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州城下,夏州都统嵬名合达率三万兵马前来与晋王会合。
嵬名合达,原名萧合达,北朝将领,护卫成安公主下嫁李乾顺,勇武善射,李乾顺用其为将,屡立战功,赐国姓。
与夏州军一起来的还有十几架名为“对垒”的大型攻城车,以人力推动,高达三四丈,能载数百人,上下左右皆以木头封住,留前后木头门。这种攻城车不怕弓箭劲弩,不惧投石,一旦靠近城墙,打开木门便能居高临下,短兵相接。
在第二次平夏城大战中,西夏小梁太后以这种攻城车曾令守将郭成苦不堪言。若不是突起大风,吹倒对垒,平夏城肯定被攻破,彻底改写战局。若非天助,第二次平夏城之战则会以西夏取胜结束,那么也不会损失聚全国之力而来的那点家当,导致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再也无力主动攻宋。
两军会回后,兵力已达十万,气势更盛。
察哥于当日下午,以二万撞令郎携四台对垒车、数百架云梯缓缓推进,又驱使负赡兵运土填埋城前的数道深壕沟。
又有二万擒生军下了马,在撞立郎后面射箭,中间夹以炮兵,以旋风炮发射拳头大的石弹,进行掩护。
趁着双方激战前的功夫,稍微介绍下双方的武器装备。
西夏看着国小,兵锋却犀利异常。由于从西域得到了冷锻技术,兵甲更胜宋朝。夏人剑,夏人刀以锋利闻名于三朝,宋朝晁补之歌曰“清苹拔剑堂生风”,“试人一缕立褫魄”。史载,宋钦宗这个软蛋皇帝就喜欢带夏国剑。
西夏军队五件利器,除了刀剑,便是战马、神臂弓、瘊子甲、炮。
六盘山马、祁连山的山丹军马、黄河第一曲的玛曲马、青海湖的青海骢(后归吐蕃)、河湟的大通马(已为宋朝所占)、青藏马,这么多名种战马成为西夏雄锯西北的重要基础。
神臂弓,是那个时代神州大地上单兵武器的巅峰,宋朝弓弩技术便多偷师于此。
神臂弓,实为弩机,以牦牛长角为架,所需干、角、筋、胶、丝、漆取用需循天时,耗日甚多。一年析干,一年液角、治筋、合三材、奠弓体,一年磨弦。一弓三年成,配上严格工序制作的箭与严格训练的士兵,让宋军吃尽苦头。
宋朝费尽心机窃取了制弓技术,但原材料、天气受限,威力远不及夏人。
史载,宋朝曾通过西域高价买了一批神臂弓,才发现宋军没那个力气,除了少数供达贵把玩,其余存于扬州兵库。后因方腊起义,朝廷缺少弓箭去取用时,发现已历百年之弓,冰凉铁气逼人,胶漆不脱,弓弦如新。
瘊子甲,源自西域冶炼技术,冷锻而成,甲面坚硬光滑,弓箭难入,因甲凸处类似皮肤上的瘊子而得名。
宋朝名将韩琦曾测试其坚硬,士兵于五十步外,以强弩连射,无箭能穿,仅有一箭偶入缀合甲片的钻孔,箭头还被刮卷了一层皮。
西夏的炮兵(炮兵)亦有名,从宋朝掌握了火药制作,用于火炮,不过数量不多。更有名的是两百人的炮手,人手一门旋风炮,固定在骆驼鞍上,发射拳头大的石头,灵活机动,射程远,威力大。
西夏军有正军、辅主、负赡之分,正军刀枪弓齐备,辅主一般备弓,负赡备弓、因所属不同也有同时配剑的。
西夏兵甲虽良,但毕竟国小,资源有限,瘊子甲只有少量精锐配备。如今经历过大小粱后乱政穷武,大败于宋,国力衰弱,加上李乾顺也学宋朝,重文抑武,兵备大不如前,有史料记载,专门负责制造兵器的铁工院、木工院,兵器次品率有时高达百分之八十。
至于宋军,火药已广泛用于战争中,床子弩一发可中数十人,神臂弓三百步外贯铁甲(当然瘊子甲和宋军步人重甲除外),重步人甲可抗骑兵。
由于缺少骑兵,又以骑兵为主要敌人,宋军配备以弓箭手、弩兵为主,甚至弩兵专业到连弓箭都不会的地步。
宋朝中央军(原禁军)的标准装备看起来很有特色,普通步军头戴笠子,身披短甲,惹眼的是,都带“红领巾”。戴范阳笠,一为遮阳挡雨,二来缺铁,三来宋军普通步军以弩手、弓箭手为主,本就不以近战所长,敌人冲近了,戴啥也不顶大用了。至于肩上披块红布,美观却不是为了美观,是解央盔甲相互摩擦的问题。
骑兵戴铜盔,着金漆铁甲。低级军官戴铁盔,披黑漆顺水山字甲。中级军官往上将领戴铜、银、金质凤翅兜鍪,挂朱漆山字甲、乌锤甲。
战备军(原厢军)一般配皮甲,乡兵有布铠的都是佼佼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