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元奇北返,开封城朝堂中枢,赵佶批准了章惇的辞呈,允许他致仕。当然,政治上作为一个失败者,章惇没能还乡,贬谪还在继续。大宋士大夫之间的戾气显露无疑。章惇当年将太多人贬谪岭南,终究这场恩怨得在岭南了解。

政事堂和枢密院两府迎来大调整。

韩忠彦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曾布为尚书右仆射,李清臣为门下侍郎,蒋之奇同知枢密院。

蒋之奇这个任命也意味着河湟开边无疾而终。两个政事堂大佬外加一个同知枢密院的大佬都主张放弃,这个策略其他有异议的人也杯葛不了。

大宋再次放弃了对外扩张的国策,这次转向又是在大宋占据优势情况的主动为之。或许中枢大佬已是习惯,但对于西北统兵将军却是灾难。朝堂追责前方最强硬的主战派,王瞻王厚相继被弹劾罢免,其理由让西北将门特别是熙河路将领噤声无语,认为他们采用强硬的镇压手段才致使青唐区收而复叛!(后:王瞻在回朝途中不忿自杀!)

……

韩忠彦成为首相,再次提请太后和官家赦还当年被贬谪官员,提升大家的待遇,赵佶直接同意。范纯仁也在开封,只是因为疾病不上朝,有些事情赵佶还是会问他,关于赦免,他从来就是如此,甚至提到赵煦重用的老臣,致仕和贬谪也该给予应有的体面。最令整个朝堂感觉一丝暖意的是,朝堂终于放下对以前一些贬谪高级官员子女后人不允许从政的禁锢,这实在牵连太广。

赵佶在这段时间政务的处理上,整体是强调保守派和改革派并存于朝堂,相互和解和制衡。在新法旧制上面没打算大范围的转向。事实在操作上,整体政策还是或多或少在向旧制转向,因为章惇和蔡卞的罢免倒置太多新党人陆续被贬谪出京到地方,调进来的官员大部分是旧党。韩忠彦首相,谏台又是旧党中人为主,音量就大,这种微妙的变化就成为必然。比如西军就开始受到影响,因为户部在减少军费开支。

……

章惇的行程很慢,他清楚,该还当还了。现在的官场就是如此,贬谪一旦开始不到底不会收手,大宋士子集团再也没有当年的温情。

章援很想辞别父亲,不管章惇如何想,他还是打算去见一面苏轼。对于父辈的恩怨纠葛是非对错,不是他一个晚辈能评判的。但有些事,总要有个人从中盘桓,也许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章惇犹豫不决,内心一片悲凉。几十年的政治倾轧,他们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子,他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他还是不愿,苏轼能放下,他放不下。他的所有都会在史书,因为他实现了治政的梦想,史书是被人装裱的。苏轼呢?或许他未能实现保国安民的梦想,但他的文章诗词已经名满天下,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

苏轼北归途中未能遇见苏辙,他在永州安置,折子请老被拒,朝堂又未再有其他任用,苏辙则迁往颍州,对于他们两兄弟来说,政治已无他念。苏辙非常崇敬他的兄长,或许因此他也试着放下。在新旧两党这几十年的相互倾轧中,只有放下的人才有机会赢。当然,他们种下了因,最后的果是全都输了。

苏轼收到了苏迨、潘易岭和李格非等等人的信函,邀他北上一会。苏过没再劝说,他这几年跟在苏轼身边,他懂!苏轼无论如何都不愿再给这些人带去办点灾祸。官家不准苏轼归乡,某种意义上对苏轼就没多少好感。这时候何苦来哉,他们还有自己的未来。

苏轼问苏过:“你什么时候北上?”

苏过答:“父亲,就让我陪在你身边吧。”

苏轼没继续说,他不介意苏过留下,他不认为自己的身体还能熬多久。妻妾的离世带走了他所有的激情,当心开始冷却,命也就不会长。

苏轼说:“当年岭南之行我问元奇我们这些人错了么,他回答我们都错了,所以他宁愿成为武将鹰犬,也不愿走士大夫集团这条路。他日,你碰到他,告诉他,他的先生认了,有机会遇到那些人就为他先生致个歉吧。”

苏过答:“父亲,这事我会做,不能给他。他有他的前程,不该戴上这个枷锁。”

苏轼一愣道:“倒是我思虑不周,哈哈!”苏过无心官场,他可以做这事。杨元奇不行,武将也在这个官场,他不欠任何人的,更不能因为他。

苏轼迟疑:“我是不是该把他逐出去?”

苏过笑了:“那他不会认!他手里抓着你的东西多不胜数,能找出无数的证明来。”好吧,不说杨元奇从他身上诓走的墨宝,他们两个通的信函就能摞起来一大叠,何况还有两家女子的信件。

苏轼哈哈大笑“也是!没成想我老年还能碰到一个如此有趣的人。”

苏轼遥遥北望,再见无期?自己也算安逸,想念他人只需北望,想念亡者就往南看!北方有活着的友人,南方有死去的亲人,老天这个安排也算有趣。

……

小编语:

写这几篇是小编不知道如何写,一直把杨元奇滞留开封,是总下不定决心,是否安排他们再见一面。又总觉得惠州之别就该是最后的了结,人生本就应该存有遗憾。见面之后说啥?苏轼不是范纯仁,不想写见面后劝诫后辈忠孝仁义之类,却也不可能说就劝杨元奇走自己的路。难道就为见一面?那不如不见!

关于未来,小编有些想法也在成型,只是给过去一个了结,实在不知如何述说。前篇里的很多角色都会相继离世,这些人的存在,让杨元奇和大宋始终有很深的纠葛。后篇很多重要角色其实前面已经陆陆续续出现,这些人掀起的风波,只会让杨元奇更安然的脱离这个大宋。

前面的人物给人的感官是叹息,后面的人物却是愤怒!毕竟历史上,他们就是这个北宋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