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南在乡试中高中解元,在水仙村引起轰动,村里大多数人不知道欧阳南,从姓氏上判断,欧阳是一个外姓,水仙村没有这个姓氏。
当人们提起正阳侯在三年前收留了两个小孩,他们是欧阳兄妹,来到水仙村后,赵贤便将二人送入学堂读书。
直到这时,人们才想了起来,村里确实有这样一个小孩,没想到三年之后,他竟然轻松中举,高中解元。
伍房书院一考成名,这次乡试,伍房书院有十人参加,四人榜上有名,其中水仙村本村有两人。
要知道此次在徽州府参加乡试的三千多人,只有一百多人上榜,可伍房书院竟有四人中举,其中有一个夺得头名。
这下伍房书院想不出名都难了,以后将有更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去年刚刚新建的伍房书院,看来又不够用了。
这一天,水仙村都是热热闹闹的,傍晚时分,赵贤邀请的宾客陆续赶到,今晚来没有什么外人,基本都是家里人和书院里的先生,当然村里的里正,也是要请的。
晚宴上的气氛非常融洽,众人推杯换盏,好不快乐。
今晚最高兴的,要数是阮芳和几个先生,相对而言,林夫子则有点闷闷不乐。
众人知道,林夫子教的是女子学堂,他教的学子再有才,也是无法参加科考的。
没有办法,这是现实,但林夫子性格耿直,有些话他还是要说的。
“在我的学堂里,有不少天资聪慧的女孩,在老夫看来,她们并不比男孩子差,如果让她们参加乡试,绝对有中榜的。”
“这就没有办法了,历朝历代,女子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入朝为官。
再说现在的家庭,有几个愿意将女孩子送到学堂。
也就是我们水仙村,一些村民家境不错,他们也意识到女孩子认识几个字的重要性,才将女孩子送来读书。”一个老先生开口道。
林夫子端起酒盏,猛喝了一口酒,继续开口道:
“我有几个学生中,像赵玲玲和欧阳小玉都非常聪明,欧阳南和欧阳小玉是兄妹俩,哥哥如此聪明,妹妹也差不到哪里去,可惜她们不能参加乡试,否则斩获桂冠,易于翻掌。”
林夫子说到这里,也没有人接他的话茬,他们知道,如果自己说得不对,惹得林夫子不高兴,他会毫不客气与你理论。
就在这时,李广端起酒盏,走到林夫子跟前,开口道:
“林夫子不必灰心,在我们大北朝,女子不能参加科考,不能入朝为官,这只能代表目前的现状,并不能代表未来。
未来的大北朝,只要女子有才有德有能力,照样可以入朝做官。
女子不能参加科考,而且短时间难以改变,但不排除朝廷采取试点的方式,改变现状。
说不定三年之后,朝廷就以林夫子这个学堂为试点,允许您教授的学子参加科考。
林夫子一定不能灰心,好好教学,到时候一定能多考几个女举人。”
李广的话,让在场的人震惊不已,李广是未来的皇帝,他刚才说的话,信息量非常大,这应该是他继位后施政的方向。
林夫子非常激动,他端起酒盏,站起身来,与李广一饮而尽。
如果自己教授的学子,能出几个女举人,那将是女子参加科考的先河,自己也将永载史册,此生无憾。
接下来几天,欧阳南中举,高中解元,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伍房书院四人中举震惊各地学子,这让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多了一份希望。
这段时间,秦员外去了京城,赵贤非常繁忙,好在有李雪帮他打理生意上的事,赵贤也不感觉到有多累。
秦员外去京城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估计在这几天就能返回水仙村,赵贤几乎天天都在掰手指头,希望他快点回来。
这天,秦员外终于回来了,不仅如此,沈勇也跟着一道来了,见两人笑容可掬样子,赵贤便知道自己与李雪的事成了。
虽然知道自己与李雪之间是铁板钉钉的事,但赵贤总有那么一点惴惴不安,这下可以彻底放心了。
秦员外告诉赵贤,他们去了京城之后,沈勇便带他去了王爷府,按照上门提亲程序,秦员外向四王爷提交了婚礼聘书,四王爷收到聘书后,非常重视。
接下两家商谈具事宜,秦员外在这件事方面非常老到,考虑的问题非常细致。
本来考虑将两人的婚期放在年后,可过年之后,李雪就二十一岁了。
在民间,女子过了二十岁还没有结婚,就是老姑娘了,四王爷当然不愿意自己的雪儿变成老姑娘才嫁出去。
最后双方敲定,将两人的婚期定在腊月初八,由于赵贤在京城有一套宅院,四王爷希望两人在京城完婚,完婚之后,两人住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
四王爷的要求合情合理,秦员外当即同意,接下来四王爷要求秦员外在京城里玩几天,正好沈勇还有几件要事需要处理,也需要在京城里停留几天。
就这样,秦员外在京城里停留的这几天,四王爷将秦员外当作座上宾,照顾有加。
晚上,秦员外就去侯府休息,侯府非常大,即使没人居住,都有四个仆人对侯府进行日常维护。
看着偌大的侯府,秦员外感慨万千,自己两个女儿秦诗语和秦盈盈,都已二十,李雪郡主与她们的年龄相仿。
可是李雪年底就能结婚成家,自己的两个女儿到现在婚姻还没有动,过年之后两人就二十一岁了,这能让他不急吗。
这次回水仙村后,一定要给两个丫头施压,让她们认真对待自己的终身大事。
一年多来,有不少人上门提亲,有些家庭条件确实不错,可两人连问都不问,直接拒绝。
几年前,秦家遭受无妄之灾,导致秦员外妻离子散,幸遇赵贤,将姐妹俩从牙行里救出,后来李广又将其他人从牢里救出,秦家才没有遭受到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