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前传 > 第36章 班超完美谢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和帝那时候啊,阴皇后因为嫉妒邓贵人,被和帝给察觉了,就一直提防着她。到了永元十四年,突然有人告发阴后,说她和外祖母邓朱等人搞巫蛊之术,私下诅咒别人。和帝马上派中常侍张慎和尚书陈褒,会同掖庭令,把邓朱还有她两个儿子邓奉、邓毅,以及阴后的弟弟阴轶、阴辅、阴敞都抓来,严刑拷打。这俗话说“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很快就录下口供,说诅咒的事儿是真的,按大逆不道的罪论处,然后把这事儿上奏给和帝。

和帝本来就和阴后不和,看到奏报,也不管什么旧情了,就叫司徒鲁恭拿着节杖到长秋宫,去把阴后给废了,让她搬到桐宫去住。这鲁恭以前从侍御史一路升到光禄勋,很受和帝宠信。之前司徒刘方犯罪自杀了,光禄勋吕盖接任没多久也被罢官,鲁恭就当上了司徒。鲁恭去废后的时候,阴后也没办法,只好交出玺绶,搬到桐宫。那地方冷冷清清的,阴后心里又悔又愤,整天以泪洗面,茶不思饭不想,最后身体越来越差,没多久就去世了。她这也是自找的,谁叫她心眼儿那么小呢。

宫人把阴后去世的消息告诉和帝,和帝就给了一口棺材,简单把她给葬了。邓贵人听说阴后被废,还上书劝阻,不过和帝没听她的。邓贵人就说自己病得厉害,不敢当夕,这样过了几十天。有司请和帝续立皇后,和帝就说:“皇后可是六宫的领袖,得和我一起承担宗庙社稷,母仪天下,可不能随随便便就立。我觉得宫里的嫔御,就邓贵人品德最好,能当皇后。”邓贵人听到这话,赶紧上书推辞,说让给后宫的周冯等贵人。又过了一个多月,和帝下定决心立邓贵人为后,邓贵人再三推辞,最后还是因为和帝的诏书安慰鼓励,才登上后位。这可算是大功告成了,宫廷里里外外都庆贺。

和帝这人崇尚儒术,选用正派人,和他父亲挺像的。沛人陈宠,是前汉尚书陈咸的曾孙。陈咸为了避开王莽辞职隐居了。陈宠从小就被他爹陈躬教导,要慎用刑罚。陈宠一开始在州郡当个小吏,后来被司徒鲍昱征召,当了辞曹,负责天下的讼狱,平反了很多案子。他还帮鲍昱写了《辞讼法》七卷,鲍昱呈上去后,就成了《三府定法》。后来陈宠又升为尚书,因为和窦氏作对,被外放到泰山、广汉等郡当太守,在当地息讼安民。窦氏倒台后,陈宠回到朝廷当大司农,接着代替郭躬当了廷尉。郭躬精通法律,为人宽厚,名声很好,在廷尉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多年,救了不少人。郭躬去世后,陈宠接任,他经常用经书里的道理来断案,力求宽大公平,当时的人把郭躬和陈宠并称,都夸他们。

司空张奋被免职后,太仆韩棱接任。韩棱这人刚直,之前也做过不少事,大家都很认可他。太尉张酺因病请求退休,他推荐魏郡太守徐防代替自己。和帝就升大司农张禹为太尉,征召徐防当大司农。张禹是襄国人,他族祖姑嫁给了刘氏,就是光武帝的祖母。他祖父张况跟着光武北征,在常山关战死;他父亲张歆是淮阳相。张禹这人老实节俭,跟着桓荣学习,被举为孝廉,当了扬州刺史。有一次他过江巡查,当地吏民说江里有伍子胥的神灵,不容易过去。张禹大声说:“伍子胥要是有灵,应该知道我是来治理百姓的,怎么会害我呢?”说完就击鼓渡江,平安无事。后来他在各个郡邑任职,判决囚犯、查明冤案,老百姓都很信服他。后来他转任兖州刺史,也有很好的政绩。再后来当大司农,把吏曹管理得井井有条。等他升为太尉,在朝廷上很有威严,朝廷很倚重他。徐防是沛人,名声也不错,他祖父徐宣、父亲徐宪都精通经术,徐防继承家训,被举为孝廉,进入朝廷当了郎官。他这人长得严肃,品行谨慎,一路升到司隶校尉,又外放到魏郡当太守。和帝因为张酺的推荐,把他召回当大司农。正好司空韩棱去世,太常巢堪接任但不称职,就升徐防为司空。徐防很注重经学,把经文章句分析得很清楚,经训也因此更明白了。

司徒鲁恭也是因为精通经学而被重用。他弟弟鲁丕更好学,五经都精通。章帝初年,下诏举荐贤良方正,有一百多人应举对策,只有鲁丕没去应举,却得了高第,被任命为议郎,后来调任新野令,干了一年,政绩考核是最好的。又被提拔为青州刺史,后来调到赵地当相。他的门生有一百多人跟着他学习,关东人都传颂说:“五经复兴鲁叔陵。”鲁叔陵就是鲁丕的字。东汉从光武帝重视文化,到这时候三代都崇尚经学,所以士人很多因为这个受到赞誉,也因此得到荣耀。鲁丕后来又调到东郡、陈留等郡当太守,因为犯错被免官。侍中贾逵上奏说鲁丕学问深、品行好,应该任用,不应该废弃,和帝就又征召鲁丕为中散大夫。

永元十三年,和帝亲自到东观去看书,召见了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人讲解经义,鲁丕也在。贾逵是贾谊的九世孙,他家几代人都精通经学,贾逵自己更是专心研究古学,写了《左氏传国语解诂》五十一篇,献给朝廷,被收藏在秘馆里,入朝当了郎官。他又奉诏写了《尚书古文同异》,还有《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前汉的时候,辕固传齐诗,申公传鲁诗,韩婴传韩诗,毛苌传毛诗。他还写了《周官解诂》,一共十几卷,都是其他儒生没说到的,所以在儒林里名声很大。和帝升贾逵为左中郎将,后来又改为侍中,兼任骑都尉,在朝廷里参与机密,还兼任秘书,很受信任,满朝的人都推崇他为经师。黄香是江夏人,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哭得很伤心,差点丢了性命,同乡人都夸他孝顺。十二岁的时候,被太守刘护征召,在幕下做事,被称为门下孝子。黄香博览经典,精通道术,京城的人都称他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来入朝当了尚书郎,很快升到尚书令。

这贾侍中、黄尚书两个人,一个是家传经学,一个是少年博学,平时讲学都很厉害,一回答问题,那都是口若悬河,不用想很久。没想到鲁叔陵和他们辩论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说得明明白白,反倒让贾黄这两位老儒生没话说,回答得支支吾吾的。和帝看着鲁丕,直夸他说得好,还赐给他帽子、袜子和一套衣服。这可把贾黄两人弄得有点尴尬。

鲁丕谢了恩退下后,第二天又上书说:“臣没啥本事却当了大官,现在年纪大了,没什么精力。上次能和他们辩论,其实也没说出什么特别的。陛下赐给我衣服,真是太优厚了。臣听说讲解经书要传先师的话,不能自己瞎编,不能互相谦让;谦让了道理就说不清楚,就像规矩准绳不能弯曲一样。提问的人一定要说明根据,讲解的人一定要确立自己的观点;那些没用的浮华话,不要说出来,这样心思不用费太多,道术就能更彰显。对于观点不同的,让他们各自说自己的师法,广泛地看其中的道理,看看诗人的旨意,考察《雅颂》的开头结尾,明白舜禹皋陶相互告诫的话,清楚周公箕子所陈述的内容,观察人文,教化天下。陛下既然广泛地接纳直言进谏来广开言路,就不要让普通百姓因为说话而获罪;既然要显扬那些隐居的贤才,就不要让偏远地方的人才被遗漏。这样言路畅通了,人才就能进来,人才进来了,经学就能阐明,天下不用费力就能治理好了。”

因为鲁丕这道奏疏,和帝就下诏求贤,让有司选拔明经洁行的人,让他们在经筵侍讲,还命令边郡各自举荐孝廉。诏书里说:“幽州、并州、凉州这些地方人口少,边境的劳役又多,好的官吏少,当官的路很窄。朕认为安抚外族要以人为本,命令边境各郡,人口十万以上的,每年举荐一个孝廉;不满十万的,两年举荐一个;五万以下的,三年举荐一个。”

大家可能会奇怪,和帝让边郡举荐孝廉,为啥限制得这么严格呢?其实啊,这孝廉可不好找,而且边郡的人,很多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大部分人都不太开化,能有几个真正的孝子、廉士呢?这就不多说了。

再说凉州西边,老是有寇患。叛羌迷唐之前被刘尚、赵世等人打败,逃到塞外,汉兵就回来了。这事儿前面也说过。朝廷里有人说刘尚、赵世胆小怕事,不敢追到底,应该治罪,结果他们就被抓到诏狱,还被免职了。这也太苛刻了。谒者王信代替刘尚统领军队,驻扎在枹罕;谒者耿谭代替赵世统领军队,驻扎在白石。耿谭悬赏招募羌人,羌人又陆续来归附。这俗话说“天下无难事,总教现银子”,还真是这么回事。迷唐看到自己的部众离散了,又害怕起来,就派人来投降。耿谭让迷唐自己来,才肯答应。迷唐没办法,只好到汉营来。耿谭和王信一起接受了他的投降,还让迷唐到朝廷去投诚。剩下的羌众不到两千人,都又饿又累,暂时住在金城,朝廷给他们吃的穿的。迷唐到了京城,朝拜完后,和帝让他回榆谷,不能再反叛。迷唐也不好多说什么,就告辞走了。可谁知道和帝又放他回去呢?他到了塞下,就不肯回原来的地方了。他觉得榆谷附近汉人修了河桥,往来很方便,自己守不住。于是就写信给护羌校尉吴祉,说自己的族人饿了,不肯回去。吴祉还真信了,给了他很多金帛,让他买粮食和牲畜。迷唐就出塞了,结果他变心了,到金城带着部众,顺便抢了湟中各胡人的东西,满载而归。王信、耿谭、吴祉都因此获罪,被罢职回家。朝廷改用酒泉太守周鲔当护羌校尉。

永元十三年秋天,迷唐又到赐支河曲,带着众人侵犯边境。周鲔和金城太守侯霸,调集各郡的士兵,还有湟中小月氏胡,一共三万人出塞,到了允川,没看到羌人。周鲔就安营扎寨,让侯霸去侦察。侯霸很勇猛,在途中巡逻的时候,突然遇到迷唐,他一点都不怕,直接冲上去,羌人慌忙逃走,死了四百多人。侯霸又追着打,羌人走投无路,大部分都趴在地上投降了,一共有六千多人。迷唐只带着几百个残兵败将,逃到赐支河北,躲在山谷里。侯霸赶紧写信报告胜利的消息,朝廷因为周鲔逗留,没有和迷唐交战,就把他召回京城治罪,提拔侯霸为护羌校尉。这护羌校尉换得也太勤了,就像下棋一样,这样不太好。

后来安定降羌烧当种叛乱,郡守发兵剿灭了他们,把妇女都没收为奴婢。这时候,四海以及大小榆谷,都没有羌寇了。隃麋相曹凤上书说:“西戎一直是祸害,以前的朝代都头疼。我不太清楚古代的事儿,就说近的吧。从建武以来,犯法的经常是烧当种。为啥呢?因为他们住在大小榆谷,土地肥沃,又靠近内地,其他各族很容易跟着他们做坏事,而且很难攻打。他们在南边能联合其他种族壮大自己,北边靠着黄河,很牢固,还有西海的鱼盐之利,沿着山和水,能扩大田地和牲畜,所以很强。他们经常在各族中称霸,凭借着武力,招引羌胡;现在他们衰落了,党羽散了,亲属也背叛了,剩下的兵不过几百人,逃到荒远的地方。我觉得应该趁这个时候,恢复西海的郡县,巩固二榆,广泛设置屯田,隔断羌胡往来的路,断绝他们的坏心思;又能种粮食让边境富裕,减少运输的劳役,国家就不用担心西边的事儿了!”

和帝看了曹凤的书,交给公卿们讨论,大家都说可行。于是就重新设置西河郡,任命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出去驻扎在龙耆。后来金城长史上官鸿,又开设了归义、建威屯田二十七部,侯霸也增加了东西邯屯田五部和留逢二部,一共三十四部。眼看就要成功了,结果安帝永初元年,羌人又叛乱了,这事就中断了。只有迷唐孤孤单单的,没有支援,最后病死了。他有个儿子来投降,人口不到几千,西边才算暂时安定下来。

西北那边,自从班超安抚好西域,各国都归顺了,也没有叛乱。班超从明帝永平十六年奉命西行,一直到和帝永元十二年,还没回来,前后大概三十年了。班超快七十岁了,很想回家。正好他的掾史甘英,奉他的命令想去大秦,也就是罗马国。甘英走到条支,就是阿剌,西边就是大海,被安息人劝阻,半路就回来了。安息国送来了狮子和条支大鸟,班超就派儿子班勇和外国使者一起到洛阳,还上书请求回家。他说:“臣听说太公封在齐地,五代后还葬在周地;狐狸死的时候头朝着出生的山丘,代马总是依恋着北风。《韩诗外传》说:‘代马依北风,飞鸟扬故巢。’周和齐都在中原,相隔千里,都这样,何况我在这么远的地方,能不想着回家吗?蛮夷的风俗,欺负老人,臣年纪大了,经常担心突然死在外面,孤魂回不了家乡。以前苏武在匈奴待了十九年,现在臣有幸拿着节杖,带着金银,守护西域,如果能在屯部寿终正寝,也没什么遗憾;但是怕后世有人因为臣在西域去世,就不敢来这里了。臣不敢奢望能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着进入玉门关。臣老了病了,冒着死说这些话。现在派儿子班勇跟着献上东西进入边塞。趁臣还活着,让班勇能看到中原,臣也就安心了。臣望着朝廷哀声请求,希望陛下能可怜我。”

这奏疏呈上去,和帝因为班超在西域很得人心,一时找不到人代替他,就先放下这事,以后再说。转眼又过了两年,班超等了很久,朝廷一点消息都没有。他听说妹妹班昭入宫续写史书,是后宫的老师,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让她想办法让自己回家。班昭很会写文章,马上就写了奏章,到朝廷上呈给和帝。奏章里说:“我的亲哥哥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有幸因为一点功劳受到重赏,爵位是通侯,官位是二千石,陛下的恩情深重,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班超一开始出去,就立志牺牲性命,希望建立一点功劳,来报效国家。正好遇到陈睦的变故,道路不通,班超一个人在遥远的地方奔走,劝说各国。每次打仗,他都冲在前面,身上受了很多伤,不怕死,靠着陛下的神灵保佑,才能在沙漠里活下来。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亲人分离,都不认识了,和他一起出去的人,都去世了。班超年纪最大,现在快七十了,又老又病,头发白了,手脚不灵活,耳朵眼睛也不好使,拄着拐杖才能走路,虽然想尽力报效国家,但是年纪大了。蛮夷的性子,不尊敬老人,班超说不定哪天就去世了,很久都没人代替他,恐怕会引发不好的事。但是大臣们都只顾眼前,不肯为以后考虑,如果突然有变故,班超的力气跟不上,那就对上损害国家多年的功劳,对下浪费忠臣的努力,真是太可惜了!所以班超从万里之外表达诚心,自己诉说痛苦,伸长脖子盼望,到现在已经三年了,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我听说古代十五岁当兵,六十岁就可以回家,也有休息的时候,不用一直任职。陛下以孝道治理天下,得到各国的欢心,不会遗漏小国的臣子,何况班超还是侯伯的地位呢?所以我冒着死为班超请求,希望能让他在剩下的日子里,回到家乡,再见到朝廷,让国家不用担心远方的事,西域也没有突然的忧患,班超也能长久地受到文王葬骨、子方哀老那样的恩惠。子方姓田,是战国时魏文侯的老师,文侯要扔掉老马,子方说扔掉马不仁,就收养了它。《诗经》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班超有信给我,说恐怕再也见不到了,我真的很伤心,他年轻时在沙漠中尽忠尽孝,老了却可能死在荒野,实在可怜。如果不救他,万一以后有变故,国家怎么办?我希望班超家能像赵母、卫姬那样得到先请之贷。赵母是赵括的母亲,怕赵括兵败,先请求不被牵连;卫姬是齐桓公的姬妾,桓公与管仲商量攻打卫,桓公回宫,卫姬先请求卫的罪过。我不懂大义,可能触犯了忌讳,急切地等待陛下的答复。”

和帝看了这奏章,很感动,就召班超回朝,让中郎将任尚代替他做都护。班超很高兴地接受命令,和任尚交接。任尚问班超:“您在西域三十多年,远近都敬畏您,我接任后,责任重大但才能浅薄,还请您教导!”班超叹口气说:“我老了,耳朵眼睛不好使,您多次担当重任,经验肯定多,哪还用得着我多说?不过既然您问了,我就说说。塞外的官吏士兵,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那类人,都是平时犯了罪,被发配到边境屯田的;戎狄的性子像禽兽一样,难养又容易反叛。您来这里安抚管理,他们不值得担心,只是您性子太急,应该改改。水太清就没有大鱼,政治太严苛就得不到下面的和睦,应该从简易做起,宽容小错,抓住大纲,就能有成效。”任尚虽然道谢,但心里不太认同,等班超走后,私下对亲信说:“我以为班君会有奇妙的计谋,没想到他就说这些,平淡无奇,有什么可学的?”他把班超的话抛到脑后,根本没记住。

班超回到洛阳,进宫拜见和帝,和帝安慰了他几句,让他做射声校尉。班超一直有胸疾,回来后更严重了,入朝不过一个多月,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和帝派人吊唁祭祀,送的东西很丰厚,让他的长子班雄继承爵位。

班超立了这么大的功,生前虽然封侯,但死后却没有谥号;可那宦官郑众,居然被加封为鄛乡侯,这真是汉朝以来从没听说过的事!后来怎么样呢?咱们下回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