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朝,洪武年间。

原本还打算想要从这一系列“义军”的动向以及朝廷的镇压情况来看看大明当时的一些境况的,以及推断推断具体的朝堂环境、民间风向……

可现如今,大部分人不能说已经忘记这件事情了吧,大部分心思也已经放到了凤阳皇陵的被焚烧上面。

毕竟,那可是老朱家先祖们的陵墓,都是朱元璋打下基业后认认真真重新修筑而成,花费了他不少的心血,更是寄托了他许多的情感和野望——更是饱含了传统观念中,让先祖们了解子孙成就,让先祖们保佑后辈,也让先祖们在下面过得更好。

如今,猝然面对了祖陵被放火这样的事情,朱元璋怎么可能平静的下来?

虽然说是那个张献忠放火烧了楼殿,但是他绝对不只是做了这一件事情!皇陵的保护力量都没能拦住他和他的一群流寇,成功进去的这群人怎么可能只是放一把火就走?必然还会在其中做更多的大逆不道、天理难容的事情。

而究竟做了什么嘛……不能深想。一旦尝试去深想,朱元璋就觉得自己的脑仁越发一跳一跳的疼,眼前仿佛都要出现了重影。

张献忠!

他记住这个人了!

举旗造反、变成流寇祸乱四方也就罢了,但他怎么能直接对大明的祖陵动手?这样不修德行的事情……

他当年起兵反元的时候,也没有对元朝的什么皇陵祖陵动手啊——虽然他也确实是找不到那盛行密葬的元朝皇陵。

想了半天,又努力平复怒火,朱元璋可不想自己真的这时候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不多时,他顿时又想起来了一件事情:“朱由检呢?他这个皇帝是怎么当的?!大明还没有灭亡呢,祖陵居然就被人那般掳掠,还放了一把火?!”

他是干什么吃的!

到这时候,朱元璋总算是暂且放下了祖陵被烧这一惊天噩耗——不,也不是放下,准确点说,是从祖陵被烧这一震动朝野的事情中将目光延伸出去,开始看明朝对于这些流寇盗贼的镇压,以及这些反贼们的动向了。

而当他把目光投到这里后,又是眼前一黑。陕西、河南、南直隶、甘肃、湖广、蜀地……这样大的面积,这样广的移动范围,这和当初唐朝末期时候的黄巢都差不多了。

而纵使这些贼人游荡了这么多地方,攻下了这么多城池,毁坏了如此之多的朝廷官署、地方管理,他们还依旧能够自由自在地四处转移,大明的朝廷大军就只能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吃灰!

多重冲击和情绪激荡之下,朱元璋甚至开始有点崩溃了——主要是,他只能干看着,而不能直接起到什么作用。

大明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对外,后金一直兴风作浪,甚至自行称帝,随后并不是全力出动都能够突破边防;对内,连这些算不上正规军队的流寇贼人,都没有办法处理干净,任由他们到处肆虐。

而且,这样的境况,朱元璋并不是没有遇到过。或者说,一个朝廷对内完全无法处理四处的烽火的情况,他本人是亲自经历过的。这个例子,就是他起兵时候的元朝。

都到了这个地步,朝廷还有没有救了,他还能不知道?

至于说神迹专门描写了一番的李自成的经历……朱元璋完全不想看一眼。

元朝,至元年间。

忽必烈几人当然也看明白了明朝内部的情况,自然知道了明朝此时的境况之恶劣,以及这一境况所反映出来的朝廷的无力。

当然,他更没有错过那个张献忠在明朝祖皇陵放了一把火的事情——忽必烈顿生感慨:“果然,我大元的密葬之法,才是最好的选择。”

就像这明朝,虽然不是直接的皇陵被挖,但是祖陵同样也是皇陵,被破坏、被放火,能好到哪去?而其他王朝,一个个的,纵使没有被这种敌人破坏皇陵,也是大量被盗墓的,基本上都好不到哪里去。

不像他们大元,根本不需要为这种事情担心。

纵使有朝一日,大元真的走上了亡国之路,皇帝们、先祖们的安宁也不会被打扰。

多好!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和众臣在感慨了一番这些明朝的境况之后,又把注意力放到了那个特特被神迹点出名头的李自成身上来。

能够被神迹专门介绍一下出生生平的人,一向不会是什么没有任何后续或者意义的人。在陕西延安府米脂县出生,这正是当初点燃烽火的地方;当过和尚,给地主放过羊……这和谁相似了?和明朝的谁?

不会是朱元璋吧?那可真就是有几分巧合了。

当了驿卒,随后因为明朝驿站制度本身的问题,以及缩减费用的原因,明思宗在崇祯元年就裁撤了驿站——明朝驿站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就不说了,但是为了缩减费用嘛。

驿站裁撤掉,能够节省出来多少钱?如果节省出来了一大笔钱,那更是证明了明朝这一套制度以及朝堂上下的混乱程度;如果节省出来的钱并不那么多,那么裁撤驿站能够带来的意义就没有那么大。

最起码,从李自成的状态来看,明思宗裁撤驿站这件事情,进行的速度很快,而且多半也没有什么善后处理。这岂不就是在埋下隐患?

然后李自成投了甘肃边军,接着军中都发不出来粮饷,然后——明朝的国库究竟匮乏到了什么地步?看起来他们的赋税好像也没有怎么少收啊。

如果按照李自成的经历来进行推测,那么恐怕有不少边军都加入了这种起义中,更不用说一群衣食无着的有今天没明天的普通百姓了。山东、河南两地蝗灾,陕西、山西两地旱灾,这火上浇油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明朝能够救火的速度。

房玄龄则是陷入了一个严肃且复杂的问题:明朝,这么一个王朝的赋税财政体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决定再次入关,这一次进攻的方向,仍旧是西北方向。当然,这一次作战,皇太极不仅是为了消耗明朝的国力,他还有一个想法:试一试能不能从这一方向来打通山海关的道路。】

【当然,事实证明,这一个替代方案是行不通的。】

【皇太极当时决定,先分出一部分兵力,分别去袭扰明朝的北部关隘和西北关隘,以此来扰乱明朝的思路、吸引注意力;而清朝的主力则找好时机,直接前往宁远、锦州。】

【毕竟,不论清军在其他地方如何肆虐,只要还没有真正打通从辽东前往明朝京师的山海关要道,就不能算是真正获得一条可行之路,清朝也就不能真的放心去进攻明朝京师以及其他地带,而是随时都要防备被困在明朝内部的可能。】

【当年秋季,这一次作战正式开始。】

【皇太极任命岳讬和杜度等人率领右翼军,多尔衮和阿巴泰等人率领左翼军,分别从辽河西部以及大凌河谷进军,在攻克了青山关、董家口之后,于通州会师。】

【十月,皇太极本人带着济尔哈朗、多铎等人以及大军,前往山海关一带,想要尝试攻克宁远锦州。但这一计划还没来得及真正实行,就半途中断。在皇太极的军队抵达中后所(辽宁绥中县)时,遭遇了祖大寿的军队,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锋,清朝的先锋军大败,等到皇太极带着中军抵达后,思量半天,暂时改变了原有计划,退了回去。】

【崇德四年二月,皇太极转头带兵尝试进攻松山,未果,转而围攻杏山,同样未果,最终班师回朝。】

【而被皇太极派出去袭扰明朝的岳讬、杜度、多尔衮、阿巴泰等人,则是成功会师与通州,随后绕过了明朝京师,向涿州进军。

到了涿州后,为了更好地起到袭扰和扰乱视线的作用,以及让明朝难以堵截和围攻,几人直接分成了八路,在最西边的一路沿着太行山进军,最东边的一路则沿着运河南下,其余六路则是由北向南齐头并进。】

【一路上,清军攻克了真定、广平(河北永年)、顺德(河北邢台)、大名(河北大名);接着一路往东,攻入了山东境内,最终更是攻破了济南,直接俘获了明朝的德王朱由枢,这也是明朝的第六代德王。】

【当然,清朝也不是没有什么损失,比如,岳讬就在攻克济南后死在了军中——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一个满洲所有人都畏之如虎的存在,天花。】

后金,天聪年间。

皇太极虽然并不十分意外日后的自己想要尝试从别的角度进攻山海关,也同样对这一方案的成功率表示怀疑,但是,当真的看到完全没有成功的时候,他还是稍稍有些郁郁。

随后,大军深入明朝腹地,从明朝京畿附近一路辗转到了山东济南,进而俘获了明朝宗室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了些许愉快。虽然明朝的宗室能够成堆算,但是像是“德王”这样封号的宗室,还算是有一定价值的。

但立刻,他就高兴不起起来了——岳讬,死在了那里?!

这件事是皇太极完全没有想到,也压根不愿意去想的事情。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岳讬会在这些堪称是低强度的袭扰作战中身亡。

当即,皇太极的悲痛就要冲出胸膛,而一看到那导致岳讬身亡的元凶,他更是担忧、后悔和恐惧。

天花,是天花。

这个名词,所有的满洲人,所有的蒙古人,包括那些汉人,都没有一个人对此陌生。

自从太祖时期,天花就已经在满洲各地肆虐,没有一个人不谈之色变;而在当时,努尔哈赤就曾经下令,要求严格检查“痘疹”人群,凡是可能患有天花的人,全部禁止接近京城。这样的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没有非常有效。

盛京之内,仍旧不时地出现天花,随之而来的就是带走一批人的性命。

等到他登基后,天花的情况也并没有好转,为了更好地处理天花病患,也避免让他们感染更多的人,皇太极还在盛京周边设立了专门的避痘场所,一旦发现有人患上天花,就立刻放到避痘所中,由专人照看。

而如岳讬等领兵贝勒们,如果是没有出过痘的“生身”,那么,在与明朝作战的时候,一旦需要深入明朝境内、有面临天花的风险之前,这些贝勒们就通常会提前撤回,躲避风险。

但是,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岳讬就这么不幸地感染了天花,并且没能扛过去。

皇太极的悲痛和对天花的恐惧不言自明。

其他在场中人听到天花这个名字后,同样从心中油然而生了恐惧之情。

“明朝怎么搞的,怎么到处都是瘟疫,天花、鼠疫……他们的朝廷真就是没有半点处理的意思?”一人愤愤道。

这句话,显然是情绪激动之下的结果,毕竟,明朝朝廷的那副模样究竟还剩多少能力,他们这些后金贝勒们是最能明白和体会到的。

如鼠疫和天花这种大规模的瘟疫,放在一个正值盛世的朝廷那里,都不是一个好处理的事情,更不用说放到如今的明朝了。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等人面色凝重地看着导致岳讬死亡的天花,已经彼时明朝境内盛行的瘟疫。

对于清军能够在明朝内部不断辗转,他们毫不意外——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人还在那边四处辗转呢,清军在这种不算长的时间内辗转一次,完全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因而,他们对于所有满洲人都畏惧无比的天花,以及明朝境内肆虐的瘟疫更感兴趣一些。

天花,看样子,就是那痘疮。到目前为止,大宋还没有大规模爆发过,之前的唐朝时期也没有大规模爆发过——这里的大规模,是指与明朝的规模相比。

因此,痘疮实际上并不算是一个让大宋乃至那些辽国人都人人皆知的疾病,只不过一些医典之中已经有了记载。

“原来,痘疮最终竟然能够形成这样的规模……”赵光美喃喃,不说那些实地体会的满洲人了,就是他,现如今也不由自主地对这天花感到了浓浓的恐惧之情。

毕竟,疾病这种事情,还是天花这种高传染又高死亡的疾病,可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就不会感染。而感染后的死亡与否,同样也不看身份。

赵匡胤同样对这种能够大规模传染并且致死的病症心怀忌惮和恐惧:“日后务必加强对疫病的研究。”

大宋虽然现在没有这种问题,但是日后呢?万一呢?这种情况,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定不会发生。

纵观历史上的诸多王朝,有许多都没有少了疫病的横行,而一旦疫病横行,即使是达官显贵也根本躲不过去。

————

————

关于明末的瘟疫大流行,次数不止一次,范围很广,死亡人数非常多。

皇太极在中后所那一战,有人认为是惨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