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张张黝黑干瘦,如骷髅的脸凑在一起,在黑洞洞的茅草屋内只能靠火光辨认,竟真有几分鬼魅的地狱景象,好在喜娘是见惯了的,也幸好——这个村子的人搬来山顶应该还不超过三代人,勉强能够交流,他们都被盐聚集在了这里。

在阮地,盐似乎是很贱的东西,它不怎么值钱,细盐或许还要好一些,但粗糙的,没怎么加工的海盐,却便宜得连最抠门的主夫主妇们都能一买好几袋,用来腌制咸鱼,养牲畜的人家,也舍得买上盐砖,让牲畜们舔来享用。

但在许多地方,盐依旧是很奢侈的东西,他们为了逃税远离人烟,而他们的智慧又不足以让他们思考更长久的东西,譬如在附近没有卤井盐湖的情况下,从哪里获取盐这样的生存必需品。

人没有盐,就没有力气。

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所以这样的村子每隔不久就得组织人手下山,去附近的村落换盐,往往十几斤粮食才能换到一袋,而他们即便被坑骗了,也没有能够寻求公道的地方,只能任人欺负,甚至于还得感谢那些愿意换盐给他们的村子,备上礼物。

“这些都是细盐,人可以吃。”喜娘指着地上的几袋盐,“这些不用你们用粮食来换,但以后,你们就得花钱买了。”

村民的领头是个老迈的妇人,她估计也是村子里辈分最大的人,可见这个村子很可能是靠她的血缘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她老得看上去下一刻就会死,但此时她伸手捏起一小撮盐凑到嘴边,舔了一口后闭上眼睛,在短暂的沉默后,她问喜娘:“什么钱?”

喜娘需要仔细分辨才能懂她在说什么,她仔细地说:“如今西夏已经去国,我们都是女菩萨的子民,菩萨慈爱,不再收盐税,盐如今是很便宜的。”

老妇不是很懂,村民们也不是很懂,他们对西夏完全没有概念。

对他们来说,世界就只有自己的村子,外加换盐的村子那么大。

民族身份对他们来说也是很茫然的东西——什么汉人党项人,说到底,不过就是税官不同罢了,反正他们一辈子都很难跟汉人打交道。

但盐便宜,老妇是听得懂的,她转过头,身旁看起来跟小老头一样的中年男人就俯身跟她耳语。

喜娘也不催,她安静的等着,有村民忍不住也去捏了一撮细盐,喜娘看见了并不阻止。

尝过细盐的村民们一脸喜色,在他们长久而贫瘠的生活中,很少有事情能让他们露出笑脸来。

喜娘继续说:“所以,要用菩萨的钱,不是以前的铜钱,是这样的钱。”

喜娘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一张钞票,如今的钞票已经做得很精致了,纸有特殊的工艺去造,印刷方式也和以前迥然不同,防伪的标记更多,许多伪钞一上手就能被发现。

不过伪钞这样的“生意”,至今也没有消灭,役吏署仍旧有不少人手耗费在查处伪钞这件事上。

村民们骚动起来,他们没有这样的钱,所以认为喜娘的行为带着恶意。

还是老妇人缓缓转头看了他们一眼,村民们才安静下来。

这样的村落是很常见,能够下定决心一个村的人一起逃税,意味着这个村的人都沾亲带故,而去到条件险恶的贫瘠地方后,人们都会下意识的寻找一个情感纽带,在这个纽带的润滑下继续团结在一起,这个情感纽带,通常都是辈分最高,公认最有见识的老妇人。

毕竟老妇人的丈夫,和她同龄的男性长辈,通常都死得比较早。

哪怕这个老妇人可能没几个子女,本身也不再干得动活,但村民们都愿意尊重和听从她的意思,她代表的是在无强权的环境下,村民们能寻找和依附的秩序。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你们的钱?”老妇人询问。

喜娘:“如果你们愿意下山,那么可以先派几个年轻人下山干活,他们就能挣到钱了。”

“如果你们不愿意下山,那么可以找我们赊种子,有了收成之后,我们就会花钱来收粮,我们的种子更高产,还会卖给你们粪肥。”

老妇人是个老成人,她没有立刻回复,而是继续和中年人耳语。

这次两人商量的时间更长。

“我们不要种子,但是要粪肥。”老妇人担心是毒种子,长不出庄稼,这是老人的沉稳,不敢把一村人的性命赌在外来人的良心上,同族未必心善,毕竟历来各个民族,同族杀同族也从不手软,“年轻人可以下山。”

年轻人下山可以解决冬天粮食不足的情况,就算死在山下了,对村里人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损失。

“好。”喜娘点头,“我们会在这里待三天,三天后我们下山,你们要尽快选出下山的人。”

老妇人没有再多说什么,中年人站出来,带喜娘他们去村中最好的房子居住——原本住在这屋里的人要去亲戚家挤一挤了。

屋内没了外人,村民们才掏出自己一早就拿上的破烂陶碗,在老妇人的见证下分盐。

“多好的盐!”虽然在火光下看不清盐的成色,但一搓就能察觉到,这是细腻的白盐,以前他们能从山下村子里换到的都是粗盐,像石块,换回来之后要自己砸碎研磨,颜色接近黄灰色,还带着苦味,这种盐最便宜,山下的村落也吃不起好盐,村民砸吧了一下嘴里的咸味,“这也是我们配吃的?”

其他村民认可的喧哗——他们都认为自己占了便宜,但有便宜不占显然是王八蛋。

老妇人的拐杖在地上敲了敲,她沉重道:“村里的好孩子得下山了,你们哪家有两三个孩子的,得舍出一个来。”

村民们从狂喜中冷静了下来。

但也都知道这件事不能推脱。

村子需要牺牲,每次下山换盐,总有人回不来,或许是被人害了,或许是在回村的路上被毒蛇咬了,村子想要延续,就不能吝啬人命。

每一对夫妻,都得做好面对好不容易成年的孩子死在外面的准备。

几个人站了出来。

“我的山虎可以去。”

“让我的石娘下山吧。”

“还有我的木头,他也可以下山了。”

……

老妇人微微点头,但没有人说话。

几袋盐,换了这几个年轻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