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没有第一时间对吴国发作,采取了引而不发的姿态。
因为晋国的沉默,先期抵达并见证事情进展过程的诸侯,他们一时间不好做出判断,整日讨论晋国到底还行不行这个话题。
“伍员与孙武皆随行北上。”智宵等待第二天才证实这个消息。
以前智宵只是智氏的世孙,想拜访谁就拜访谁,受到拜访的人不会拒绝接见。
现在智宵成了晋国的下军将,身份的转变让他很难主动去拜访某人,应该是别人来拜访才对。
智宵明白身份转变之后该有的言行举止,说起来也是一种进阶的代价了。
“伍子胥到后来变成了谏臣的角色,一直劝阻夫差不要做这干那。这一次伍子胥有劝阻夫差吗?”智宵对于这点好奇又感到困惑。
吴国当然可以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只是明晃晃发起挑战属于相当的不理智了。
即便晋国因为内战耗掉了不少实力,但是晋国面对外部列国依旧强势,没有输掉哪怕一次交战,说明晋国实力仍旧强劲。
晋国的几个卿位家族是斗得很凶,近来却是有舒缓的趋势,外部威胁足够明确的前提下,不是逼他们暂时放下矛盾,采取一致对外吗?
有必要对比一下晋国和吴国的实力。
晋国的疆域面积约有二十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是五百万,以现有军队编制是四个军团。
吴国的疆域面积算上楚国沦陷被控制的那一部分约是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一百四十万,巅峰时期动员出十二万的兵力。
需要知道一点的是,并非疆域面积越大就越强,其实还要看开发程度以及所持有资源。
比较城池多寡方面,拥有大小城池将近两百座的晋国完胜只有七十余座大小城池的吴国,并且吴国的七十余座城池有大半是占领自楚国,说不定哪天楚国就光复失地了。
哪怕楚国暂时无力光复被吴军控制的城池,当地的楚人跟吴国也不是一条心,很难成为吴国的有效资源。
近数十年来晋国没有扩张,等于说疆域范围内没有新纳的人口,以归属感而言不存在问题,要说有什么问题也是几个卿位家族愿不愿意为晋国而战。
在没有分裂立国之前,智氏和魏氏肯定愿意为晋国而战。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
毕竟,智氏与魏氏是有心分裂晋国,没有真正分裂晋国之前,两个家族依旧与晋国荣辱一体。
吴国并不是只占领楚国的部分城池,他们吞并徐国、钟吾、淮夷也就二十一年的时间,钟离被吴国吞并的时间为二十二年,另一个夷虎被吴国吞并的时间为二十三年。
等于说,吴国二十三年前开始大举横扫东南,一举消灭和吞并诸方势力,才迅速地膨胀起来。
历经那些灭国战争的失败一方,他们那一代的人还没有死绝,肯定存在反抗吴国的群体。
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吴国一直保持强势自然没有问题,一旦遭遇到了挫折,蛰伏起来的失败者光是上蹿下跳就够吴国喝一壶的吧?
从疆域面积到人口数量,又在归属感方面,吴国当前真的不如晋国。
如果要问吴国为什么敢挑战晋国,大概就是吴国近年来取得的军事成就,给予吴国君臣的底气了。
晋国君臣重视吴国,同样是因为吴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取得的那些战绩带来的威慑力。
某个看上去不怎么样的小国,他们突然间打得某个强国极惨,乃至于强国的都城都被攻陷,不应该被高看一眼吗?
这么说吧,小日子击败了满清,有了被列强高看一眼的资格;随后小日子又一次击败沙俄,一下子跻身成为列强之一了。
当时的小日子从总体实力来看比较一般,可是小日子的军队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肯定是要让国家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地位。
同理,一次半岛之战,以一敌十六,逼得敌人在谈判书上面签字停战,一样获得了应有的重视,在某阵营的地位一下像是做了火箭那般提升,不然在此前被老大哥认为一点的利用价值都没有。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的首要前提就是掌握自保的能力。
科技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之前,国家与国家的武器代差可以用精神层次来进行弥补,比如比狠,比谁更敢死。
吴国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跟晋国的差距?料来是有最基本的判断。他们肯定认为可以在军队战斗力进行弥补,或是再用对付楚国那般以“不讲武德”的方式取胜,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发起挑战。
“我记得伍子胥奉劝夫差很多事情?包括先彻底解决掉越国,不要轻易跟齐国交恶,与楚国修好,等等事情做完,再正式对晋国发起挑战?”智宵不排除自己有没有遗漏什么。
显然,夫差没有听进伍子胥的劝告,无力北上之前就宣告要挑战晋国,等于是先吆喝一嗓子让晋国知道吴国想做什么,给予晋国进行反制的机会,再不济晋国也能提前做好备战。
外面有人通报,说是宋国和曹国队伍距离“任”不足十里。
宋国和曹国的队伍竟然走到了一起?
一直在关注国际局势的智宵知道那不是宋国与曹国关系多好,相反两个诸侯国的关系近来异常恶劣,乃至于曹国之君有亲征宋国战败被俘的经历。
智宵没有记错的话,曹君阳被释放归国也就四五年的时间?
知道宋国与曹国交恶并交战有什么离奇的地方吗?不是曹国敢跟区域强国的宋国交锋,在于曹君阳竟然听信公孙强的鬼话,认为小小曹国也有实力进行争霸,彼时恰好宋国一直入侵曹国,曹君阳理所当然想报复,结果霸业的起点也是终点,第一战就落得沉戟折沙的下场。
“家主可是前往迎接?”
“回宗子,正是宗主亲往。”
那没智宵什么事了。
晋国负责与宋国邦交的家族是智氏,不是智申去接待,便是智宵负责。
智宵讶异的是智申怎么突然间积极了起来,稍微想一想也明白怎么回事。
吴国前一天的表现太“猴急”了一些,导致晋国产生了紧迫感,认定晋国又要进入年年征战的环境,智申肯定是要跟宋君栾聊一聊关于拖欠上贡资源的事情。
至于宋国为什么会跟曹国一块抵达,纯粹就是宋国控制住了曹国,预示着曹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历史长不久了。
知道“答案”的智宵,之前心思不在宋国要灭掉曹国上面,乃至于根本没有去进行相关的思考。
今天宋国与曹国一块抵达,倒是对智宵起到了提醒的作用,认为可以借机来对宋国进行敲诈。
阻止宋国消灭并吞并曹国?智宵又不是生活在六十多年前,会因为曹武公为晋国与在秦军的交战而死,感念曹国的忠诚进行保护。
又是过了七天,答应前来参与会盟的诸侯国中,以秦储君盘抵达,可算是该来的国家都有代表到场了。
那么,来到“任”参与会盟的国家和势力达到了十八个,其中包括了楚国。
不属于国家的势力,他们是某些区域的部落,不属于某个国家,可是又仰仗某个诸侯国保护。
智宵比较在乎的是秦国怎么由储君盘当代表,不是秦君宁亲自过来。
“暂无秦国消息,只知秦国此次仅有两‘旅’之兵参与会盟。”叔仲武进行解答。
该来的代表已经全员抵达,没有吴国尥蹶子的话,晋国这一次牵头进行会盟可谓是倍有面子。
并不是所有代表抵达,等于应该马上举行会盟仪式。
天南地北的人很不容易才聚到一起,怎么能够少了社交呢?
这些天经常能够看到列国的人往来,来晋国营地的列国贵族最多,次之是前往齐国,再来才轮到吴国。
多少说明哪怕吴国强势崛起,威望方面仍旧比不上晋国或齐国。
前来拜访智宵的人也挺多,只不过没有智申多,智申又比不上赵鞅,赵鞅比不过晋君午。
这里跟谁的名望高低无关,只跟地位差距有关。
“我闻子贡频繁往来于鲁、宋、齐与我(晋国)之间?”智宵问道。
叔仲武如实答道:“听闻乃是与吴国有关。子贡欲周旋于中原列国,共抗吴国北上。”
智宵:“……”
这……,端木赐着实是显得志气高远了。
那么,端木赐经常来晋国的营地,找的是谁?
智宵一次也没有受到过拜访。
目前端木赐出仕卫国,官只是“博闻师”一职,说白了就是国君的学术顾问,没有具体的管辖范围或权柄。
卫国内乱不止,并且还面临齐国的威胁,说是小身板一点不为过。
只是呢,换个角度也能说端木赐懂得抓住机会,想用吴国给晋国带来的威胁,谋求晋国出更大的力气保护或扶持卫国;再利用齐国与吴国交恶,用卫国站在齐国这边,换取齐国不再针对卫国;至于宋国和鲁国?地缘政治那一套可算是让端木赐给玩明白了。
智宵意味难明地说道:“人才啊……”
叔仲武能说什么?沉默着微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