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不愿意住进皇宫,可能是李辉当年给他的阴影太深,要是住进皇宫,他肯定会睡不着觉的。
住在侯爷府,李广踏实了许多,也有一种家的感觉。
李广准备先安顿好,次日带着孟瑶瑶和李南去拜见皇上和母妃。
侯爷府非常大,李广带回来的一百多个随从,全部住了进去。
连续赶了十多天的路,一行人非常辛苦,这会儿要好好休息一下。
第二天上午,李广准备妥当,便前往皇宫,让皇帝和姚贵妃见见他们的儿媳妇和孙子,从水仙村带来的几大车的礼品,也一并带上。
在皇宫的养心殿里,皇上和姚贵妃已等候多时,他们迫切想见到自己的儿媳妇和孙儿。
这时有太监来报,说小皇子李广拜见,皇上赶紧让他们进来。
李广抱着李南,带着孟瑶瑶,快步上前。
李广将李南放下,与孟瑶瑶跪倒在地,给皇上和姚贵妃磕头。
小李南见状,也跪倒在地,有模有样的磕头。
皇上和姚贵妃见状,顿时心花怒放,赶紧起身,皇上将李南抱了起来,姚贵妃则是来到孟瑶瑶身边,将她扶起,仔细打量,越看心里越喜欢。
见面之后,李广便让人将礼品抬了进来,很快几只大箱子抬到皇帝面前。
从水仙村带来的礼物,绝对是稀罕物,皇上让人将箱子打开,他要好好看看。
这次带过一些礼品,有些是现代人用的东西上,是赵贤精心挑选的。
如时钟和暖水瓶,这是赵贤从系统里订做的,经过精心的打磨,难以看出现代工艺痕迹。
当然这个暖水瓶并非是玻璃制品,是不锈钢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这样一来,也就不怕摔坏。
李广向皇上一样样介绍,皇帝既惊喜,又好奇,他感叹大北朝竟有这样的奇人,能造出如此之物。
对这些物品,李广并不惊奇,他的赵哥无所不能,什么样的新奇的东西,他都能弄出来。
李广一家三口,在皇宫里待了整整一天,直到天黑时才返回侯爷府。
此时已过了正月十五,京城里依然非常热闹,车水马龙。
此时的水仙村,年味依然十足,正月十八这天,伍房书院利用交流会的机会,举办于杰的书画展。
以前的水仙村,没有几个人读书,大部分村民大字不识一个,可现在就不一样了。
水仙村已今非昔比,能在水仙村常住的人,经济条件都还不错,他们要么是来经商的,要么是成了水仙村的村民。
总的来说,水仙村的人,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于伍房书院举办的书画展,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一些开酒楼和客栈的,他们都想买一些字画来装饰门面,以提升店面的文化气息,提高档次。
与此同时,由县儒学署牵头举办交流活动也在伍房书院举办,这是由多家书院举办的交流活动,影响面还是非常大的。
阮芳利用这次交流活动的机会,对于杰的画作进行展览,由于于杰的画作太多,高达好几百幅,而且精品居多。
阮芳建议,如果有人愿意收藏于杰的画作,可以考虑出售一部分。
毕竟于杰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只是到书院教书之后,生活才稳定一些,如果能出售字画,获得一些收入,他还是乐意的。
于杰非常义气,上次赠送给单金斗花中四君子的画作,单金斗要支付两百两银子,被他拒绝,说明他并不看重钱财。
在古代,举办书画展非常罕见,阮芳能想到在县儒学署牵头举办交流会期间,举办这样的活动,说明她的意识非常超前。
水仙村在进行集贸市场第一期工程建设时,阮芳那新颖的思路和见解,使得赵贤一度怀疑她与自己一样,也是现代人穿越过来的。
这次书画展览,共有两百多件书画进行了展出,这些精品画作能重见天日,书院里几位老先生功不可没。
他们在对这些书画进行装裱时,光材料费就花了一百多两银子,如果请人来装裱,至少要花费三百两。
于杰身上没有多少银子,这些银子都是几个老先生帮他垫付的,于杰希望自己的画作能被人收藏,卖画的收入能支付几个老先生垫付的款项。
让众人没有想到是,展厅里的画作受到人们的追捧,大量的画作直接被买走。
在几年前,于杰的画作还是有一定名气的,只不过家庭出现变故,才使他销声匿迹。
事隔多年,阮芳利用这次交流会的机会,让于杰作品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此举掀起了人们对书画作品的追求。
本次书画展举办得非常成功,展出的画作大多数被买走。
于杰对这些画作售价并不高,所得收入支付完几位老先生垫付的费用后,于杰还有五百多两银子的收入。
五百多两银子看似不少,但对一个书画大师来说,这些书画都是他多年来的心血,其中有几幅好的作品,价值都在数百两银子之上。
可以这样说,这次书画展上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半卖半送。
画展增强了于杰的自信心,使他彻底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整个人似乎都变了。
书画展结束之后,伍房书院在作开学前的准备,再过两天,村里的孩子们就要上学了。
这一天,于杰找到阮芳,他希望能将书院里几个流浪的孩子留下来,让他们在书院里读书,所有的费用由他资助。
实际上,阮芳已经决定将这些孩子留下,让孩子们在书院里读书,也花不了多少钱。
再说书院的账面还有不少银子,都是人们捐赠的,这些孩子读书的开支,可以从这里支出,无需于杰资助。
不过于杰将此事提出也好,这样一来,于杰也就多了一份责任,会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积极进行书画创作。
阮芳准备通过其他的方式,将于杰资助给孩子们读书的钱,返还给他。
吃饭的时候,阮芳告诉几个孩子,书院准备将他们留下来,在此读书,读书费用由于杰先生支付。
几个孩子兴奋不已,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纷纷跪下来给阮芳和几个老先生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