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砚舟走的第二天,纪钟情就得到了消息,说是孟云笙追着去了北蛮。
纪钟情觉得自己还是小看了这孟云笙对苏砚舟的感情,本以为安静了这些日子她早就死心了呢,谁知道还是这么穷追不舍。
纪钟情没当回事,她对苏砚舟十分信任,主要是他们两要想有啥早就有了,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什么关她什么事啊。
婵儿这段时间觉得她家公主非常奇怪,时常自己坐在那没事点头又摇头。
但婵儿不敢问,心想纪钟情应该是在思考什么重要的事情。
苏砚舟走后没多久,纪钟意就开始上朝了,涉及南北战事,皇帝还是需要纪钟意这种有经验的将帅出些意见,分析战局。
可第一次快马加鞭传回的战报里说北蛮迟迟没有发起进攻,似乎打算和谈。
西宁国那边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只要求自家将军和宋闻景一战,无论输赢,他们都表示愿意签订不战条约。
两边的反应都如此反常,文武百官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毕竟谁也不敢猜,一个纪钟意竟然能把牧野和容疏都给串通了。
他们会联手设一个这么大的局,大到关乎三军将士的生死。
大家对两边的态度也是不同。
“陛下,微臣觉得西宁国此举定是阴谋,恐是想谋害宋将军。”
“陛下,微臣觉得西宁国只是想报上次的耻辱。”
“陛下,微臣觉得北蛮不过是虚张声势,就是想逼陛下做决定罢了。”
“陛下,微臣以为,那北蛮就是想以此为由敲诈勒索,实乃土匪行径。”
“陛下,微臣以为无论是北蛮还是西宁的话都不可信,我国国力强盛,可与之一战。”
“陛下,微臣觉得不妥,还是应以议和为主啊。”
“是啊陛下,若是一战必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啊。”
“还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啊。”
话题又变回了战与不战。
这几日早朝一直是如此争论不休,吵的皇帝一个头两个大。
大臣们你一句“微臣觉得”,他一句“微臣以为”,谁也说服不了谁。
皇帝只靠威严已经镇压不了这混乱的局面。
衡王和禄郡王也是一个主战一个主和。
作为这里面唯一一个知道实情的纪钟意,看他们争论来争论去十分有意思。
纪钟意垂眸掩藏眼底的漫不经心。
“钟意啊,以你对西宁国的了解,你觉得他们此次的提议是真是假?”
皇帝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放到了纪钟意身上。
纪钟意一转眸,眼睛之情就已经十分认真。
纪钟意拱手:“启禀陛下,西宁如今和以前大不相同,钟意也不敢断言。”
这可不能顺着皇帝的话说,他一个失忆消失了这么久的人要是对西宁国还有了解可不太妙。
“罢了,朕再想想。”
其实这些日子皇帝也有些后悔,后悔如此大费人力物力的应战。
太子倒台,城内朝局动荡,他的两个儿子对自己的位置虎视眈眈,若是再开战,那将内忧外患。
这位身居高位的帝王此刻想的都是他的江山能不能稳固,他的帝位会不会被夺,唯独没想过百姓和将士的死活。
“陛下,时间不多了。”
“是啊陛下,要是北蛮和西宁后悔了,届时将血流成河啊。”
“陛下,北蛮那边不妨先和谈看看他们的条件。”
皇帝抬手打断他们的喋喋不休:“好了,退朝。”
皇帝不顾下跪的朝臣,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大殿,求见的也是通通不见。
皇帝此刻不想讨论这件事,和北蛮和谈他不是没想过,可是一想到苏砚舟立下的军令状,皇帝就犹豫了。
不过他并没有犹豫很久,因为被派去周边附属小国的人回来了。
他们是去和周边小国商量,若是肃国有需要时,让他们出兵增援的请求。
可这请求如石沉大海。
有的说囊中羞涩,有的说兵力不足,有的说闹了饥荒,反正都是避如蛇蝎。
其实皇帝也不是真的需要他们的帮助,只是试探他们的反应,如此看来便是最坏的结果。
他们不但不会帮忙,说不定还会趁火打劫。
他们若和南北趁乱而起,那肃国就面临被几方争夺的结果。
所以西宁和北蛮都不能开战。
皇帝令苏砚舟和北蛮和谈,同时答应了西宁国和宋闻景一战的要求。
两地路途遥远,每次消息往来都需要耗时很久,所以皇帝下圣旨后将衡王派往北蛮,让他负责北方之事。
而陵南那边,皇帝则下旨让纪钟意去,为的就是西宁一旦反悔,可弃军保帅。
弃的,便是宋闻景。
到时候军中得有一个主心骨,纪钟意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纪钟意要回到陵南的前夜,纪钟情破天荒的在凌王府待了一天。
白天兄妹两就吃吃饭,探讨探讨军情,别的也没聊,到了晚饭时,纪钟情拿出了几壶好酒。
“明日兄长就要走了。”
纪钟情没让婵儿他们跟着,自己动手斟酒。
酒水倾泻而下,寂静的夜里只闻轻响的酒水流动之声。
“情妹自己留在城中,万事小心。”
这些日子在上京城的权谋争斗纪钟意都没让纪钟情插手,他们只是看着衡王和禄郡王自相残杀,偶尔送上点助力。
纪钟意马上要回陵南,兄妹又要分离,他最担心的就是纪钟情。
纪钟情举杯敬他:“兄长放心,你们回来之前我什么都不做。”
“我这次回陵南,若是成,便会带着真相会来,若是不成…”
哪怕是纪钟意,走到这一步心中也有不安,他的不安是因为有所牵挂。
纪钟情将他没说完的话补充完:“若是不成,便是大军攻城,一路过关斩将,手中之剑将刺穿一国将士。
兄长,我知道你心中有犹豫,也知道你会担心我和外祖父皇祖母的安危。
等你走后,我会设法将皇祖母支走,钟家有我,你大可放心。
一将功成万骨枯,你我非圣人,父母之仇不报枉为人,哪怕成为千古罪臣,踏着尸骨向前,也绝不后退。”
这就是纪钟情的决心。
纪钟意连干三杯,只道了声:“好。”
这也是纪钟意的决心。
哪怕死后堕入无尽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哪怕被后人唾骂遗臭千年,他们也绝不后悔,绝不后退。
纪钟意从始至终犹豫的只有纪钟情他们这些留在上京城中自己所在意之人的安危,其他的,他这个从地狱爬出来的人根本不在乎。
深秋已过,初冬悄然而至。
春色不再,一片萧条。
纪钟意踏出寒意远行,纪钟情并未去送他。
他们不要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们要该死之人付出代价。
那么,就从宋闻景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