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关注内心平静没想争名夺利 > 第3章 根本没想到会提前转正,虽然价值不大也是第一次幸运降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根本没想到会提前转正,虽然价值不大也是第一次幸运降临

穆青他们这些一九八九年入厂的学生,先被安排到车间参加劳动,为期一年,算是实习期。

这些学生一共六个人,除了穆青,其他五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省属大学。

曹志和杜军是同乡,来自省师大外贸英语专业;

杜军是省经贸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

刘建平来自景德镇陶瓷学院工程系;

孟凡来自省理工大学机械系的;

张建林毕业于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都是男生。

穆青觉得自己没办法跟人家相比。人家都是本科学历,相比之下,自惭形秽。

他们入厂后的工资也比穆青高一个等级。

他们六人分别被分配到不同的车间,基本跟工人一同上下班,只是没有定额限制。穆青被分配到第一成型车间。

第一成型车间干燥线上的坯体,很多时候不容易干透,需要停线等一会。

让坯体在干燥线中停留时间多一点,以便坯体干透才能施釉。

外界温度低、湿度大时,这个停留等待时间就会更长。

工人们就会把不干的坯体,从链干线上捡下来,放到坯架上自然干燥。

等到几天后,坯体基本干透了,再从坯架上拿下来施釉,周而复始的这样做。

不论是从链干线上把坯拿下来放到坯架上,还是把坯架上的坯再拿下来施釉,都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

车间如果有富裕人员,就会安排人专门去做这个工作,没有富裕人员时,只能链干线上的工人自己做。

因为耽误时间,定额就不容易完成。

每天因为事假、病假、产假等不同出勤情况,车间并不会每天都有充足人员。

定额限制,没被安排专人去做这个工作的链干线,就会很大意见。

线上的班长,往往会跟车间主任或调度发生争吵。

穆青因为没有定额限制,作为一名临时机动人员,被车间安排到链干线上帮工人做这个工作。

今天去这条线,明天又要去那条线。不论去哪条线,穆青都会老老实实干活,从不会偷懒。

链干线上的员工都很喜欢他,都希望他能去自己的生产线。

一天早上,二号线的钱姐,看到穆青就质问:“为什么不去我们线?”

穆青只能苦笑着说:“这又不是我说了算的,要听梁主任的安排。”

钱姐讲:“梁主任就是偏心,你都去七号线两天了,还要去七号线,我们线一天都不来!”

这时正赶上梁主任路过,听到钱姐的话,就没好气地说:“我就偏心了,怎么着?”

钱姐被怼的说不出话。穆青只能苦笑着摇摇头,走去七号线。

背后就听钱姐嚷嚷:“有本事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就没人说你偏心了,冲我撒气算什么本事!”

听到这话,穆青心里一动。

站住脚,扭头看到梁主任走过来,试探性地对梁主任说:“梁主任,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想办法解决干坯问题,而不是人员问题?”

梁主任没有停下来跟他讨论的意思,边走边回答:“这谁都知道,已经跟厂里反映过几次了。”

“不增加供热量,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厂里都没有拿出好的解决办法,我们能怎么办?”

穆青愣愣地看着梁主任远去的背影,没敢再追上去,但却开始留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穆青每天都去链干线上干活,也愿意与工人多聊几句这个问题。

一段时间后,他大概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拿本子记下来。

随着积累,记下来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于是专门进行了整理。

没人要求穆青必须这么做,他只是感兴趣。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陶瓷成型工艺方面的东西。

穆青明白,自己没有专门学过陶瓷工艺知识,这方面很欠缺。就去图书馆,找来这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

对比在车间看到的情况,不明白的,就会请教一些老工人或是车间里的技术人员。

当时,穆青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他的这个学习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的典型做法。

比专门坐在课堂里不知道实际情况,来的快很多。

转眼临近春节,同时进厂的这六个大学生,已经进厂将近半年时间。在杜军的操持下搞了一次聚餐。

大家惊讶的发现,穆青能够讲出很专业的陶瓷工艺技术知识,对此大家都赞叹不已。

餐桌上穆青才知道,其实除了他自己,其他五人早就已经不在车间劳动。

杜军被调去了厂办,曹志去了销售部,刘建平目前在技术部,张建林在质检部帮忙出厂验货,孟凡在设备部。

虽然还都在实习期,但是都去了部室帮忙,轻松很多,不会像在车间劳动一样累。

大家劝穆青,去人事部问问是否还有要人的部室,尽快也去部室工作,会比车间好很多。

穆青没去,不清楚他们几个是怎么被调去部室帮忙的,也没有羡慕。

穆青觉得自己没办法跟人家相比,自己只是大专学历。

如果有调去部室的需要,人事部自然会找他。没找他问有什么用?

已经跟第一成型车间的员工逐渐熟络,虽然累点,也不算什么。反而觉得,在车间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尤其陶瓷工艺技术知识,穆青觉的光看书很难理解的东西,反而在车间看到实际状况后,好理解很多,而且也可以随时请教一些老工人或技术人员。

穆青只想着老老实实做事就好,老老实实一步一步,让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起来。

上学时,虽然没有接触过陶瓷工艺技术方面的东西,穆青觉的,自己工作又是在陶瓷工厂,不可能不去学这方面的东西吧?

在车间里能学到,为什么一定要去部室?就为了能够轻松一点吗?没必要吧?

杜军他们都是本科毕业,本来就比自己强很多,何必一定要去跟人家比?这是当时穆青的心理状态。

他不太习惯和别人去比,觉的自己不如别人,但已经习惯了和自己比。

梁主任不是车间正主任,而是主管生产的副主任兼调度。

炮兵复员来到这个工厂,上过成人夜大,善于精算。

他叫梁亚静,听起来像一个女人的名字,其实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精壮汉子,看起来有些五大三粗,但粗中有细。

春节过后,梁主任专门把穆青叫去办公室,问他:“听下面工人讲,你一直在研究干坯问题,能跟我说说吗?”

穆青一时窘迫,不知从何说起。

梁主任启发他:“我们的热源来自两处,一处是窑炉余热,一处是锅炉蒸汽换热,对此你怎么看?”

穆青试探性地说:“增加这两处热源供应量,可能性不大。梁主任上次已经讲过,跟厂里反映过多次,厂里没什么好办法。”

“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在现有热源供应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想一下其他办法?”

穆青一边讲,一边观察梁主任的表情,如果梁主任不感兴趣,他可能就不敢继续再讲。

梁主任一边抽烟,一边以鼓励的眼神看着他:“没关系,别怕说错,继续讲。”

穆青继续说:“在热供应量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提高热利用率上想办法。我们一共七条链干线,可以分成两组。”

“一组是靠车间两边墙的一号、七号线、处于中间位置的四号线,再加上五号线,这四条线为第一组。剩下的二、三、六号线为第二组。”

“把现在的两处热源分开,不再混合使用。窑炉余热只供应第二组的三条线,热量肯定够用。”

“锅炉蒸汽换热给第一组,增加一、四、七号链干线的长度,长度增加百分之五十。这也就相当于,让坯体在这三条线里停留的时间增加百分之五十。”

“因为第二组只用窑炉余热,所以拆掉第二组三条链干线上蒸汽换热器,增加到五号线上。”

“把五号线的风机功率增加百分之五十,这样会使五号线换热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那么第一组四条线也就完全能够干坯。”

梁亚静惊异地张大嘴巴看着穆青,手里的香烟也忘了抽,半晌才说出一句话:“好大胆的想法!”

梁亚静没想到一个二十几岁,看上去唯唯诺诺的小伙子,能有这么老到的想法。他把手里的香烟撵灭在烟缸里,问:“你会算热利用率?确定这样做肯定没问题?”

穆青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是现学现卖,估计应该可以。”

梁主任像是自言自语,也像是在说给穆青听:“增加一、四、七号链干线长度,是因为这三条线的位置,基本不会影响工作场地的利用。”

“两条线靠墙,四号线在正中间,两边的生产线都不用借用中间的场地。”

“现在链干线都在半空中,上面已经挨到屋顶,增加长度只能向下落地,其他线落地,就会影响到下面的工作场地利用,而这三条线刚好不会影响。”

穆青回答:“是,另外就是五号线增加换热器,换一台大功率风机。”

这个想法一说出来,梁亚静不得不暗挑大指,看来这孩子真是用心了。

方案不但大胆,而且全面,几乎想到了所有问题。以他多年经验估计,这个方案肯定可行。

外界温度高时,链干线基本不用停,温度低一些,需要停的时间不长就可以干坯。

增加链干线长度,就是在增加坯体在干燥线里的停留时间,梁亚静估计,增加百分之三十的长度就应该没问题。

五号线增加换热器会使总的热量增加。虽然温度不一定增加多少,但换成大功率风机,只要温度不降低,打到链干线里的热量就一定会增加,干坯效果就一定会好很多。

当然不一定要把三条线拆下来的换热器,都增加到五号线换热器上,可能增加百分之三十就可以了。

剩下的窑炉余热原来被分到七条线上,现在只用到三条线上,热量集中,温度应该会提高。

梁亚静觉得自己很惭愧,在这个车间十几年了,却没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梁亚静让穆青写了一个完整的方案,车间几个主管认真讨论几次,也做了一些修改,制定出具体分步实施方案上报了厂部。很快这个方案就被通过,并马上进行了实施。

负责施工是工厂的设备部。

孟凡作为设备部的实习人员,几乎每天都会跟设备部技术人员到现场。

穆青也被车间要求,跟进这个方案的实施进度,两人经常会在车间场地上遇到。

孟凡问穆青:“听说这个方案是你提出来的?”

穆青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也只是提建议,是否采纳还是车间决定的。”

孟凡竖起大拇指:“不简单,连设备部的老人儿都夸这个方案好。”

方案已经实施,穆青不想再聊,有意转移话题,就问孟凡:“你们设备部主要干什么?忙吗?”

孟凡:“还好吧,设备部主要就是全厂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保养、像现在这样的设备改造、新设备的引进等等。”

“最近我们经理很忙,听说在跟厂领导研究一个亚洲银行贷款项目。集团公司要求必须做的,市政府担保,再建一个全新车间。”

“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设备,包括燃气隧道窑,我们现在用的燃煤窑炉最终要逐渐淘汰。”

听孟凡这样讲,穆青有些奇怪地问:“上次听刘建平讲,他们技术部不是正配合设备部,进行煤烧隧道窑除尘改造吗?怎么煤烧隧道窑最终还是要被淘汰?”

孟凡点点头说:“确实有此事,煤烧隧道窑除尘只是一个过渡项目。像我们厂六条窑,不可能马上都停掉,所以会慢慢过渡。”

“这个过渡期就需要煤烧窑除尘,否则达不到环保要求,最终还是要过渡到燃气窑。”

孟凡看了一眼穆青,接着说:“你操心这些有什么用啊?吃饱了撑的吧?听说,你会因为提出现在这个改造方案,被提前转正,不再拿实习工资了。”

穆青以为他在开玩笑,笑笑走开了。就听孟凡背后喊:“是真的!”

这个方案开始实施后不久,穆青真的因此被提前转正,结束了实习期。被定岗在第一成型车间统计员,也就是相当于部室科员的级别。

他的转正,比其他五个一起来的大学生早了几个月。

穆青很奇怪,他被提前转正这事,自己事先都不知道,孟凡怎么会知道的?

在车间场地上就问了孟凡。孟凡反问他:“先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你告诉我,提这个方案之前,有没有预期工厂会给你一些奖励?”

穆青一时语塞,自己认真想想,好像没有这一类的预期。

当时有的预期,只是希望这个方案,能彻底解决车间内现存问题。没想过自己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也没想到方案这么快就能被工厂采用。

如果硬要讲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应该是自己通过这件事更自信了。

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再仅仅局限于上学时学过的东西,逐渐在增加陶瓷工艺技术方面的知识。

今后也不会放弃进一步学习陶瓷知识,这是穆青在事前能够预期到的。至于工厂能给他什么外在的物质奖励,他应该真的没有想过。

想着这些,穆青对孟凡讲:“我能有什么预期?工厂是否有奖励,又不是我能说了算的。”

孟凡:“当然不是你能说了算的,但你至少没想过应该去争取一下吗?”

穆青一愣,他没想过,确实没想过。这与他与世无争的心愿相违背,从来都没想过应该去争取一下。

是不是应该争取一下?是不是他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愿是错的?

孟凡见他不说话,笑着拍拍他的胳膊,对他说:“你自己好好想想,你提前转正的事情是杜军告诉我的,他在厂办无意中听肖总跟办公室主任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