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唐军,虽然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原气候,但是对于于阗这边,因为他们在此处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大家是适应了。虽然不能继续往前深入,但是守住于阗,他认为还是没有问题的。
赵元恺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现在大唐的兵士,身上穿着棉衣,这些棉衣可是用培养的白叠子,弹成的棉花填充,就算是脚上也是穿着棉鞋。
二是身上穿的盔甲可是用精钢锻造而成,就连他们手上拿的军刀,也是精钢制成。这样的精钢,是赵元恺与朝廷合作,在新工业区提炼,制成的。不仅结实,而且轻薄。
这样的兵器碰到吐蕃的兵器,如砍菜切瓜一般轻松。而精钢制作的铠甲,几乎从头护到了脚。不仅是人,就算是马匹,也是防护加身。在这样的防护下,想要受伤几乎都是不太可能。
三是大唐去年粮食大丰收,生活物资充裕,不用担心将士们没有粮食吃,饿着肚子,在前线上浴血杀敌。
四是这些兵源原本就是以第一次西征为基础征调的兵源,大部分将士,是经历过战场厮杀的。
五是这么长时间的西征时间,将士们已经适应了于阗附近的生活。在这附近作战,不会有太大的高原反应。
六是将领方面,都是以苏定方这样的精英名将,对于防守打击吐蕃的进攻,没有任何问题。
七是兵力方面,对方是三十万,而自己这边虽然只有十七八万。但是,还有二十多万的投降兵力。总兵力是没有问题的。
不要忘记了,还有五千宗师级骑兵团,还在等待着。
不用别的,光这五千宗师级骑兵,就能灭掉整个吐蕃。
苏定方等将领,收到的命令,以防守为主,以保全大唐将士们的性命为主。在此基础上,选择机动进攻策略。
而进攻的主力在赵元恺这边。确切的说是以赵一这边为的宗师骑兵团为主。
赵一指挥着骑兵团没有任何顾忌,从钵和一路向前冲杀。
而进攻的这一路吐蕃大军很快便从进攻变成了逃亡。不是不想打,而是真的打不过。不过他们没有往国都逃亡,而是选择去与同样进攻大唐的另外一支队伍汇合而去。而这一支队伍的执掌者正是此次三路大军的总指挥论钦陵。
论钦陵可是吐蕃的名将。历史上他一人就震慑了大唐三十年不敢动小小的吐蕃。不仅如此,他还打得薛仁贵投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此次带兵三十万,竟然分兵进攻大唐夺取的各小国领土。
别说,历史上,这吐蕃,还真的得逞过。特别是论钦陵,南征北战,是吐蕃有名的枭雄与将领。
赵一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时间,毕竟战斗主力是宗师级高手,战马也是系统经过灵力强化过的马匹,不管是速度还是耐力,那都是举世罕见。
仅仅三天时间,向着钵和方向进攻的5万人马,便没有剩下多少人。只有不到三千人强行与论钦陵所在部进行了汇合。
赵一带着着人继续向前冲杀。很快便与赵元恺率领的那二十多万投降的兵士形成了包围之势。
论钦陵带着人去突围,可是不管对方怎么努力,就是突围不出去。想派人去送信,将攻向于阗的那将近十万人召回来,可是无法成行。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兵士被赵一率领的骑兵团不断的剿灭。
此时,赵元恺率领着投降的那二十多万兵士,也是不断的向前推进,进一步压缩论钦陵率领的吐蕃兵士的生存空间。
不是赵元恺不想剿灭对方,而是没有办法做的这么绝,毕竟大唐有太多的胡人将领。所以赵元恺没有办法真的做到那般绝情。毕竟这些人以后也是大唐的子民。
只是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只要对方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杀的,自己也算是对大家有一个交待。
而赵一率领的骑兵团却并不属于大唐的战斗队伍,即使后面有人不舒服,也找不到赵元恺的头上。再说了,打仗本来就是要死人的。
论钦陵没有办法突围出去,自己的兵士却在不断的倒下,他只能投降。
另一边,进攻于阗的队伍,也遭到了来自苏定方的压制。再加上两肋被婆润与萧嗣业的冲击,很快便无法再次成形,只能撤退。
对方选择的也是喝盘跎方向撤退。
赵一迫使论钦陵投降后,便带着人快速离开了。
当从于阗方向撤退的吐蕃将士经过三天的跋涉,来到喝盘跎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不是论钦陵,而是赵元恺率领的大军,还有投降的论钦陵旧部。
赵元恺利用口袋阵,将吐蕃剩下的将士全部装了进去。
如果按照赵元恺的本心,这些人不会活一个。可是,到了赵元恺如今的这个境界,似乎也看透了一些东西。再加上他来自后世,知道吐蕃最终的归属。所以对待自己人,他的态度明显好了不少。
一是没有利用系统,将这些人全部送到南美洲,二是没有斩尽杀绝。只要对方能认清形势,选择投降,赵元恺基本上都是饶过对方的性命。他将这种战争称为内部矛盾。
说这些可能是很短的时间,但是从开始到结束,这场战争也是打了半个多月。
随着论钦陵率领的三十万人,如今可能只剩下了二十五万左右兵力的投降,也代表着这场攻坚战正式结束。
这场战争的结束,不代表赵元恺进攻的结束。
既然已经开打了,赵元恺没有理由放弃这场战争。他需要利用这场战争,将吐蕃直接收复。虽然文成公主如今还在吐蕃生活,但是赵元恺不在乎。不管当时李世民答应松赞干布的和亲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是文成公主率领的那些书籍、工匠,都是极大的帮助了吐蕃国力的提升。
赵元恺暗中命令赵一,继续派兵向着吐蕃内陆进攻。不光让赵一进攻,他还让苏定方率领十五万人,也向吐蕃内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