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冯茗把各组组长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盖茅草屋的事。

人多意见多,但是有冯茗这个青眼衙差镇着 ,她们的争执尚有余地。

每每到意见不确定时,冯茗就出来拍板定音。

敲定了盖房的位置,房屋大小朝向,冯茗给各组派下任务。

年轻女眷组砍树,把树干楔进土里当地基,上茅草,干些稍累的活儿。

上了岁数的老人割茅草,孩子们把茅草抱回,并摊开晾晒。

放现代来说,十三四的孩子还不懂事,在古代,这个岁数都是劳力。

五六岁就洗衣做饭的不在少数。

冯茗把任务布置下去,各组组长再向下细分,众人该干什么活就一目了然。

都是穷苦出身,动手能力很强,趁着今天下午男人们还在,一群人就轰轰烈烈的开干了。

黑风山的山头还是有很多宝藏的。

有野果子树,水塘里还有鱼。这一年都没空捞来吃,鱼儿多着呢,真应了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

附近的野菜久不采摘,成片成片的长。

老人孩子就近挖掘野菜,再捞上百条肥美的鱼儿,晚餐也有着落了。

久未沾荤腥的灾民,喝上口没盐巴的鱼汤,再配上野菜和野果,都满足的不得了。

黑风山上有溪水。

男人们懒得往回提,脱了衣服就洗。洗完再打些水提回去,让女人们烧水洗澡。

洗澡间热闹的不行,洗了一批又一批,到后半夜才停歇。

就算是灾民,他们也是有羞耻心的。

总不至于第二天让男人们脏兮兮的进城,平白让城里人笑话。

洗过澡,老人女人和孩子进青砖房休息。冯茗还预想人挨人睡,一屋能睡十人。

她们倒好,一屋强行住二十人,翻身都费劲。

男人就随便找树靠着,勉强休息一晚。

翌日,上千男人浩浩荡荡朝城门行去。

一直对他们关闭的城门,在他们面前缓缓打开。

男人们激动不已,好似新生活在面前铺展开来。

进城后,他们眼睛同样不够用。

清早的屏县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出来卖货的有背篮子的,有推独轮车的。

遇到他们这行灾民,开朗的人还会打招呼鼓励:“好好干!”

“加油干!”

灾民受宠若惊,心中对屏县的好感噌噌上升。

一行人终于来到县衙门口。

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百姓,用更专业的语言形容就是用人单位来挑人了。

沈桃端坐中央,手拿简易扩音器:“衙差呢?维持一下纪律,把他们分成四列站好。

今日每人都能分到活儿,不用心慌,也不要喧哗。”

灾民站好后,沈桃扬声道:“瓷器店要二十人,日结十五枚铜板,工期十天,前五排出列。”

前五排灾民往前踏了一步,心砰砰跳着。

日结,这就代表他们很快能拿到银钱。

陶器店的老板最近订单多到发愁,他想再建两口窑。

怎奈秋收将近,没人接活儿。

听说可以雇佣灾民,工钱还不贵,他第一个跑出来支持沈桃。

沈桃:“陶器店的王掌柜,人点齐了,你带着吧。

午间管一餐饭,你要是有地方给他们住,晚间就留下。

若是没地方,就放他们出城,定好明日上工时辰即可。”

王掌柜喜滋滋,“那是自然,好,人都跟我走吧。”

王掌柜带人走后又有李掌柜、张掌柜。

再往后就是百姓。

两刻钟后,灾民走了半数,而“用人单位”全走光了。

剩下的灾民有点急,交头接耳道,“不是说人人都活儿吗,这人走光了啊。”

“早知道排队挤前面了,也省的后面的没人挑。”

沈桃让衙差拿来一个筐,她从筐中取出野果展示给灾民看。

“我拿出来的东西,你们都仔细认好。”她又拿出另外几种野果,以及常见的草药植株。

倒是有人认识些草药,“这是黄芩我认得。”

“这个是柴胡。”

“对了。”沈桃道:“你们今天的任务就是上山摘野果、挖草药。

每人的任务量是野果五斤、草药五株。完成任务就可得十五文钱。

我提醒一句,山中有野兽记得五人以上结伴同行。无论山上草药和野果有多少,申时末必须下山,到县衙门口集合。

采集和挖药的过程不得破坏果树和山体,听明白了没有?”

沈桃之所以不按斤收购,而是定保底数额让他们赚十五文,就是害怕灾民内斗。

若是他们今天上山赚的银子多,明日就有人不想去主家干活,而是想上山。

彼此暗算抢人家的劳动成果也有可能。

对现在的灾民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平等对待才是上策。

灾民异口同声:“听明白了。”

把最后一批灾民送走,沈桃跑回房间灌了一大壶水。

这一天的说话量超过往常十天,说的是口干舌燥,耳朵里嗡嗡响。

休息一会儿,沈桃换了便装,带了个衙差打算去各个村子巡视。

以前她也经常进村,可进村往往看的都是生意怎么样。

现在她是一县之主,眼界和格局都要放宽。

她得视察一下村子里土地的荒废情况,这样才好在明年安置灾民春耕开荒。

跟随沈桃出行的衙差名叫李大全,是个老实的,对村里情况也多有了解。

由他带路,沈桃第一站来到了上桥村。

李大全介绍:“上桥村可是咱们屏县最有名的英雄村。”

“哦?怎么说?”上桥村有沈桃的酱料联盟,她还从没听说过英雄村这一说。

李大全:“二十年前边关吃紧,朝廷征兵支援前线。

上桥村里正发动各家各户成年男子去当兵,保卫咱们大月皇朝。

当时上桥村全村才六百余人,却出了一百九十名兵丁。

一场场战事打下来,上桥村的名声在军中那叫一个响亮。

主要是上桥村的人英勇无畏,但凡有战事全都冲到前面。

升官升的快,战死的也快。等战事结束,一百九十余人一个都没回来。

有些是战死沙场,有的是立了军功就留在军营。时间一久,英雄村的名号就流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