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枪击似乎带给了保尔·冯思曼新的灵感。
他将招待张训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自己则开始投身创作。
而艾丽卡和格尔格也带着张训前往了各个大学的图书馆进行参观,并在结束大学之行后又去了这个时期最大的两家出版社——乌尔施泰因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的图书室进行了参观。
这两家出版社一家是大众化媒体,另一家则是学术型出版社。
当然了,在收录图书的过程中张训也没忘记将书稿寄往法兰西和英国,为了不因为距离的缘故而中断连载,张训打算离开之前再寄一次,这样等自己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赶时间了。
收录的时候,每当张训看到手上的书籍,总是忍不住感叹这里藏书的丰富。
德意志不愧是有着自己文化的民族,这里的书籍丰富的让张训难以想象,尤其是那些学术型杂志,丝毫不比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剑桥和牛津差在哪里。
等到张训给自己规定的一个半月的期限到了之后,他总共收录了两万五千多册书籍和杂志。
当然,张训敢肯定,德意志一定还有自己没有收录到的书籍,可惜他的时间太少,不能全都浪费在这里,最后只能遗憾的放弃了。
在收录图书的过程中张训总算知道为什么保尔·冯思曼会那么反对这个党派了,事实上,在大街上张训经常见到一些青年人当众焚烧书籍,并同自己的朋友做出了某些手势。
似乎烧书是他们表达忠诚的方式。
张训并不懂那些政治上的弯弯绕绕,但他清楚,当一个国家的青年开始毁灭自己的文化,那这就是他们毁灭的开端。
在离开之前,张训本来还想在这里买点武器,可他忘记现在的德意志还是共和国状态。
而且由于《凡尔赛条约》的缘故,为了还债,魏玛共和国将国内所有的工业都转向了民生,那些军工厂也全都被改造了。
如果张训想要买武器那只能等到小胡子上台的时候了,不过那个时候这些军工厂生产的武器也只会优先供应给战争,要是没点关系,根本拿不到这些。
这不是巧了嘛!
张训还就真的没什么关系!
在张训登上离开魏玛共和国的火车的时候,保尔·冯思曼只写出了一个小小的开头。
张训有幸拜读了一次,对开头所表达出来的旺盛生命力感到了震撼。
这就是诺贝尔得主的实力吗?
张训不是第一次看这些文豪的作品了,但看那些作品的时候远远没有亲眼见证一部着作的诞生而来的震撼。
在站台告别的时候,张训同保尔·冯思曼约好了要做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并将自己国内的地址交给了对方,希望两人之间不要中断了联系。
最后在火车的嗡鸣声中,张训踏上了前往波兰的火车。
接下来的旅程中张训便没有什么熟人了,他只能靠着院长查尔斯·道格给他的人脉关系在各个大学图书馆进行收录,要是情况允许还能在当地最大的出版社的藏书室转一圈。
其实在整个欧洲,藏书多的地方也就那几个国家,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就有苏联。
只可惜张训胆子小,生怕自己入境之后被发现是那本《美丽新世界》的作者,小命被交代在这里,最后只能往苏联的方向遥遥望了一眼,然后不舍得前往其他国家。
其实张训要是单纯的入境,或者是坐火车从中间穿过都没什么问题,毕竟苏联人也分不清他到底是谁,毕竟在这些欧洲人眼里华人都长得差不多。
但关键是张训他不会那么老实啊。
你要进去人家大学的图书室总要有原因吧,而且这种意识形态的国家对于入境活动的身份把控的很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露馅了。
张训不敢赌那万分之一,最后只能寄希望于后面的国家能够多收录一些书籍了。
只可惜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张训想象中的进行。
等到十二月份的时候,张训已经在意大利待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了。
他一月份的时候就要回到英国参加毕业典礼,而且十二月二十五号还要参加王室举办的平安夜晚宴,这件事是查尔斯·道格通过电报告诉对方的。
此时《狮子、女巫与魔衣橱》已经连载完毕,并顺利被企鹅出版社进行出版。
据查尔斯·道格信里的内容来看,这本书在英国的青少年当中格外受欢迎,连一些成年人也成为了这本书的忠实书迷。
甚至一些人在打听到张训的书稿会先寄给查尔斯·道格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过来抢先阅读。
好在查尔斯·道格的底线足够高,最后还是保住了张训寄过来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