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历来就是这么刚硬,晋人在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们依旧没有放弃与楚国交锋,硬生生咬牙到让楚国与其他诸侯国先挺不住了。
论起来,曾经晋国的经济没有齐国那么好,人口没有楚国多,以列国中排比的地理环境也差,凭什么能够成为霸主?有晋国先后出了几代智者的关系,能缺了晋人敢打敢拼这一个特点吗?不能够的!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几位霸主,最多也就维持了一代人的霸业,例如齐桓公和秦穆公,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够像晋国在几代人的时间里一直坐在霸主宝座上。
因为晋国当霸主的时间够长,以至于有了“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书”的谚语,一切只因为相当多的历史事件都有晋国参与,想不提到晋国根本无法将大半的历史事件说明白。
现在什么情况?
晋国曾经的小弟要进行挑战?
实际上,晋国历来不害怕被挑战,同时也一直在被挑战,仍旧坐在霸主的宝座之上。
让晋国君臣愤怒的不是曾经的小弟吴国要挑战自己,真正愤怒的原因是吴君夫差掀桌子掀得太卑劣。
为什么要说卑劣?晋国是这一次会盟的发起者,若是吴国在规则之内搅局,搞得晋国这边应对不过来,哪怕晋国输了也会认;可是吴君夫差并没有按照规则在玩,也不是什么想一出玩一出,摆明就是完全无视了规则。
既然吴国选择跳出规则之外,不能怪晋国进行反制了吧?
智宵可以再往前几步,不用花两秒的时间就将吴君夫差给擒获。
然而,智宵没有干这种事情。
智宵为什么要那样做?擒住吴君夫差是可能威胁下令让吴军投降,问题在于就此以后智宵的名声就要臭掉,众诸侯也必然敌视那么干的智宵了。
说白了就是,智宵能擒住吴君夫差,代表以后想弄谁也能弄,等于根本不在乎君权神圣。
另外一点,智宵擒住吴君夫差逼迫投降,晋国最终也不会干掉吴君夫差,顶多就是借机敲诈一顿,事后两国一定还会打起来。
于私有害,于国无大利。
个人名声会臭掉,晋国名声一样受损。
所以,何必呢?
在剑拔弩张的局势下,会盟台顶上平台的晋人与吴人没有一个拔剑,更别说冲向对方打起来。
看上去,老大和老二已经到了火拼的边缘,谁要是在这个时候跳得太欢乐,说不准老大和老二就要调转矛头先将蹦跳的家伙弄死。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众诸侯知道什么叫前车之鉴。
因此,哪怕再有心搞事的齐国一方,齐君杵臼都在压制众臣,一句添油加柴的话都没有说,不要说其他诸侯国的一众君臣了。
“擂鼓,擂鼓!”吴君夫差本就想搞事,怎么可能选择当场认怂。
没有一方认怂?
这个时候,与会诸侯的脸色才彻底变了。
大多数诸侯都赶紧吩咐臣子,快快下令让己方军队撤到一边,千万不要被卷入晋军与吴军的交战。
同样变了脸色的还有伍子胥这个人。
“大王!”伍子胥先大喊了一声,吸引吴君夫差的注意力。
这句“大王”喊出去,所有诸侯再次侧目。
晋君午露出了牙呲欲裂的表情。
可是伍子胥没有办法,气氛到了这种程度,不喊“大王”的话,难道要喊“君上”吗?
别看只是一个称呼,以伍子胥对吴君夫差的了解,喊“君上”回国之后一定要被清算,只能硬着头皮将“大王”两字喊出来了。
吴君夫差这才看到伍子胥,大声说道:“子胥在此?速速下台领兵,与晋军决一死战!”
晋君午简直要被气死了,对着赵鞅就是大吼:“果是乱臣贼子,正卿率军尽灭贼军!”
玛德!
多少晋人为了确认“天无二日,地无二主”而血洒疆场,哪怕后面变成只顾晋国的霸业,喊得依旧是“尊王攘夷”这一个口号。
吴国之臣在众诸侯当面,直接喊出“大王”两个字,认为当今之世再无晋人了吗?!
赵鞅对晋君午庄重行了一礼,随后大步就走,没几步路过吴君夫差身边还冷哼了一声,多余的举动却是没干。
“且慢!”伍子胥拦住将要踏下台阶的赵鞅,语速极快地说道:“既是要战,以致师胜,亦或它举?”
要知道“任”的周边可是有超过十万的晋军,并且会盟地点还是在晋国境内。
吴国来了多少军队?能上场拼杀的将士总数量不超过五万。
伍子胥虽然有百胜将军的名号,但是一点都不敢小觑晋军,更不愿意在晋国境内与晋军展开一场没有规则的战争。
赵鞅本不想搭理伍子胥,没有想到晋君午出声了。
“本‘伯’不愿欺负吴子,如何交战,吴子道来便是。”晋君午说着昂起了头,一副蔑视吴国的表现。
赵鞅注视了一眼晋君午,脸上表情不变,心里在想什么就不清楚了。
或许?赵鞅在心里破骂晋君午瞎讲究什么,遭到了严重的挑衅,尤其吴国君臣一点规则都不讲,还搞了自缚手脚这么一出。
只不过,晋君午确实表现得霸气。
晋国好歹是霸主国,愿意跟吴军同等数量交战,或是以斗将的方式分出高低,能够威慑在场所有诸侯,也能为以后减少许多麻烦。
有一个前提,也就是晋军确确实实可以击败吴军,并且还要打得极为漂亮。
如果晋军战败,不止是弄巧成拙那么简单,不但吴国会获得巨大的信心,其余诸侯肯定也要生出一些小心思了。
伍子胥看到了吴君夫差露出一脸不悦的表情,只能在心里不断苦笑:“吴军能够对楚军一再战而胜之,依靠的是统率阶层计谋百出,并不是吴军真的很能打。吴军摆开阵势跟晋军堂堂正正进行交战,不是自曝其短吗?”
所以,伍子胥动作利索地对晋君午行了一礼,再转而看着赵鞅,说道:“不若各出两万对阵?”
赵鞅哪怕现在恨不得掐死晋君午这个蠢蛋,属于霸主国元戎的风度依旧不能丢,更要表现出披靡的姿态,大笑着说道:“吴国方才犬吠,如今示弱,我(晋国)怎不允。”
说完,赵鞅继续迈步,路过智宵边上,低声招呼:“下军将且随我来。”
智宵知道赵鞅什么意思。
这一次赵氏只有两个“师”的兵力抵达会盟现场,压根就凑不出两万名将士。
再则,为国而战这种事情,不能是赵氏单独出力吧?
其余的晋国卿大夫,他们其实也不会让赵氏单独出战,哪怕只塞进去一个“旅”的部队也是出力,免得在事后被父老乡亲指着鼻子骂。
魏驹得到魏侈的示意,大声喊了一句:“宵且等我。”
“庚亦往!”韩庚没有得到韩不信的示意,纯粹不想当看客。
有那么一个人早就迈步跟随,他叫赵毋恤。
走在前面的赵鞅听到魏驹和韩庚表态,嘴角勾了起来。
现在的晋国谁的战绩最好看?无疑问就是智宵了。
这一战,哪怕是赵鞅挂帅,一定会拉上智宵这位下军将,不为其它什么别的,单纯为了保证获胜。
有魏驹和韩庚的响应,还有赵毋恤聪明地跟上,直接让赵鞅有了其它主意。
吴国那边肯定是伍子胥挂帅。
考虑到孙武也跟来会盟,伍子胥的副手肯定是孙武了。
因为伍子胥与孙武做了搭档,吴军对上楚军获得五战连胜又攻破楚国都城得到战绩,中原列国承认吴军打得漂亮,可是要说认可战绩则是未必了。
中原列国的看法是吴军不讲武德,以那种方式获得的战绩充满了取巧,能不能再重复辉煌属于未知。
这种看法似乎也不能说错?毕竟伍子胥和孙武又不可能永生,失去了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军到底还能不能打,恐怕连吴国都不敢挂保证。
晋国为什么能够长久坐在霸主国的宝座上?真不是代代有涌现名将出的关系,底蕴在于晋军对纪律的建设之上!
说得更通俗一些,即便晋国没有涌现名将,率军出征的主帅是庸才,只要晋军的纪律不变的拉垮,交战起来依旧会是晋军获胜的机率更高。
所以,晋国的先轸、郤至、中行偃、士匄、赵武、中行吴先后逝世之后,哪怕列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在上升,晋国仍旧是当世霸主,反倒是养由基阵亡之后的楚国就不复之前的能征善战了。
在当代,吴国由伍子胥和孙武的搭配能够对各个诸侯产生极大威慑力,晋国这边没有人在名气上能跟伍子胥和孙武的搭配抗衡,论进行堂堂正正的交战,无论是赵鞅或者哪位卿大夫统兵,讲起来真不存在天差地别计量的差距。
“此战以智宵为‘主’,魏驹、韩庚、赵毋恤为‘佐’。望诸位同心协力,不弱我(晋国)威风,务必战而胜之,胜而大彩!”赵鞅以铿锵有力的语气进行鼓舞。
智宵率先行礼。
魏驹、韩庚和赵毋恤自然无异议。
晋国这边开始调兵遣将。
吴国那边也在做相应的准备。
会盟台上还在发生自己的故事,只不过吴君夫差已经消停下来,不见了语言上的针锋相对,只是让气氛显得沉闷。
不相关的列国军队已经退开,没有直接撤回营盘,要么是单独选个地方,不然就是凑在一起,进入到一种看戏模式。
之前,齐国执政梁丘据不是表态,一旦晋军要跟吴军交战,齐国愿意派兵助战吗?
梁丘据倒是想履行承诺,心里却清楚此战晋国根本不会允许齐军插一脚。
当然,梁丘据有必要向齐君杵臼汇报,要不要去提一嘴就是齐君杵臼的选择了。
齐君杵臼在听取梁丘据的汇报后,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没有找晋君午说点什么。
晋军和吴军列阵完毕就要打起来了?没错的。
关键是什么?晋国和吴国并没有正式的互相宣战。
即将爆发的激战,可以视作晋国要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吴国,吴国则是想交战一场来试一试水。
想一想吴君夫差为什么突然间消停下来。
再看一看晋君午重新变得有说有笑的模样。
一切的一切只说明一个道理,大国进行角逐充满了各种戏,每一个表现都有背后深层的考虑。
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讲,眼睛一定要放亮,小胳膊小腿就该从头到尾保持安静,千万不要瞎表现;认为自己有那个实力加入大国之间的角逐,要想清楚用什么样的方式,该不该有什么表现。
最不希望晋国与吴国爆发争霸战争的宋国不能说是小国,为什么宋君栾从头到尾保持安静?
最希望晋国与吴国打起来的齐国,为什么齐君杵臼同样沉默。
楚国也有人在场,他们一样全程选择当透明人。
因为齐君杵臼、宋君栾以及楚国的代表都明白一点,他们不表现还好,一有表现绝对会惹火烧身,有极大概率要遭到晋国和吴国的围攻。
什么道理啊?道理就是,老二要挑战老大,谁蹦跶谁就是想当老六。老大和老二又不傻,能不明白有老六盯着,打起来谁赢谁输都将实力下降,极可能最后被老六捡了便宜吗?他们绝对不允许老六的存在,会做的就是先清场。
“寡人之军,壮否?”晋君午大声问道。
背景是晋军用很快的速度调整完毕,部队入场的同时,军阵也瞬间形成了。
会盟台之上的诸侯看了个全程,他们必须承认本国的军队根本办不到晋军进行调整的速度,更别提全员入场的瞬间就完成军阵的部署了。
几个晋国的传统盟友,作为一国之君的诸侯率先喝彩,群臣肯定要给面子,一声“彩!”叫得无比响亮。
吴君夫差面对晋君午的以众凌寡只是发出冷“哼”声。
知道“如火如荼”这个成语怎么来的吗?就是吴军夫差在会盟场合的那两句“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就是夫差用来表达军容之盛的背景。
可是现在嘛?吴君夫差的眼角控制不住一直有轻微的抽搐,心里承认自己也被晋军的集结速度和军阵形成时间吓到了。
“一万荼(白)兵和一万赤兵乃是吴国最为精锐的部队,统兵的还是伍子胥和孙武。会盟之前就做好了一应的准备,晋国君臣也入局……,一定能赢的!”吴君夫差暗自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