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德叹着气,无奈地说,“事情很复杂,不是你想的那样。”
“安娜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的?”我问。
“早就有了。具体什么时间不清楚。”
“她有想过自杀吗?”他说很严重,我想判断究竟有多严重。
“有过。她在泰国一直看心理医生。”
我点点头。安娜有抑郁症并不奇怪,在身体出现状况前,必定是精神先已出现了问题。那样的生活状况,不抑郁才怪。只是从前我竟没有想到过,而世德也没有提过。是他刻意不提,还是其实他也才知道不久?我觉得可能是后者。毕竟无论是安娜的眼疾还是囊肿,我都已经知道了。
“她现在和她父亲一起住在疗养院里,照顾她父亲,自己也看病调养。”世德说罢又补充,“自从那次大吵之后我和她已经彻底结束。”
我并没有听清他后面那句,我的大脑正在积极调动各种储备和记忆,然后找到了想要寻觅的东西。
“【她+】采访过一位音乐教师,因为感情的事得了抑郁症,严重时想要自杀,用了三年多时间才走出来……”我对世德说起被访者安安的经历,和他分享安安走出抑郁的经验:“写日记,运动,远足,约朋友聊天……有必要换一种方式生活,开启新的自己。心理医生固然重要和有帮助,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愿意去做出改变。”
世德望着我。
“还有,她不是画画吗?只要是创作,都能够减轻抑郁。”我记起安娜似乎画画,但世德斥责她画画有什么用,建议她不如多看书。“怎么?”这时我发现世德一直看着我。
“没什么。”他说,唇角挂着微微的笑。
我明白过来,不禁叹了口气。难道他认为我讨厌安娜,就会拊掌大笑拍手称快幸灾乐祸?我不想标榜自己善良,桥归桥路归路,一码归一码,既然是我自己主动退出,那么愿赌服输。我不敢问,安娜的抑郁,世德有没有贡献?
“终究,我觉得她的可怜是多过可恨的。”我耸耸肩。
“安娜太软弱了,不像你这么强大。”
“是。”我毫不谦虚地承认。
曾经,我也有机会一蹶不振,不只是抑郁,连发疯都可能,但却扛住了。勇气很重要,勇敢走出已知的安全,踏向未知,绝不委曲求全,不内耗,也许是我健康安然至今的诀窍。
57岁的梅琳达·盖茨都舍得抛下近30年的婚姻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之妻”的名衔及这名衔所意味的一切,不再“努力宽恕”盖茨的出轨,其他人又有什么好割舍不下?可是依然有人宁愿做绝望的主妇,为了保住婚姻不惜忍气吞声,甚至宁可被逼成“阁楼上的疯女人”,也不愿把自己忠于自己和自我实现放在首位。
归根究底还是懦弱吧。
“安娜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一事无成。这也是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世德说。
“你也这样认为吗?”我在沙发上曲起腿,抱住膝盖,偏头看世德。
“嗯。她的确失败。像你曾说的,她明明拿着一手好牌,却打得这么烂。”
一个女人,有闲,有钱,没有丈夫孩子的牵绊,想做什么不可以,想成就什么不行?如果无需工作也可衣食无忧,我会背起相机浪迹天涯。我酝酿一个新的拍摄主题已经有阵日子了,只是需要周游世界来实现。
一事无成,难道她有真心想做成什么事吗?至少我知道三件,当初她对世德说要做模特网站,后来又说开餐馆,以及一直不断说要离婚,结果全都不见下文。要么不说,要么说了就要做到,光说不练、口头意淫过干瘾,怎么可能有成。
也可能——
“可能她喜欢失败。”我一边思索着一边轻轻说。
“怎么说。”世德立刻问。
“也许应该问,失败有什么好处,会有什么收获。”
世德不解,“失败能有什么好处?”
我一边回想着书中看到的,一边说,“失败必然是有好处的,否则安娜为什么会这样长期地坚守失败?必然对她来说失败是划算的。也许失败可以让她一直不用成长,一直受到关心呵护,让她不必做选择。”
我想起以前工作室前台的一个女孩儿,每天来上班都能说出一堆在我们大家看来不可思议的奇遇,一会儿是好好站在路边莫名其妙被人撞了,一会儿是光天化日下被人抢了手机,这种其他人一生中也难得碰到一次的事在她身上却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能遇到,仿佛她是霉运接收器。后来我们便都不再当真,我以为是女孩儿太需要被人关注了,所以才编出一些离奇遭遇博取注意力和同情,但大平却说可能的确是这个女孩儿的运道太衰了,以致于所有邪祟不好的事都往她身上招呼。后来女孩儿离职结婚,我和大平去参加婚礼,喜宴上无意中听到她的表姐妹说,这个女孩儿从小就喜欢撒谎,编一些事情来博取关注,现在终于骗到一个男人打算全天候保护她。再后来,很久很久之后,还是从工作室的化妆师那里听说,女孩儿离婚了,身体也很差,还做了手术,后来不知怎的又中了邪,被家里送去寺庙做法驱赶……
人不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负有责任,许多医学研究显示身体的病痛也受到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弗洛伊德在1901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一书中,就谈过应激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意外受伤其实并非意外,而是反映了内在的心理冲突,他在书中描述了那些遇到特别多意外伤害的所谓“容易受伤”的人……
也许安娜也是这样。所以她不断生病,越是怕生病越生,也许正因为生病才使得她先生没有离开她。她不能自立,一旦自立她先生便会对她不再感到责任和牵挂,就会追求自己的幸福去。
我想起来,那本书是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其中讲到一个名叫莉娜的女子的病例,我分享给世德:
“莉娜在治疗中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变得很弱,以确保治疗师无法拒绝给予其帝王安抚式的治疗。对莉娜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成长而是生存,而且似乎只有依靠团体和治疗师的精心照顾和保护,才能生存下去。她最主要的难题是如何得到永远的保护:她一定不能显露出成长或改变的迹象,否则团体成员和治疗师会认为她已经好到可以结束治疗的程度了。”
“病人已经到了重整心理动力和重建人际关系模式的关键点,但她却无法整合它们。这是她的困境。她感到无助。她无法设想通向康复的认知结构,或者,就算能够设想它们,它们似乎也是无法实现的。有时候,她似乎可以了解这些不同的选择,但是没有用,因为她只会把全部的兴趣和欲望都投注在已经失败的关系上。”
“重建另外一种生活观念,超出了他们所能理解的范围……此外,他们无意识地认为痛苦和自我牺牲可以作为求取关爱的最后一搏,从而助长了抑郁。于是,他们因为失去爱而哀伤,又保持哀伤以重新获得爱。”
世德静静听着。无需我说,从他脸上的神情,也能看出他也认为安娜的情形恐怕与之类似。
人怎能活在玻璃罩和假象里呢,生活不是无菌实验室。将自己保护得太好,不愿承受伴随成长而来的疼痛和不确定,便失去了唤醒自我的力量。基本上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致力于个人成长的人,一种是追求舒适生活的人,安娜无疑是后者。当现实不断逼压,玻璃罩变得越来越小,她选择的不是打破玻璃,相反,她决定不要站起来,把自己缩得尽可能渺小。她把创造力用在忍受她的处境上,而不是试图改变。她不愿冒风险来离开眼下这个安全的世界。
她天真地活在谎言里,希望别人会永远照顾她,没有动力为自己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她活着就是为了取悦他人,她极度渴求和需要别人的认可,所以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说话总是半吞半吐云遮雾罩。她倾向于传达一个过时的女性形象来和男性接触,屈从于他们的期望,牺牲和奉献,想要被喜欢,并不惜弱化自己,拒绝展示聪明、自信和独立。
她排斥自己的真实欲望,来让自己融入生活的现状。她的房子或许豪华漂亮,她或许优渥阔绰,但她守着一个糟糕的婚姻,内心深处很不快乐,她的生活是自我毁灭型的。她在她丈夫的阴影下小心翼翼生存。
是的,相比之下我是强大的。
我告诉世德,“我们会遇见各种墙。绝大多数情形下,无论我们推墙多少下、怎么推,墙也不会倒,但我们会因为不断推墙的举动而变成肌肉强健的人。墙不倒,不该成为我们自愿当弱者的借口。绕墙而走是每个懂得知难而退者的选择,问题是,要回避到什么时候? ”
世德望向我的目光里有一小簇火苗在跳跃。我一惊,他已经起身向我走来。
“宝贝,你说的都对。奇怪我怎么现在才发现你既聪明又睿智。”他不顾我的抗拒抱住我。
你不是现在才发现,而是驴子眼中只能看见前方摇晃的胡萝卜。我腹诽。继而推开他一些,问道,“那她还给你钱吗?”
“是我不要了。”他说。见我怀疑的样子,他又说,“既然我决定好好工作了,我自己就可以赚钱。那些债,慢慢还。”
我没说什么,但其实是不怎么信的。他始终没说究竟为什么大吵一架。也许是为钱?也许是安娜决定不再帮他了,不再给他钱,所以他才重新好好工作。如果是这样,那么安娜总算也有一件做对的事情了。
“那你的修行呢?”我问。
“工作也是修行。”他答。
“你终于明白了?”
他笑笑,再度抱住我。
其实他一直都明白的,只是不愿那样做,一心希望衣食无忧没有凡尘俗事打扰,好一心修行。如今既然没有了可能……
我终究没有问出来“你想怎样,是否又想和我重新开始”。这也许不过是他又一次逃避和摇摆,也许我不过是他的一条后路。而一旦我和他在一起,安娜便可能又重新成为他的后路。他总是得陇望蜀的,永不知足。但是一个人只要给自己留有后路,就无法和当前的伴侣产生足够的能量来催化彼此的改变,就如同只要安娜还给他钱他就不想好好工作一样。成长和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痛苦,而有退路就可以避免痛苦。
也许这就是爱情:彼此扮演着陶艺家,将自己的手指置于对方的黏土之上,相互塑形。
爱情的意义,究竟是为了打磨两个完美的个体,还是塑造一个完美的整体?“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完美的关系”,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