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听了这许多,哪怕是曾经最互相防备的时候,阿朝也实难做到心如止水。
仍需拨乱反正,才能保持清醒。
无论有多少缘由......狗皇帝那张脸绝对是原因之一。
诶,阿朝,你可真没出息。
宸妃娘娘在心里小小唾弃了自己一句。
两人又躺了一会儿,等新一批的奏折送到,皇帝陛下才起身。
兴许是因为刚刚皇帝陛下的甜言蜜语,宸妃娘娘又贤惠了一回,跟着起身,帮他抚平龙袍上的褶皱。
一边整理,一边嘟囔:“妾怎么感觉好像忘记了什么事?”
只是等彻底整理好了,小娘子仍旧蹙着眉,没想出来自己到底漏掉了什么。
总之,莫名有种不对劲的感觉。
显然,皇帝这会儿眼里只有贤惠的小娘子,外加待会儿要批阅的奏折,哪里有别的?因而也没能给阿朝解惑。
“兴许每隔段时间,或有此感吧。”
阿朝抬起杏眸,犹豫地点了点小脑袋
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可又实在想不起来,只能暂时放下。
也正因此,直到皇帝陛下又批了半个时辰的奏折,宸妃娘娘才猛地想起,之前叫刘大总管去请太医的事。
这一问才晓得,丁太医已经在偏殿坐了一个多时辰了。
可怜快六十岁的小老头,就那么被晾着,只能干坐着饮茶,一杯接着一杯,又因为在星辰宫,战战兢兢,一刻也没有放松。
与此同时,又实在忘不掉刚到时撞见的那一幕。
不敢甩脸子,但还是在心里骂了几句有辱斯文......
顺道,记了个时辰。
阿朝:“......。”
皇帝:“......。”
阿朝并不知道丁太医这一个多时辰的煎熬,但一想就知道不会太轻松。
心里难免生出些愧疚.......
好歹央着没有她通情达理,打算直接叫人走的狗皇帝,将人请进来号了脉。
毕竟闯荡了回江湖,更加深知“职场”不易。
要是丁太医等了这么久,连皇帝陛下的脉都没号上就被赶回去,日后在同僚间怕是会没面子。
所以,绝对不能让老人家完璧归赵!
丁太医:“......。”
好在皇帝也愿意配合。
丁太医号完脉,自然是龙体康健。
只是......或许是上了年纪的人总会有些啰嗦,又或许是因着那一个多时辰,丁太医还是隐晦嘱咐了一句。
“陛下身系社稷,劳累......也需有度。”
皇帝:“......。”
皇帝敛了眸,听完难辨喜怒,却在抬眸瞧见某个傻姑娘对着丁太医那番话频频点头,没听明白时,还是不厚道地笑了。
这一笑,直叫刚刚直言进谏的丁太医后脖颈一凉。
实在是元德帝,当真是个不爱笑的。
就算是笑,也多是冷笑,尤其是处置人之前......
可谁料下一秒,丁太医就见这位手握天下权柄,自带威严的君王几近温和地回了他一句。
“丁太医言之有理,朕心中有数。”
丁太医心里暗自点头,他就知道,陛下还是有分寸的。
女色这个东西,可以有,但绝对不能失了分寸。
丁太医心满意足地收拾药箱,打算离开,谁知尚未走到门口,又听到一道软软糯糯的小姑娘的声音。
“太医说得是,陛下虽然身体健壮,但也不能大意......以后在给妾进补的时候,陛下也都跟着一起补补,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嘛。”
丁太医:“......。”
这贵妃娘娘......真是有辱斯文!
阿朝:?
.......
星辰宫这边的小日子依旧优哉悠哉,宫里却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办恭王的婚事了。
虽然自赐婚伊始,恭王府和宁远侯府就都有所准备。
可恭王身份尊贵,皇帝又有意施恩,且大婚繁杂,临上手操办起来,时间也并不宽裕。
况且皇室宗亲,满朝文武,包括一对新人都知道,这回大婚,并不仅仅事关两个人,也不仅仅是两个家族的事,更是庆王叛乱后,皇家的第一场盛事。
谁都不能给这次大婚掉链子......
既在宫里,这差事便又落到了秦皇后身上。
秦皇后又依次叫谦淑妃和德妃分担些,人手不够,又从东西六宫和行宫那边调了不少人。
大大小小的差事,也都成了香饽饽。
都知道元德帝俭省,先帝时留下的那些老人,要么是遣返回乡,要么是派去了行宫,留下伺候的不过十之二三。
先帝是过度奢靡,元德帝是过度俭省。
可这回,却一改常态。
可以说除了仪程,论排场,竟然比当初元德帝封后还要盛大。
道一声陛下顾惜和恭王的兄弟之情外,那些管事们也都铆足了劲想要办好差事,在主子面前露脸。
此时宫里最安静的,也就只有怀着身孕,不能惊动的宸贵妃的星辰宫。
最闲的,莫过于新郎官恭王殿下了。
除了听听大婚仪程,试试喜服,别无他事。
因为先帝驾崩时他尚且年幼,没经历过夺嫡的凶险,反而保全了此后的尊贵荣华,也不曾坏过情分,所以这十几年才一直都是自家皇兄的好弟弟。
实则,倒不是恭王就只能做个富贵闲人,不堪大用。
看着几个兄长为了争皇位互相残杀,恭王其实在几个深夜也曾想过。
要是先帝驾崩时,他已经成年,会不会有别的念头,也跟着争上一争?
可想来想去,答案都一样。
他约莫还是会和吴王差不多......
一则,几个兄长皆为人杰,他比不上。
这几位若非碰在了一起,若是生在不同的王朝,都是当之无愧的帝王,谁能出其右?
二则......他心里没有一点不甘。
庆王和辽王为何过了这么多年仍旧不甘?
还不是因为,他们几乎都为大魏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荣辱,最好的年华,为着大魏的江山四处征战。
到底哪一种才是不枉此生,谁也说不好?
反正对他而言,跟着皇兄的步调走就是了。
就连娶亲也是一样......
恭王想着,只要他能安守本分,元德这一朝是不用愁了,至于下一朝,他的子孙后代,还早着呢,何必操那份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