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当前的思想负担极大。
他们在对曹国实施吞并,本就非常害怕姬姓诸侯追究,再看到晋国四处出击,能不担忧下一个遭到晋国入侵的国家会是宋国吗?
卫国就在宋国边上,一旦晋国灭掉卫国,宋国就跟晋国实际接壤,形势对宋国来说就将变得不一样了。
当前还没有人总结什么叫远交近攻,相似的概念绝对存在。
疆域一旦互相形成接壤,实际接壤的诸侯国必然会产生纠纷或摩擦。这种道理谁体悟不出来?
边上有一个强国,又有哪一个国家不会感到心惊胆颤呢?
宋国尝试从外交途径来化解卫国的灭国危机,他们的行动遭到魏氏、韩氏和赵氏的强势抵制,大有宋国再唧唧歪歪就要被一块收拾的趋势。
在这种现状下,宋国君臣很需要来自智氏的帮助,起码经由智氏向魏氏、韩氏、赵氏进行沟通,化解魏氏、韩氏、赵氏对宋国的怒意,进一步再让魏氏、韩氏、赵氏对宋国没有敌意。
智宵对宋国目前面临的危机大致清楚,只是绝对不会主动提起。
魏氏、韩氏和赵氏联合起来有可能灭掉宋国吗?想短时间内灭掉宋国有难度,一再侵袭掠夺则是能够办到。
赵氏已经与魏氏、韩氏一起在入侵卫国?这个已经是智氏可以容忍的极限。
如果魏氏、韩氏和赵氏再合作侵袭宋国,那么到底智氏是魏氏、韩氏的盟友,还是赵氏才是魏氏、韩氏的盟友啊?
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智氏无法接受实力相近的魏氏无休止进行扩张,从而某天魏氏的实力变得比智氏强大。
公子辰讲了不少铺垫的话题,绕来绕去提到宋国去年大丰收,各个家族的粮库堆得满满的。
去年宋国粮食大丰收了吗?智宵怎么没有听说过相关的消息。
“如此?不知众家可愿售粮?”智宵很确定宋国去年根本没有大丰收,不去纠结有没有丰收的事情,直接提出自己的诉求。
公子辰“哈哈”大笑几声,说道:“若是他人,便是丰收亦需考虑。晋卿提及,我(宋国)怎有拒绝的道理?”
宋人早就知道了一个事实,交情永远没有互相需要来得实在,双方建立利益需求才会使得关系得到稳固,想让人帮忙做什么事情,更是需要拿出足够的筹码。
现在,宋国不止需要智氏出面缓和与魏氏、韩氏、赵氏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宋国也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保护者。
那么,宋国明知道智氏很缺粮的现状,主动来作为供粮的卖方,只要智氏想保证来自宋国的粮食渠道,怎么可能允许魏氏、韩氏、赵氏入侵宋国呢?
在接下来的两人谈话中,公子辰将售粮的价格主动降低,再提出想从智氏购买兵甲器械的请求。
有来有往才会让两个势力增加互相之间的依赖,决不能是那种单方面的只进不出,不是吗?
宋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比经济实力极强的齐国更懂贸易,提出向智氏购买兵甲器械,一来是保证贸易不要产生太高的逆差,再来就是智氏的甲胄和兵器确实再科技上领先了一代。
智宵需要先问清楚宋国需要多大量的甲胄和武器,精确到相关的种类,得到数据做主答应了下来。
当前时代已经不是百名甲士可以横行无忌的岁月,只是有优良的甲胄能够购买,财力允许的家族绝对不会错过。
智氏制造的甲胄已经不止一次得到证明,属于有价无市的产品。
拿正在爆发内战的齐国为例子,田氏、范氏和中行氏这个阵营在体量和兵力上最弱,他们却是在面对绝对兵力优势的国氏、高氏这个阵营胜多败少。
固然是因为国氏和高氏的一家之主死亡,使得两个家族因为失去旧有领导者而政令不同的窘境。
问题是什么?田氏、范氏和中行氏这个阵营每每用不到一万的兵力硬抗几倍于己的国氏、高氏,那些交战中装备了智氏甲胄和武器的部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那证明了什么?只有智氏自己使用的话,外人会觉得智氏本来就很强大,看不出甲胄和武器起到多大的作用;田氏在齐国并非什么大家族,逃亡过去苟延残喘的范氏和中行氏实力十不存一,他们面对重新整合的国氏、高氏却利用装备优势一再以寡击众取胜。
公子辰请求从智氏这边采购三百套重甲,普通甲胄的数量为三千套。
仅仅是三百套重甲和三千套普通甲胄便是一大笔钱,等于第一年宋国卖给智氏的粮食被抹平了。
公子辰还请求从智氏购买三万战戈以及一百把剑,铁质箭镞二十万个。
那么一搞,宋国反倒在双方贸易中需要拿出大笔资金,被智宵要求折算成粮食与皮革。
在冷兵器时代,皮革属于战略物资的一种,能够应用在军事的很多领域,不止是拿来制作成为披甲。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皮革都适合制作成为甲胄,能够做成甲胄的皮革也就那么几类罢了。
达成目的之后,公子辰很愉快的告辞了。
智宵当夜向智申禀告与公子辰达成的交易。
“罕达今日前来拜访,所提之事与公子辰无二。”智申一边说话,一边玩着自己的山羊胡,整个人看上去很惬意。
罕达是郑国的执政。
郑国之前遭到了魏氏的入侵,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更是跟楚国在郑国境内打了一年多。
以疆域面积来说,郑国的势力范围真的不是多大,他们的主要产粮区便是在“新郑”东面的“制田”。
因为“制田”就在“新郑”附近的关系,晋国带着小弟在“新郑”郊外与楚军交战,搞得郑国根本无法安心劳作,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有一年产出减少的郑国,他们跑来智氏主动出售粮食,自己不过日子了吗?
“如今仅有我(智氏)并未向南用兵。”智宵讲出了答案。
智氏摆明了就是向西扩张,没有解决秦国之前,四处出击的可能性极低。
列国又清楚一点,晋国的卿位家族不管有没有结盟,互相之间历来会防备对方。
郑国不想再被晋国入侵,他们有心帮助卫国,奈何属于有心无力,只好只顾自己了。
以郑国的实力,他们可以依靠一座座坚城来固守,出兵野战则是没有那种信心,别说去跟晋军打野战。
“郑国此举为何?”智申问道。
智宵还是知道答案,说道:“行子孔故事。”
子孔曾经是郑国的执政,他力主自残来换取晋国的信任,终结郑国在晋国和楚国来回骑墙的国策。
当时的郑国并不弱,只是相对晋国和楚国的实力强大无法对抗,比晋国、楚国之外的诸侯国却是实力不差。
子孔认为实力强大的郑国无论想要专心侍奉晋国或楚国都得不到信任,选择跟楚国结盟跟晋国狠狠地血拼一场,打完之后却是立刻投靠了晋国。
这种操作很令人迷惑,对吗?
其实就是因为郑国实力不差,拥有在反水之后自保的实力。
子孔自我削弱的过程是在向晋国展现实力,出现极大损失之后,希望晋国看到郑国没有实力再行反复。
智宵说郑国正在效仿子孔旧事,指的是郑国又在自残,只不过这一次是以出售粮食的方式,来增强智氏的实力,借此希望魏氏对智氏产生足够的忌惮,导致魏氏不敢再轻易入侵郑国。
上一次,子孔的操作令世人困惑,后面却证明了子孔的正确,只是后来子产给玩砸了。
智申再次重复之前的问题,问道:“此举为何啊?”
智宵听懂了智申在问什么,自己心里也比较困惑,想道:“郑国的自我潜力已经被挖干净,没有可以增加国家实力的办法,想依靠我家来制衡魏氏,不怕玩脱了?”
本来智氏和魏氏就是因为存在默契,才有智氏向西扩张和魏氏向南扩张的举动。
等于说,智氏和魏氏默认对方进行扩张,只要不是涉及到对方,互相之间不做干涉。
智申问道:“可要接受郑国美意?”
智宵颔首道:“为何不受。”
魏氏在入侵郑国期间,着实是被郑国的乌龟流给恶心到了。
在没有研究出妥善的攻城战术之前,想来魏氏不会再入侵郑国?
正是因为魏氏放弃入侵郑国,迫使智氏放弃继续庇护卫国,转而让智宵开始经营与宋国的关系。
说白了就是,智宵的棋盘上,宋国取代了卫国的位置。
智申有些担忧地说道:“我方与魏氏盟誓,转而大肆与宋国、郑国易物,此举或使魏氏迸发异心。”
智宵干脆明白说道:“便是不做,为何何尝信任我家?”
在卫国的事情上,智氏已经做出让步了。
再则,当前智氏忌惮魏氏,难道魏氏就不忌惮智氏吗?
双方现在是不得不合作,并非主动谋求联合。
如果智氏和魏氏不是明白对抗会让韩氏、赵氏以及各诸侯获利,讲事实就是双方真的没有太多能够互补的地方。
所以,智氏与魏氏的和平共处压根就是源于迫不得已,并非是合则两利为出发点的心态。
智宵再向智申转述关于函谷关的建设进度之后,没有再谈其它的事情,忙碌其余的事情去了。
在函谷关得到建设上,智宵已经多次调整劳动力,使得投入函谷关建设的总人数突破十八万人。
这十八万劳动力中,有四万便是被扣留的楚人,四万是从陈地迁徙过来的新移民,余下则是从智氏各封地征调的劳力。
仅仅从智宵对函谷关的重视程度,能够看出有多么忌惮魏氏随时可能得翻脸,要不然应该加快进度的是水利工程才对。
因为智宵的重视,函谷关的工程期限被压缩到了两年,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完工,接下来便是根据地形建设卡死其余次级道路的永固式防御工事了。
只要函谷关的防御体系完成,智宵就不怕魏氏突然间翻脸,智氏得到重心也会逐渐转移到秦地。
届时,不止智氏对秦国的攻伐会加强力度,水利工程也会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争取六年之内全数完工。
在文种代表越国抵达“智”城之后,受到邀请前来观礼的人,可算是全数抵达了。
当然,智氏不会因为文种的到来马上举行智宵的加冠礼,将会严格按照事先的既定安排,于原定当日举行智宵的加冠礼。
因为有太多势力的代表来到“智”城,智宵的加冠礼变成了盛大的外交盛宴,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势力的人在奔走,试图为自己效忠的势力破局或是打开新局面。
“齐人斗殴,死伤十数人,是否给予严惩?”豫让最近很忙,担负城池内的治安维稳。
发生打斗的并非只有齐人。
不同势力之间有太多的恩怨情仇,平时很难出现在同一个场合,一旦碰上了就会延续之前的矛盾爆发各种摩擦。
智宵头都没有抬起来,目光仍旧注视从卫国送来的情报,说道:“如处置楚人与吴人一般即可。”
在“智”地范围内率先干架的就是楚人与吴人,还是事先越好到城外,打了一场总参与人数多达六百余人的群架。
说是群架,其实楚人与吴人合起来,再看双方的装备,交战起来比之山东那些袖珍诸侯国的国战都要打得更加凶猛。
那一场楚人与吴人的群架,以楚人最终获胜而落幕,输不起的吴人当夜偷袭楚人的下榻之所,迫使智氏不得不出面惩戒,关押了敢在城内防火的吴人。
豫让立刻明白智宵的意思,针对先动手的那一方齐人。
只不过,豫让还是需要再次确认,说道:“乃是中行氏之人率先动手。”
因为中行氏在晋国除名,反倒是让智氏跟中行氏的来往在增多,并且智氏正在看似无偿扶持中行氏,豫让才特别又提了那么一嘴。
中行氏不在晋国混了,智氏与中行氏非但矛盾全无,相反智氏很愿意支持中行氏在齐国重新崛起,确确实实是进行了很大强度的扶持力度。
智宵态度不变,想到了什么似得,喊住了已经迈步离去的豫让,问道:“赵氏可有针对范氏、中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