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云收到岑焕的信时,已经到达漂响栀城了。
鲁庭凉收到了消息,出城迎接,分别了几个月,再次看到安然无恙的沈青云,眼泪掉了下来。
“圣上无恙,是上天庇佑我大安。”
沈青云跳下马,亲自把他扶了起来,“为什么定荡山会大败,连续败绩,丢了十余城,你与我详细说说。”
鲁庭凉请罪:“是老夫指挥错误,才让将士们犯陷。”
阿秋为主将,鲁庭凉管后勤,况且战场是局势瞬息万变,绝对不会仅仅这一个原因。
“鲁爱卿你得罪朕记着,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军中露面,将士们只有亲眼见到朕,那些谣言才能不攻自破。”
虽然他一直称在军营中养病,但迟迟不露,肯定会被有心人利用,他遭遇暗杀,踪迹暴露,黄巾道肯定会利用这一点,因此他不在军营中的消息才会传的沸沸扬扬。
至于定荡山失利,现在纠结已经没有意义,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稳定局势。
沈青云在一众将领的陪同下,对将士们进行了慰问。
“我就说嘛,圣上亲征,怎么可能不在军营中,就是敌人放出来的假消息故意迷惑咱们。”
“有圣上在,且让那些叛贼得意片刻,待我们重整旗鼓,一定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圣上龙体安康,他们非要说圣上重病不起,实在是可恶至极。”
沈青云听到许多将士议论,心里很清楚,他们现在说的起劲,是因为那些传言都信了,如今看到他安然无恙,都在自我安慰。
巡视了一圈,还喊了几个人出列,寒暄了几句。
回到书房,沈青云把重要的将领都聚在了一起。
“定荡山一战,具体情况到底如何?”
提起定荡山,众人的脸色都不好看,原本这次清剿叛贼,一路大捷,眼看就能杀到敌人大本营香丛,谁能想到,阴沟里翻船了。
定荡山虽然山高险峻,却并不是多么难攻打,而就是在定荡山上,遭到了埋伏,被前后夹击,才节节败退,以至于守在漂响一带。
鲁庭凉站了出来,道:“皇上,是我们这边大意了,在山脚下遭遇了伏击,撤退之时,又遭遇了伏击,要不是援军援救的及时,前方部队恐怕要全军覆没。”
“定荡山一战,主将是谁?”
“回禀皇上,是占流占将军。”
沈青云并没有看到战流,有种不好的预感。
“占将军此战身受重伤,命悬一线,前几日刚脱离危险,此刻正卧病在床。”
“阿秋,阿肯如今何在?”
“都在漂响一带驻军,为了防止叛军追击反扑,几位将军暂时无法回到栀城。”
沈青云深吸一口气,现在这个局面,确实把朝廷陷入了两难局面,要是继续打下去,劳民伤财,可要是就此放弃,就给了黄巾道休养生息的机会。
沈青云安排了当下的,让众人离开,鲁庭凉留了下来。
“鲁爱卿可还有事?”
“回禀皇上,自您离开以后,这些家书臣一直保管着。”
沈青云没想到还有家书,这些日子,京城的信件都寄到了宛城,经由岑焕那边送到了乌烟山。
难道是他昏迷的那一个月,京常那边没有他的消息,所以把家书寄到了前线?
沈青云没有犹豫,一连拆了两封,直到看到第三封,脸上的表情凝重起来。
鲁庭凉在给他呈交好书信之后就离开了,守在身边的是空青。
空青见他脸色不对,没有多问,尽职尽责站在一旁。
沈青云坐到了案几之前,这封信是前三天送到的,也就是说郑柔儿算着时间他应该来前线了,所以直接把家书送到了前线。
信中说,大真二皇子真木善修书一封,要与大安做笔生意。
真木善想让大安帮助他回到皇宫,夺去皇位,条件就是大真与大安签订条约,愿意俯首称臣,并且每年上供。
边关连年战事,大真几乎每年都要骚扰,要是能让他们俯首称臣,换的几年和平,倒不失为一笔不好生意。
真木善出此下策其实也是走投无路,大真那边的局势他收到过国安部的消息,巴努布登基为帝,朝堂由胡克业执掌,后宫又有徐太后掌权,而小皇帝不过是傀儡。
徐太后和胡克业之间的联盟也不见得稳固,胡克业大权在握,必定引起其他朝臣不满,权臣当道,江山社稷不稳,而徐太后肯定也不会一直被牵制。
二皇子真木善,十四皇子客尔钦和皇后阿巴玉出逃,两方肯定都遭遇了胡克业的追杀,真木善率先投诚,也是没得选。
郑柔儿询问他的意见,是因为真木善还等着答复,沈青云提笔沾墨,给了郑柔儿回信。
相比较真木善,他更倾向于客尔钦和阿巴玉。
最好把真木善留在大安当筹码,这样就算客尔钦上位,日日不安,头顶上悬着一把刀,整日做噩梦。
只要真木善不死,肖想那个位置,必定不会坐以待毙,培养自己的势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大安正好做这个渔翁。
这封信里,沈青云让郑柔儿先把真木善请到大安,名义上是‘保护’,只要真木善踏入大安地界,没有大安的允许,这辈子都无法再回到大真。
然后把真木善求助大安的消息散布出去,客尔钦知道了,肯定也会寻求合作,而胡克业等人,也要提心吊胆了。
大真内乱,边关稳定,这是最佳的做法了。
写好信以后,沈青云看着定荡山的沙盘图,山间脉络地势都很逼真,上面的小标签就是定荡山大战交战处。
沈青云看了许久,无论从哪方面说,占流的决策都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在面对埋伏,前后夹击的情况下还能全身而退,已经很难得了。
指挥上没有问题,策略上也没有问题,那就说明,是对方棋高一着,定荡山大败输得不冤。
目前形势下,再去攻打定荡山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赢了还好,要是再输,士气溃败,这次的亲征也就结束了。
可要让他放任黄巾道扩大也绝对不可能,黄巾道不除,终会成大患。
一连几天,那些将领不停地出现在他面前,沈青云知道,全军上下,几乎都在等他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