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162章 居心叵测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智宵寻找施夷光,怎么可能遗落郑旦?

这两位是春秋晚期最有名的美女,尤其是她们对历史进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于智宵来说,施夷光和郑旦到底漂不漂亮比较次要,最为重要的是收集了会很有成就感。

至于说将施夷光和郑旦带走会不会影响勾践对夫差使用美人计?没有施夷光也会有李夷光、王夷光,没有郑旦会有刘旦、杨旦。也就是美女不难找,想要找总是能够找到替代人选。

美人计最重要的是美人够美,再来就是掌握高超的诱惑手段,偏偏范蠡就懂得怎么去训练女人的诱惑技巧。

因此越国对吴国使用美人计的核心在于范蠡掌握训练手法,要不然人很美却像是木头,初始可能很惊艳,没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则会很快令男人心生厌倦。

阖闾的葬礼结束了。

一些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在隔天就离开,踏上了回国的路途,其中就包括了晋君午派来的使节董秦。

最应该马上离去的楚国使节沈梁诸却留了下来,尤其很心急地再次派人邀请智宵和魏驹、韩庚前往作客。

“庚以为不可应邀。”韩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楚国都那么惨了,晋国怎么还是没有放松警惕呢?其实就跟红色的庞然大物倒下,灯塔依旧对红色继承者大佬保有极高的警惕心,相关的道理是一样的。

正是因为他们曾经庞大,分崩离析或陷入衰弱后依旧保有雄心壮志,一定会让曾经的对手保持极大的警惕,深怕什么时候曾经的对手又东山再起,成为与自己能够匹敌或是难以战胜的敌人。

吴国特地邀请他们过来是为了站台,恰好晋国需要稳一稳吴国,能够让吴国认为无法战胜晋国最好。

在阖闾丧礼期间,晋国这边的人自然不好做一些什么举动,等待丧期过去一定会干一些震慑吴国的事情,例如邀请哪些吴国贵族单挑,或是过来的晋军进行演武。

仍旧将楚国视为最大对手的晋国,怎么可能让楚国有利用自己的机会呢?

所以,韩庚认为不理睬沈梁诸会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智宵倒是有心跟楚国接触一下,只是魏驹赞同了韩庚的意见,不好发表意见相左的话题。

没想到的是沈梁诸请不到人,亲自前来晋军的营地求见。

人都过来了,对吧?晋人不能表现得太无礼,只能请了进来。

“吴国势必北上争霸!”沈梁诸见到智宵等人时,来了个一句惊人。

智宵人还没有坐下,用诧异的表情说道:“吴国仍旧视我(晋国)为伯(霸主),怎会有此举动?”

这完全是在睁眼说瞎话了。

楚国看出吴国一定会争霸,好多国家也看到吴国争霸的趋势,没有道理晋国不知道。

因此,沈梁诸露出了嘲弄的表情,发出“啧啧”的声音。

“自‘弭兵之盟’过后,我(楚国)遵守盟约,不再与晋国争霸。历代先君或与晋国多有摩擦,然而仍旧信守盟约。此事不假吧?”沈梁诸问道。

所谓的“弭兵会盟”分为两次。

第一次“弭兵会盟”是在晋厉公在位期间,晋国“卿”之一的士燮抵达宋国与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会盟。

当时,两国签订的盟约是:“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上面那句话的意思是:凡是晋、楚两国,不要互相以兵戎相见,要好恶相同,一起救济灾难危亡,救援饥荒祸患。如果有危害楚国的,晋国就攻打它;对晋国,楚国也是这样做。两国使者往来,道路不要阻塞,协商不和,讨伐背叛。谁要违背盟约,神灵就要诛杀,使他军队颠覆,不能保佑国家。

晋国、楚国的第一次弭兵之盟很不稳定。晋楚两国长达五十多年所积的仇隙,完全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或者只靠这一纸合约化解。

晋国、楚国双方在形势不利于己时,都希望靠着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但是,当形势好转时,就会把盟约抛在脑后,发起新的攻击。签订合约后不久,就爆发了“鄢陵之战”,楚国被打败 。

在“鄢陵之战”结束之后的第十八年,晋国与楚国再次爆发“湛阪之战”,又是以晋军获胜而落下帷幕,迫使楚国不得不再次参加会盟。这也是晋国与楚国最后的一场大型会战。

跟上次一样,又是宋国跳出来当老好人,东奔西走进行积极的邦交活动,第二次“弭兵会盟”也就再一次在宋国都城“商丘”的西门之外举行了。

参加第二次“弭兵会盟”的诸侯很多,晋国和楚国作为当事者肯定需要在场,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和宋国参与了会盟。

赵武代表晋国提出的盟约签订内容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

意思是:晋国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

与会十四个国家之中,齐国作为晋的盟国,朝拜晋国而不朝拜楚国;邾国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为宋国的附庸,不参与盟会。秦国,作为独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国的盟国,不朝拜晋国。

弭兵之会上,和上次一样,杀气腾腾。

楚国的令尹子木当众说道:“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意思就是:晋国与楚国交锋了那么久,谁都不会信任谁,签订的盟约还会再一次被违背。

当时,在场的楚人衣内皆裹甲,准备动武,以求做盟主,坚持在盟会时,先进行“歃血”。楚国达到目的之后,在载书上写名时,先写上晋国,第二次弭兵之盟在很紧张气氛之中结束。

在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楚国却是陷入了无休止的内耗,没有余力再与晋国争霸,等于变相地履行了与晋国的盟约。

沈梁诸提到“弭兵会盟”就两个意思,首先表达楚国是一个有诚信的国家,再来就是隐晦表示楚国已经衰弱到无法威胁到晋国的霸权了。

当下,沈梁诸是作为楚国使节,讲的任何话都会被随行的史官记录到史册之中。而这就是沈梁诸代表楚国,对晋国表达修好的最大诚意。

一句话而已,含括的内容却是极多,不了解历史详情的话,无法理解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恰好,晋国卿位家族的小辈自小都又被教导历史,某些历史片段更是要背得滚瓜烂熟,充分理解了沈梁诸想表达的意思。

所以了,在春秋当贵族,尤其是顶尖的贵族,不知道熟读《诗》和《书》,更加要系统地阅读列国的史书,要不然在某些场合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一切只因为极短的几句话,提到的典故太多,更是涉及到历史事件,听不懂还怎么去搭话呢?

之前还建议不搭理沈梁诸的韩庚与魏驹,他们在沈梁诸展现出足够的诚意下,立场变成认为可以与沈梁诸好好聊一聊了。

反而智宵生出了极大的警惕心,转变立场认为不能让沈梁诸再“花言巧语”下去,否则就要让楚国的一些图谋有实现的可能。

“子高请回罢?”智宵直接表示要送客。

子高是沈梁诸的“号”。他能看出魏驹和韩庚态度上的转变,对于智宵的驱赶却是始料未及,一脸错愕地问道:“因此如此失礼?”

魏驹和韩庚也不解。

智宵摇着头说道:“子高能言善道,宵实有体会。”

这句话是在提醒魏驹与韩庚,他们愣了一下神立刻反应过来。

没错啊!

在沈梁诸没有说话之前,韩庚和魏驹都保持着极大的警惕,几句话过去而已,韩庚与魏驹却是立刻改变了态度,足以说明沈梁诸话术的成功。

面对这样的人,不想与之合作的话,最好就是一句话都别让说;哪怕是有合作的意图,每一句话都要一字又一字斟酌着去品味,要不然一不小心就要上当了。

反应过来的魏驹脸色无比差劲,直接扭头不再看沈梁诸,用这样的态度来表示厌恶。

韩庚也收起了脸上温和的笑容,甚至变得很是生气。

“这……”沈梁诸不断苦笑,站起来才说道:“未曾想晋国如此小觑吴国,实令寡君措手不及。”

智宵做了一个比较不礼貌的举动,也就是举起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有些人,他们讲的话不管多么有道理,其实吐出的每一个字都是穿肠毒药。

晋国本来就无比警惕吴国的崛起,由楚国的使节来说,无非就是更深程度的证明。

现实是什么?一旦吴国倒下的话,不是越国崛起,就是楚国重新强盛起来。

智宵坚定认为晋国可以警惕吴国,可是晋国没有必要去打击吴国,因为一旦晋国打击吴国的话,会让晋国徒耗很多的国力,成功之后最大的获利者也只会是楚国。

在三人明确表示送客的态度之后,沈梁诸走了。

然而,沈梁诸刚走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吴国来人了。

来的是伍子胥与孙武,两个人的一起出现,足够证明楚国使节来到晋国的营地对吴国起到了多么大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