廷。朝廷有诏书让任尚回京城,另外任命骑都尉段禧为都护,西域长史赵博为骑都尉,一起驻扎在龟兹它乾城。这城里的地形很狭窄,梁慬去看了一圈,就说西域各国都有叛变的心思,这城没法守。于是他就去拜访龟兹王白霸,跟他说朝廷对他的大恩,让他不要辜负,还说龟兹现在形势危险,应该请都护他们进城一起防守。

这白霸本来就是汉朝送回去当王的,见三十四回。听了梁慬的话,当然愿意。但是他的手下都不同意,白霸不听他们的。梁慬看大家有二心,就赶紧让手下人飞报段禧,让他马上带兵进龟兹城。禧遂与赵博率兵八九千至龟兹国都。龟兹部众,恨王招入汉军,却去联结温宿姑墨两国兵马,来攻白霸,共计有数万人,将龟兹城围得水泄不通,那场面好似蚂蚁围攻大象,气势汹汹。

白霸这下可慌了神,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段禧和赵博两人也后悔不迭,直拍大腿,埋怨自己太草率,以致陷入这困境。

可梁慬却面不改色,好似那定海神针,稳稳当当。他站在城墙上,对着士兵们慷慨激昂地发誓,那声音如同洪钟,响彻四方。随后,他便带兵出城奋勇杀敌。只见他手持长枪,左挑右刺,如入无人之境,杀得敌军丢盔弃甲。这一战,三战三胜,可把敌军打得晕头转向。

但叛众自恃人多势众,虽吃了败仗,却仍不死心,像牛皮糖一样赖着不走。梁慬也不着急,他采用车轮战术,出战一次,就回城坚守数日,保存实力。就这样,双方僵持了好几个月,敌军渐渐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梁慬见时机已到,便与段禧、赵博等人商议,决定全力出击。这一战,他们好似猛虎下山,锐不可当。刀光剑影之间,血雨腥风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梁慬手中的大刀上下翻飞,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那真是砍瓜切菜一般。

这一番厮杀下来,叛众哪里抵挡得住,顿时兵败如山倒,像潮水般退去。温宿姑墨两国的败兵,也吓得屁滚尿流,四散奔逃。梁慬乘胜追击,好似老鹰抓小鸡,把敌军杀得片甲不留。

这一战,梁慬等人共斩虏首万余级,获生口千余人,骆驼牛羊万余头,真是大获全胜。龟兹这才安定下来,梁慬等人赶紧向朝廷报捷。

可谁知道,这龟兹之外,其他国家还是不肯服从汉朝。道路被阻断,消息也传不出去,等捷报送到朝廷,都过去一百多天了。

那些公卿大夫们,一个个都是鼠目寸光,只看得到眼前的困难,纷纷上书说西域太远,那些国家又反复无常,朝廷在那里耗费了大量的钱粮,士兵们屯田也辛苦得很,花费巨大,不如取消都护,把军队召回来。

邓太后也不想再劳师动众,就听了这些人的话,派骑都尉王弘,带着关中的士兵和西陲的羌胡,去迎接段禧、赵博、梁慬等人,以及伊吾卢柳中屯田的官吏士兵。

哎呀,这可真是可惜啊!班超在西域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功劳,就这么白白放弃了,以前的努力全都打了水漂。这都怪任尚,不听班超的话,把事情搞砸了。这也让我们明白,要想安定边疆,抵御外敌,关键得靠有才能的人啊!要是用错了人,这国家的边疆就别想安宁了。

谁知道,朝廷这一撤兵,又惹出了羌人的乱子。

之前烧当羌酋东号,带着族人归附汉朝,他儿子麻奴也跟着投降,住在安定。东号死后,麻奴继承了首领之位,他们的族人越来越多,分散在河西各郡县。那些当官的和有钱有势的人,都看不起他们,把他们当低贱的人,随便使唤,时间一长,羌人心里就积攒了一肚子的怨气。

这次王弘奉命征调羌人去迎接西师,羌人还以为是要把他们调到西域去,都吓得不敢去。郡县的官吏却不管这些,逼着他们出发,这下可好,羌人一下子就炸了锅,纷纷反抗。官吏们却把他们当成叛羌,派兵去攻打,又是杀又是抓,还把他们的房子都给毁了。

这下羌人更愤怒了,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彻底爆发。麻奴也控制不住局面,只好往西逃出塞外。先零别种滇零,和钟羌诸种,趁机作乱,占据了陇道,到处抢劫。他们一开始没有兵器,就用竹竿当戈矛,板案当盾牌,虽然装备简陋,可闹得动静还不小。

郡县的官员根本抵挡不住,没办法,只好连连向朝廷上书求救。邓太后就派车骑将军邓牛发兵去征讨羌人,还让任尚当征西校尉,归邓胖富樱一起出征。

这邓藕腿紊心苤品羌人吗?咱们下回再说。

这邓后一开始名声还挺好,可仔细看看她做的事,也是有好有坏,就像那月亮,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地方。和帝死后,她应该按照立长的规矩来选继承人,和大臣们商量商量,再做决定。可她倒好,直接立了个才出生一百天的婴儿当皇帝,这不是明摆着想自己掌权吗?后来小皇帝夭折了,她又和自己的亲哥哥商量,立了清河王的儿子刘祜。这国家大事,怎么能就他们兄妹俩说了算呢?而且她刚掌权没多久,就封自己的四个兄弟为侯,这不是违反祖制吗?虽说她也做了些好事,可和这些错事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要不是邓潘们还知道点进退,说不定这邓家就变成第二个窦家了。再看看西域这事儿,处理得一团糟。梁慬有那么厉害的本事,却不让他好好发挥,反而听那些大臣的短视建议,把西域就这么放弃了。班超要是知道了,在地下都得气得跺脚。这还不算完,放弃了西域,又惹出了西羌的叛乱,这内外都出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朝廷决策失误啊!

有诗说得好:“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这邓后虽然还没到倾城的地步,可也得让人说几句不是吧?

且说邓骘与任尚领了旨意,点齐兵马,浩浩荡荡地朝着羌人作乱之地进发。邓骘骑在高头大马上,身着铠甲,威风凛凛,可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他心里明白,此次出征责任重大,若是搞不定羌人之乱,不但自己的名声要毁于一旦,还会让朝廷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任尚跟在旁边,也是一脸凝重。他回想起之前在西域的种种作为,心中懊悔不已,暗自发誓这次一定要将功赎罪,不能再出差错。

大军一路前行,不日便抵达了陇道附近。邓骘下令安营扎寨,刚扎好营,就有探子来报,说前方发现大批羌人踪迹。邓骘听闻,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有的将领提议直接出兵攻打,杀他们个措手不及;有的则建议先观察羌人的动向,再做打算。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邓骘听着他们的建议,眉头紧锁,一时也没了主意。

任尚站出来说道:“将军,依我之见,羌人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装备简陋,且缺乏统一指挥,我们可以先派一支小部队去试探一下虚实,然后再制定作战计划。”邓骘觉得任尚说得有些道理,便点头同意。

于是,任尚挑选了几百名精锐骑兵,朝着羌人所在的方向疾驰而去。不多时,前方就传来了喊杀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邓骘在营中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心里默默祈祷任尚能够平安归来,并且带回有用的情报。

过了好一会儿,任尚带着人马回来了,虽然有些士兵受了伤,但总体来说损失不大。任尚向邓骘报告说:“将军,羌人果然如我们所料,战斗力不强,但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且十分狡猾,我们一进攻,他们就四散逃窜,然后又从侧翼和后方包抄过来,很难对付。”

邓骘听了,心中忧虑更甚。他深知这场仗不好打,若是强攻,己方必然会损失惨重;若是围而不攻,又会耗费大量的粮草和时间,朝廷那边也等不起。

正在邓骘犹豫不决之时,突然又有探子来报,说后方的粮草运输队遭到了一小股羌人的袭击,虽然护卫队奋力抵抗,保住了大部分粮草,但也有一些被羌人抢走了。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邓骘惊出了一身冷汗。粮草可是军队的命脉,若是粮草供应不足,这仗还没打就已经输了一半。邓骘心急如焚,立刻召集众将,严厉斥责了负责押运粮草的将领,然后商讨如何解决粮草问题以及应对羌人的策略。

有的将领建议分兵去保护粮草运输队,但这样一来,前线的兵力就会更加分散,战斗力也会减弱。邓骘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办法不妥,一时之间,整个营帐内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氛,众人都沉默不语,仿佛能听到彼此沉重的呼吸声。

邓骘望着帐外的天空,心中暗暗叫苦:“这可如何是好?难道我邓骘就要栽在这羌人之乱上吗?若是这次不能成功平叛,我有何颜面去面对太后和朝廷的重托?”

就在众人无计可施之时,一位年轻的谋士站了出来,他名叫李通,平日里沉默寡言,但却足智多谋。李通向邓骘拱手说道:“将军,在下有一计,或许可以解燃眉之急。”

邓骘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切地问道:“有何妙计?快说来听听!”

李通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说道:“将军,我们可以派一支奇兵,绕道羌人的后方,烧毁他们的粮草和营地,让他们陷入混乱。同时,我们在正面加强攻势,佯装要全力进攻,吸引羌人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他们首尾不能相顾,必然会方寸大乱,我们便可趁机取胜。”

邓骘听了李通的计策,眼睛一亮,心中暗自赞叹:“此计甚妙!”但他还是有些担心地问道:“这奇兵能顺利绕道后方吗?若是被羌人发现,可就危险了。”

李通微微一笑,说道:“将军放心,我早已派人去探查过周边的地形,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羌人的防线,直达他们的后方。只是这条路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而且路途艰险,需要挑选一些精锐且熟悉地形的士兵才能完成任务。”

邓骘听后,心中大喜,立刻按照李通的计策开始部署。他挑选了一千名精锐士兵,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带领,悄悄朝着那条小路进发。同时,他在正面集结了大军,准备随时发动进攻。

这边邓骘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那边羌人也在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滇零和钟羌的首领们聚集在一起,看着手中抢来的粮草,得意洋洋地哈哈大笑。

“这些汉朝的军队也不过如此嘛,我们这次一定能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地盘!”一个羌人首领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大声说道。

“没错,他们虽然人多,但都是些胆小鬼,只要我们继续这样和他们周旋,他们迟早会被我们拖垮的。”另一个首领附和道。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危机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

邓骘派出去的奇兵沿着小路小心翼翼地前行,一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一天深夜抵达了羌人的后方营地。他们趁着夜色,悄悄地潜入营地,四处放火。一时间,火光冲天,羌人营地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羌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营地着火,顿时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有的忙着救火,有的则拿起武器,却不知道敌人在哪里。

正面的邓骘看到后方火光四起,知道奇兵已经得手,立刻下令大军发动进攻。汉军士气大振,如潮水般向羌人涌去。

羌人本来就被后方的大火搞得晕头转向,此时又面对汉军的猛烈进攻,哪里还抵挡得住?他们纷纷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邓骘和任尚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一路上斩杀了不少羌人,缴获了大量的物资。这场战斗,汉军终于取得了胜利,暂时解除了羌人之乱的危机。

邓骘望着战场上的硝烟渐渐散去,心中松了一口气。但他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羌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

而此时的朝廷之中,邓太后也在密切关注着前线的战事。当她收到邓骘的捷报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彻底平定羌人之乱,让边疆恢复安宁。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