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在二十多年前还是二流强国中的大佬,一直能够压着宋国在打,政治地位方面也不是那么差。
时至今日,郑国在魏氏的入侵下失去了北部大片疆土,随后又在与魏氏的较量中损失大批精锐,以至于从政治地位到实际军力是真的不太行了。
而宋国从一开始就是二流强国中靠前的一个诸侯国,一度还爬上了一流强国的地位,只不过由于是殷商后裔之国的关系,他们很清楚自己该有多么低调就应该那么低调。
宋国灭掉曹国,意味着宋国已经在转变国策,也就是不再那么低调了。
这里也是宋国君臣的清醒,他们明确察觉到国际格局必然出现变化,想要抓住每一次能够扩张的机会。
在郑国遭到新一轮入侵的时候,吴国用派去晋军那边的使节被杀当挡箭牌,没有给出要不要派兵救援郑国的明确答复。
当前的状况变成郑国需要吴国,导致郑国这一边对上吴国硬不起来,相反要尽可能地讨好吴国。
“宋君无有悔改,明言大王若不发兵,彼国自会前往夺回‘陶丘’之地。”伯噽说这句话的时候很是小心翼翼。
宋国与郑国的情况不同,宋国是在吴国的盛情邀请下才参与会盟,等于就是吴国主动求着宋国,不是宋国非要跟吴国搅和到一块。
谁掌握主动权,谁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一直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清楚吧?
吴君夫差看上去比较生气,话却说得很软,问道:“候寡人片刻都不允?”
现在的情况,确实是吴国对宋国的索求更多,包括自家的后路掌握在宋国手里,后勤方面也有太多需要宋国帮忙的地方。
直白说就是,宋国站到吴国这一边,吴国北上不止没有后路被断的忧虑,后勤补给的难度也会呈几何下降趋势。
伯噽苦笑说道:“大王拒不接见郑君,留有、留有……后患。”
是的,吴君夫差屡屡拒绝郑君胜的会面邀请,事情办得太粗糙了。
用吴国君臣的心态来说,他们对郑国并不重视,有些戏份连演都懒得演。
俺都是当世霸主了,对不对?
郑国是小弟,要是小弟一开口,俺这个老大就屁颠屁颠遵从,是不是该好好捋一捋谁到底才是老大这个话题?
这里也是吴国第一次当老大,委实缺乏相关的经验。
再来便是吴国君臣认为的老大,搞不懂当世老大的义务和责任了。
晋国当了那么多年的老大,十场战役至少有七场就是为了救援小弟发动,不看各诸侯老实上贡的背景,简直跟一名绝世好大哥差不多。
重点在什么?列国上交保护费,双方等于存在契约,拿了好处的老大在小弟有难时出力,其实就是履行该履行的契约精神而已。
说得更通透一些,无非就是你好我也好,那一套拿钱办事的规则。
也许第一次当老大的吴国君臣,他们以为老大就是光占便宜,不需要有丝毫半点的付出?
如果吴国君臣是那种想法,讲实话就是思路好像并没有错。
问题只有一个,吴国必须是当世独强,不止要有实力能够镇压任何敢冒头的敌对方,连带也要把持住小弟各方各面的命脉。
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诸夏是否作为大一统王朝,其实自喻正朔的王朝,他们玩得就是晋国当霸主的那一套规则。
用吴国君臣那种心态来当老大的玩法,了解世界历史与时势动态会发现:不就是西方强盗的那一套嘛!
吴君夫差当然知道“陶丘”的归属对宋国无比重要,恰恰因为知道“陶丘”的重要性,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大王?”伯噽注视着吴君夫差,无比认真地说道:“我(吴国)不可使宋国悖离。”
“明明是寡人掌握主动权,不应该是晋军被牵着鼻子走吗?怎么变成寡人要被晋人牵着鼻子走了呢!”吴君夫差心想。
吴君夫差眼眸恢复焦距,说道:“太宰速速回国,命孙长卿即刻北上听命。”
晋国那边有老六!
要是晋国不再端着霸主的架子,晋军本来就很能打,再使用吴国那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招数,敢问当世谁能扛得住?
伯噽很高兴地应道:“臣当即回国。”
吴君夫差“嗯”的拉了一个长音,再用力摆了摆手,示意伯噽马上就走。
等伯噽离去之后,吴君夫差又唤来公孙圣,吩咐道:“邀宋君晚间会晤,商谈出兵‘陶丘’一事。”
公孙圣先应“诺!”,随后问道:“是否同邀诸侯?”
吴君夫差一个愣神,回过神来反问道:“需作邀请?”
中原的规矩怎么就能够那么多啊!?
明明就是两家谈了就好的事情,还要邀请一些来了也没屁用的家伙,不是多搞事嘛。
然而,那叫礼仪。
公孙圣有一再出使中原列国的履历,非常认真地点头说道:“需作邀请。”
吴君夫差开始有点不耐烦,说道:“楚国北上争霸用中原之礼,两百余年遭玩弄于股掌之间,寡人不取也!”
事情还能这样理解的?
楚国在南方无所顾忌,到了北上争霸确实是遵行中原的玩法。这是楚国很清楚光凭武力当不上真正的霸主,要的是从武力以及精神上让中原诸侯认可,楚国当了老大之后,大家再好好一块接着玩耍。
那样看,吴君夫差分明就是觉得,楚国之所以没有争霸成功,压根就是落入中原诸侯设下的陷阱,不想再重蹈楚国的覆辙。
用一个梗来概括,吴君夫差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无需再邀他人。”吴君夫差有自己的意志,并且由心地不想走楚国走过的路线。
公孙圣张了张嘴,看到吴君夫差已经很不耐烦,只能再次应:“诺!”
出了军帐的公孙圣抬头看了看布着阴云的天空,心情不由变得抑郁,心想:“楚国的路线对不对另说,吴国真有那个实力走新的路线?”
之前不是提到公孙圣经常出使吗?他有几次亲自到过晋国,不像其他人看待晋国全凭想象,了解吴国与晋国的实际差距。
讲实话就是,公孙圣认可吴国趁着晋国一再内乱挑战霸权,却不认为吴国能够单独抗衡晋国,拉上多数诸侯一起抗衡晋国是吴国必须做的事情。
可是,公孙圣很忧心自家那位大王对诸侯的态度,有心劝,怕自己给没了……
………………
万幸,暂时只停水,没有停电。
然后,台风天停水,很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