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李二:我表弟过于给力 > 第350章 喜欢打盹的老虎还是老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0章 喜欢打盹的老虎还是老虎

第三百五十章

天元元年可以说是风平浪静的一年。

新皇帝登基,除了他经常会被朝臣的一些举动感到窒息和不满,大唐的其他人都活的相当轻松。

大朝会上,房玄龄、刘席和韦挺重新化身数据复读机,将这一年的一些重要数据公告天下。

李承乾是个锐意进取的年轻皇帝,他更加的自信,喜欢将很多东西放到阳光之下,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而且他的自信不仅表现在展示大唐的强大一面,也乐于向世人展示大唐的不足,对于大唐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也没有做任何遮掩。

房玄龄有些紧张的站到玉台之下设置的播报位置,对着那只联通了全国广播系统的麦克风,做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朝廷工作报告的广播直播。

房玄龄年纪不小了,为了能看清楚稿子上的字迹,他不仅带上了新款的老花镜,还提前让房遗爱在琼崖科研所给自己定制了一块巨大的放大镜。

接到导播的示意,他开口了:

“尊敬的皇帝陛下,各位同僚,各国使者,以及所有大唐的子民,你们好!本人,大唐中书令房乔,代表皇帝陛下及所有朝中部阁向所有人汇报大唐在天元元年的一些情况,其中不涉及军事、技术、人员隐私等敏感信息,所述之信息均得到皇帝陛下授权,数据真是可查。”

“本人代表三省六部九寺、二十二道府、大唐皇家领地、美洲海外领地及东海郡,做出以下报告内容。”

“首先,是关于我大唐领土及人口......”

房玄龄的报告时间不算长,只有不到半个小时,不过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次无穷无尽的煎熬。

当着上千万听众的耳朵,说错一句话都是天大的事故,会直接影响到百姓对朝廷的观感。

他和其他朝堂大佬很反对这种直播。

认为国家大事就应该交给朝堂上的官员来处理,完全没有必要向天下人公开。

百姓不会关注朝廷的事务,朝廷的工作情况要是被认可还好,如果百姓不理解朝廷的一些决定和办事方法,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做这种事情完全是出力不讨好。

不过李承乾给出的理由也很充足。

他说:“百姓能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本来就少,他们都不了解大唐的情况,朝廷怎么能让百姓知道大唐的强大?”

“百姓不知道大唐的强大,又如何树立起对大唐的自豪感?如何让百姓产生对于朝廷的信任感?如何让百姓对大唐产生认同感?”

“让百姓知道大唐的情况,既可以赢取百姓的认同,又可以让朝堂诸公听到百姓的声音,反过来指导朝廷的工作,还可以提前告诉百姓朝廷的一些举措,让很多政令执行时减少许多的阻力,如此好事我们为什么不做?我们又不是没有条件。”

“再有,琼崖侯府已经这样做了十年,诸公看琼崖乱了吗?没有!”

“琼崖非但没有乱,还发展的更好了,朕问你们,琼崖治下二百余万口,他们是更信任朝廷,还是更信任琼崖侯府与琼崖理事会?”

朝堂文武只觉得皇帝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如果吴正义没有站在前面眯眼打瞌睡,我们一定不会同意的!

吴正义每次出现在朝堂上,除了和几个熟人聊几句,大部分时间都不正眼看人,对朝廷的事务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

但只要他站在朝堂上,哪怕只是在那里打瞌睡,皇帝的腰板就出奇的硬,朝臣的头就抬不起来......

喜欢打盹的老虎,他还是老虎!

朝廷直播大朝会,对于百姓来说相当的稀奇。

太上皇就喜欢在广播里和他们讲一些掏心窝子的话,他们很喜欢。

皇帝似乎也没有他们认为的那样神秘。

用太上皇的话说:“朕也是人,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一日三餐虽然精细,但是朕吃的不爽利,朕更喜欢琼崖侯做得手擀面,加酸辣子和蒜就更美了。”

“朕也会种地,还会开拖拉机,大明宫的御花园有一半是菜地果园,还有两个小鱼塘,朕喜欢赏花泛舟,但是更喜欢新鲜的瓜果蔬菜。”

李世民喜欢和人唠家常,这也是他深受百姓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百姓认为皇帝与自己有距离感,但不多。

李承乾要更进一步。

因为他有一个比长孙皇太后更受人爱戴的名医皇后。

武训没有成婚前,便在大唐各处做医疗服务,后来更是得到孙思邈认可,成为了正式的医家传人,在长安和蓝田的医院长期行医,当上太子妃之后,依然坚持为患者诊病治疗,经过她诊治的病人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所以她在民间的威望非常高。

李承乾以此为契机,时常与百姓面对面,夫妻二人可是在民间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如今他要更进一步,让朝廷也展露出亲民的形象。

果然,直播一开始就引起了上千万人的关注。

他们是真的好奇堂堂朝廷是怎么工作的。

虽然房玄龄几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回顾过去一年的数据和重要事件,但是李承乾的目的也达到了。

百姓们第一次知道,原来一年中,大唐发生了那么多事情,很多事情都是报纸上和广播里没有报道的。

同时他们从三位朝堂大佬口中亲耳听到那些数据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往年报纸上说的什么国库收入、经济发展等数据真的是朝廷各部统计出来的,而不是某些人一拍脑袋编出来给朝廷和皇帝歌功颂德的。

大唐人第一次通过广播,对大唐的发展和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天元元年,国库收入再创新高,超过了六千万贯,结余虽然不多,但是都变成了各地的道路、水利、医院、学校、府库里的天量储备、军队的装备补给、港口。

朝廷是把钱都花到了刀刃上,百姓们交的那些税变成了可以触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都进了皇帝和官员的荷包。

这一刻,唐人才知道,大唐的国土有多大。

李承乾怕百姓没有具体的概念,特意让房玄龄等人做了类比。

百姓们却是对一千八百万平方公里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但是一想,从东海郡到达丝路道最西面的大宛榷场,要先乘快船三天,然后再转铁路走三天半,最后要转马车走两个月,就算是乘坐大唐最先进的飞艇,中途都要补给两次,耗费七天半的时间。而从大唐最北边的城池延津到达最南边的皮港,走陆地需要整整半年,走海路,即便是乘坐皇家海军最新锐的快船,都要二十五天,乘坐飞艇最快也要六天。

这还是在大唐周边本土和周边群岛的大小,美洲领地距离大唐太远,都没有算进去。

唐人此刻方知,大唐立国三十余年,究竟打下来一块多么大的领土!

大唐疆域之广袤,千古未有!

人口方面,自李承乾登基便开始了新一轮的人口统计。

大唐治下能统计到的人口从武德七年的不到一千五百万口,增加到了三千三百二十五万余口。

当然,短短三十多年,大唐的人口不可能增加一倍有余,其中有很多人口原本就存在,只是因为战乱、士族隐匿、逃亡、入奴籍等原因朝廷在武德年间没办法统计到而已,而且大唐先后吞并了突厥各部、吐蕃、安南各土邦、西域诸国、高句丽、新罗、百济、室韦、泥婆罗等地,这些地区为大唐贡献了四百五十万左右的户籍人口和六十万左右尚未获得正式户籍的人口,但是刨除这些,只统计武德六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大唐的新增人口也在千万以上。

三十多年让人口净增加千万级别,以大唐立国之初的人口基数算,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功绩了。

民部给出预测,大唐的人口正处在一个大的爆发期,可能用不了十年,大唐的人口就会超过五千万,超过前隋最鼎盛的时期。

百姓们得知大唐有如此多的人口,很是担忧大唐的土地能不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不过刘席的报告很快就告诉他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从耕地规模上看,大唐拥有已经开发出来的土地超过两万万一千万亩,其中可以稳定出产粮食的土地面积约有五千万亩,另外大唐朝廷还拥有超过五万万亩的未开发的适合耕种的土地,北方拥有数万万亩的草场,随着配套的农业设施建设铺开,大唐在未来百年内都不用担心耕地不够的问题。

从农业技术上看,大唐已经拥有了数十个适应不同地区和环境的优良作物品种,杂交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土豆、木薯,抗旱涝的高粱、菰米、黄米等品种的培育改良进展顺利,耕地的单产会有一个稳步的提高,加上肥料、农药、农用机械等方面的发展,大唐的粮食总产量完全可以满足所有百姓的消耗。

乐观估计,大唐就算是有五万万人口都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

即便以最坏的预估,就算是出现了大范围的粮食绝收,大唐的粮食储备也足够所有百姓支撑一年半的时间。

这些数据一出,百姓们笑了。

在这个时代,不让百姓饿肚子,就是朝廷对百姓最大的善意之一。

接下来是百姓更关心的税收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

税收上,未来五年,大唐基本维持现有的税收办法,只是确定下来,将大唐的商税提升到百分之十二,进出口税按照进出口货物的种类不同,课以不同的税率,总体上课税增幅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农税不变。

税收方面,只有那些大商人会骂街,因为他们受到的影响最大,不过整体的税率也还能接受,和前几年的战时税率差不多。

对普通百姓来说,除了农税,其他税收和他们的关系不大,没人会在意。

教育上,朝廷会在未来五年内新增各级学校八百二十所,所有学校的开支由地方和朝廷对半开,年满八岁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最少八年的教育。

科举考试全面改为官府人员招聘考试,朝廷组织统考,并择优录取,未被录取成绩又达到要求的考生信息和成绩会纳入大唐的人才资源库,供军方、民间商行、企业或是私人雇主招聘时参考。

最后是关于大唐下一阶段的基础建设规划。

五年内,大唐将启动长安至丝路道的铁路工程,山南道、江南道、剑南道等地的主干道修建工程也将要启动,陇右、河南道、东南道启动水网的连通整修工程。

三大建设集团计划招募三十万左右的人力投入这些工程修建中,待遇从优。

三大建设集团通过大唐皇家银行面相所有唐人发行总量在八百二十万贯的建设债券,分三批发行,分别为十年期、十二年期、以及二十年期。

大商人们先前的怨气立刻烟消云散,纷纷往各地的皇家银行分行跑。

债券收益不高,但是稳定,商人们需要在新税法颁布之前,将手里的现金换成债券,来规避掉一部分税款,里外里商人们都不愿意亏钱。

大朝会的直播还没有结束,大唐皇家银行手里的债券认购份额便被抢购一空。

这次的八百多万贯的债券认购速度刷新了人们对大唐富商们的认知。

朝廷要拿出这笔钱还得东挪西凑,就算是刚出道的吴正义,为了凑足七百万贯的钱粮都准备了好几个月!

而一群大商人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壮举。

可见这些年民间沉淀的财富有多少了!

对于皇帝和吴正义,钱已经没有了意义,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允许大商人们用这种方式来避税,更不允许资本的野蛮生长。

天元二年二月初,三大建设集团增发五百万贯的长期债券,丝路道、金汉道、高原道和岭南道同时发售长期定向债券,共计四百六十万贯。

刑部与民部宣布制定金融税改征求意见稿,提出征收债券交易印花税,并很快通过正式法条,于天元三年初实行。

新法条一发布,大唐民间再次掀起债券认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