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尝了这辣条,心里都有了成算,打定主意要做这单生意。
可是本来应该关起门来谈的事情,如今却这么多人聚在一起……
这小妇人实在是不会做生意,有人这样想道。
迟迟没有人开口,秦淮榆也有些紧张。
反观秦桑榆却很淡定,终于一个富态的男人朝她行了一礼。
“叶夫人好,我姓马,我来呢是想问夫人这辣条方子卖不卖?”
“方子自然是不卖的,我家住梨树村,要是各位想买,十五文一斤。”
秦桑榆直接把价格摆到明面上来,来了个公开透明。
大家都是做生意的,十五文一斤价格还算公道。
“不过,我这东西并不是谁都供货,安平县,县城,我只给五家供货,且五家铺子之间不能相邻十丈以内,其他镇子,一个镇,我只给一家供货。”
人群里有两个人,便是来自隔壁大河镇,两人也是竞争对手关系。
这妇人实在是奇怪得很,别人都巴着有更多人进货,她倒好,还不许多的人购买,这是个什么逻辑。
但是这里更多的,却是安平县的商户。
“夫人,在下就是安平县人,在东街西街都有铺子,夫人可否每日供一百斤货给我。”
姓马的商户一开口便定下名额,生怕被人给抢了。
有了人带头,其他人也开始争夺名额,有几个别的镇的商户不禁感叹自己运气好,今日进了县城,发现了商机,并且这商机在自己的镇子,那可是独家的。
最终秦桑榆一共和九个人签订了契约,安平县占了四个,其中马掌柜一家,一天要一百斤,其他三个一天要五十斤,剩下五个镇子的老板每天各要三十斤。
秦桑榆收了他们两成的订金,一共是十二两。
秦淮榆看着秦桑榆在那边签契约,心里却盘算着这一天能卖多少钱,最终得出结论,是整整六十两,加上平安镇的周掌柜的,那一天就是六十七两五钱啊!
收了一堆契约,又和大家约好三日后开始送货,因为她需要招人啥的,得准备一下。
这时大家才离开,唯有人群中一个穿着锦衣的男人,看着秦桑榆欲言又止,这人,并没有向秦桑榆订货。
“朱老板,您可是有什么话说?”
他身上穿的料子极好,光这一身衣服就要十几两,看得出来,这人家里是极有钱的,方才也见其他的商户巴结他,说明这人有些名望,身份不简单。
“夫人要不要考虑卖方子的事情,我家在京中以及各大郡都有铺子,只是您这辣条保质期应当没有那么久,所以……我出一千两,买您的方子如何?”
一旁的秦淮榆差点被这一千两给砸晕了。
“朱老板,您请坐。”
朱景明是家中嫡系,可是姨娘生的庶弟非常得父亲喜欢,上次被他陷害,自己被派到中台郡来打理生意,后来受恩人所托,需要去寻一户人家,这才在安平县住下。
偶然发现了秦桑榆的辣条,他相信,若是他能得到这个方子,他一定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我的方子,确实不能卖,不过,朱老板要是想合作,也不是不可以。”
秦桑榆替他斟了茶,然后说道。
朱景明一下子来了兴趣:“夫人,您讲。”
“你可以派人到我家去学习技术,其实和卖方子是一样的,不过我这辣条里用到的调味料,你只能从我这里购买,还有,辣条一定要用秦氏辣条的包装,你叫人来培训,不需要给钱,但是你所有卖辣条所得的收益,我要占四成,调味料的价格单算,不过也是按市场价来,我不会狮子大张口。”
朱景明愣住了,这妇人浑身上下的气质,让他有一种压抑感,比和他爹谈话还让人害怕,平时口若悬河的一个人,愣是半天没憋出一个字。
“另外,朱老板也可以把制作方法教给其他人,只要对方使用我们秦氏辣条的包装,以及给你的收益分我四成就行,如果朱老板觉得可以的话,我们可以立下合约,天色不早了,我们兄妹还要赶路,如果朱老板需要时间考虑,可以考虑好了到梨树村去寻我。”
朱景明确实无法一下子做出决定,便送两人出了客栈。
秦桑榆又带着秦淮榆去了印刷的地方把包装纸拿出来,问对方能不能做出模具来印刷。
老板看着那精细的画,又找来做模具的老师傅,再三确认后才接下了这个活。
“模具要多久才能做好?”
“这图案太复杂了,而且上面还有一个印章,起码要三日。”
不仅如此,这上面还有四排字,是啥老师傅也不认识,其实是秦桑榆根据李长生的诗改的顺口溜:“人间美味是辣条,一口下去心逍遥,芳香四溢馋不住,大人小孩都说好。”
“好,三日后模具做好了,请帮我印刷这张油纸这么大小的包装纸,每天需要五千张,三日后开始供货,根据需要改变订单量,我是诚心合作,老板您给个实心价。”
一听是这么大的单子,老板也很开心,不过他也知道,县里可不止这一家印刷厂,所以想了想,才道:“模具就不收钱了,五千张油纸,五两银子,您看如何?”
老板说出了一个秦桑榆不能拒绝的价,毕竟这其中还有油纸的成本钱。
“行,这一两银子,便是订金了,三日后我兄长会来取包装纸。”
离开印刷厂,兄妹二人这才来到城门口,王有才正在牛车上打盹儿,他等了太久了,一边怕秦氏兄妹放他鸽子,一边又担心自己走了放秦氏兄妹鸽子,就这样在纠结中,睡着了。
“王大哥?”
听到秦桑榆的声音,王有才这才抬起头来,秦桑榆有些不好意思,确实让人久等了。
“王大哥,我们还需要去镇上一趟,给您加五文钱你看可以吗?”
王有才一听能多赚五文钱,一下子就醒了瞌睡,连忙答应。
到了镇上,秦桑榆买了一碗面让秦淮榆端给王有才吃,又去粮食店买了一千二百斤黄豆,黄豆八钱一石。(一石=一百二十斤,黄豆价格参照清朝的价格,)
因为她买得多,掌柜的说直接派马车给她送到家门口去。
又去买了四口大锅,然后去刻章的地方让老板刻一个章,也是需要三日后才能做好,两人这才回到镇口,还了面碗,坐着牛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