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320章 奖励技术工人,提升工具制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0章 奖励技术工人,提升工具制作

而且,这不仅解决了独立团自身的炮弹需求,还为 386 旅乃至 129 师的炮弹供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前八路军曾多次在战场上缴获过小鬼子和国军的火炮,但由于缺乏火炮弹药的持续供应,这些珍贵的武器最终只能被无奈地摧毁或舍弃。

每一次的缴获都让战士们兴奋不已,他们看到了这些强大火力的潜力,可以为战斗带来巨大的优势。

然而,当他们意识到无法得到足够的弹药支持时,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这些火炮成为了一种负担,不仅占据了宝贵的运输资源,还可能对部队造成威胁。因此,尽管心痛不舍,战士们也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将它们摧毁或遗弃。

在此令人振奋的形势下,陈振华毫不吝啬地对黄崖洞兵工厂的相关制造人员给予了丰厚的奖励。每位参与生产的人员都额外获得了 10 银元的奖赏,而那些在生产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更是得到了更多的优厚待遇。这一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兵工厂全体人员的士气。

此时的黄崖洞兵工厂,在甘作良的带领下,人员规模已经迅速扩大到了 2400 多人。在兵工厂厂长的全力协助以及陈振华的英明指导下,对人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安排。

这种有条不紊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 70 毫米、75 毫米以及 81 毫米的迫击炮炮弹生产流水线的打造和建设细节。

为了成功构建这些炮弹的生产流水线,陈振华与兵工厂的技术骨干们就像辛勤的蜜蜂,不知疲倦地进行了无数次的深入探讨和精心规划。

他们从每一个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到整个生产线的布局和流程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仿佛在精心雕琢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在原材料的准备阶段,陈振华亲自出马,四处奔波,确保了高质量的钢铁、火药等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对于钢铁的选择,他们严格把关,只选用符合强度和韧性标准的优质钢材,那些钢材就像坚强的战士,时刻准备为炮弹的坚固性贡献力量。

生产设备的引进和改造也是关键的一环。陈振华不惜将太原兵工厂、金陵兵工厂以及小鬼子的申城兵工厂的先进的机床和加工设备,一一转移到黄崖洞兵工厂。

这些设备就像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新成员,等待着被兵工厂的技术人员赋予新的使命。技术人员们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使其能够满足不同规格炮弹的生产需求,仿佛在为这些新成员量身定制合身的铠甲。

在生产线的布局上,他们充分考虑了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和流畅性。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运输和等待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整个生产线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各个工序就像江河中的水滴,有序而快速地流动着。

在制造工艺方面,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从模具的制作,到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再到最后的检测和调试,都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层层把关。

确保每一颗炮弹都符合高质量的标准,每一道工序都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对炮弹的生产过程严格要求,不容许有丝毫的差错。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们还采用了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工序,每个工人负责其中的一个环节,熟练操作,从而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大规模生产。

这条流水线仿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每个工人都是其中的一名士兵,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技术人员的培训方面,陈振华多次指导和培训了原本巩县造兵工厂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工人,对新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这些新技术人员就像茁壮成长的幼苗,在专家和老技术人员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为兵工厂的中流砥柱。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拼搏,70 毫米、75 毫米以及 81 毫米的迫击炮炮弹生产流水线终于成功打造并投入使用。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陈振华的高瞻远瞩和全体兵工厂人员的辛勤付出。

有了这些先进的生产流水线,陈振华打造炮兵乃至炮团的宏伟计划终于得以稳步推进。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大量的火炮。

此时,在陈振华的系统空间内,储备了众多精良的武器装备,包括不少于一百门的 92 式步兵炮,不少于五十门的 41 式山炮,还有60门的105 毫米榴弹炮。

甚至 155 毫米的榴弹炮都有6门,这些强大的火炮资源,将会逐步借助各种战斗缴获,为陈振华将独立团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兵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当前整个独立团的主要花费重点并不在作战官兵的日常开销上,更多的是集中在黄崖洞兵工厂的生产和运营,以及物资供应方面。

对于广大独立团的官兵而言,基本的饮食需求,如大米馒头、猪肉炖粉条等都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对于兵工厂的人员,待遇则更为优厚。这一切良好的保障,都得益于陈振华精心建立的高效运输队伍。

而运输队伍的管理人员,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组织作用,确保了物资的及时供应和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在黄崖洞的每一天,时光仿佛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陈振华的制造水平迎来了显着且令人瞩目的提升。

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机械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陈振华的心。对于众多机械的制造,他不仅有着全新的思考,更有着付诸实践的果敢与坚毅。

在新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下,陈振华再次以严谨且专注的态度,仔细查看了子弹生产线和手榴弹生产线。

他深知,提高生产效率是当务之急,而制造出实用且高效的工具则是关键所在。于是,他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些看似平凡,却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小工具上。

就拿扳手的制造来说,陈振华没有丝毫的马虎。他先对现有的材料进行了精心的筛选,每一块钢材都要经过他的反复掂量,确保其质地优良、硬度适中。

在设计环节,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在图纸上一次次修改完善,力求扳手的形状和尺寸能够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制造过程中,陈振华亲自操作机床,那专注的眼神仿佛能将每一个细微的误差都洞察无遗。他熟练地调整着刀具的位置和切削速度,金属的碎屑在飞溅中仿佛化作了一曲激昂的乐章。随着机床的轰鸣,扳手的雏形逐渐显现。

但这还不够,陈振华又对扳手的表面进行了精细的处理。他拿起砂纸,轻柔而有力地打磨着,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耐心和细致,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扳手的表面在他的打磨下,变得愈发光滑,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光泽。

而在制造用于子弹冲压的模具时,陈振华更是精益求精。他对模具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从模具的型腔尺寸到冲头的形状和角度,无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

为了确保模具的耐用性,他选用了高强度的合金材料,并采用了先进的热处理工艺。在热处理的过程中,陈振华全神贯注地盯着温度表和时间控制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得擦拭。

当模具从热处理炉中取出时,那炽热的红色仿佛是他心中燃烧的热情。在制造定量灌装的容器时,陈振华充分考虑了弹药的规格和灌装的便捷性。

他精心设计了容器的形状和容量,使其能够与生产线完美匹配。容器的刻度清晰准确,为了确保刻度的精准,陈振华先用铅笔轻轻地勾勒出大致的线条,然后用精细的刻刀一点点地雕琢。

每一条刻度线都像是他用心绘制的蓝图,承载着对高效生产的期望。这些工具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陈振华夜以继日努力的成果。他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成为了众人心中的榜样。

由于这些精心制造的工具,子弹的冲压过程变得更加顺畅高效。原本需要多次调整才能达到标准的工序,现在一次就能成功,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