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1601章 起义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吕瑶在开封城外,见到了起义军的队伍,她当然是在空中通过上帝视角观察,自己看到的情况可信度才最高。

不过几年的时间,情况竟然逆转过来,蒙古军队躲在城里不敢出击,步兵为主的起义军在城外耀武扬威。

营地中央四面黄底红字的大旗呼呼飘荡,上面正是他们宣传的四句口号,废除皇权,各族平等,选贤与能,天下大同!

当天晚上,吕瑶就见到了一次奇特的战斗,蒙古军队几千人出城偷袭,结果反而中了埋伏,在一通弩箭射击之下全军覆灭,随后内应打开城门,起义军杀入城内。

天亮的时候,城内的战斗停止了,四面大旗插上城头。

吕瑶不懂战争,但是她看明白了双方的差距,蒙古军的弓箭射程不及起义军的连发弩箭,射速同样无法相比,正面对战只有挨打的份,怪不得各地的消息都是全军覆灭。

一千人蒙古人一波射出一千支箭,对方一千人一波射出三五千支箭,这样的交锋不输才怪呢。

本来蒙古人都是骑兵,打不过可以跑,游击缠斗是他们的拿手战术,可是他们现在是官军,偏偏情报方面还不如对方,每次都是被起义军伏击,被置入进退不得的战场,只能被动挨打,这样的情况下,输的也就不冤枉了。

起义军背后显然有高人布局,光是这么多弩箭,这么多纪律严明的士兵,那都不是短时间能准备出来的。

哪怕在天上以上帝视角观看,吕瑶也没有发现起义军的核心首领,所有人的服装统一,没有阶层差异,有多个发号施令的指挥部,一般不会超过十个人,每个人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都有各自的下属,上级和下属之间似乎同样没有职位高低之分,没有跪拜、鞠躬之类的礼节。

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开会,也只是讨论如何作战,如何实施占领,分配各自任务,每一个讨论事项似乎都有模板,规范程度即便后世军队也不过如此,从哪里都看不出来这是刚刚组织起来的造反队伍。

功夫不负有心人,吕瑶最后找到了对方的情报联络部门,亲眼看到五个人互相监督,各自手写情报信息,就是这次战斗过程、战果统计、伤亡数字、后续计划等内容,将文字转换成一连串的阿拉伯数字,抄写成相同的五份,然后放飞了一群鸽子。

吕瑶通过监视飞虫看到了他们操作全过程,也不确定哪只鸽子携带了信息,想要同时拦截这么多鸽子,她也难以做到。

不过受到鸽子的启发,吕瑶随后观察鸽子的降落地点,发现了几个可疑地点,逐一排查之下,发现了他们的信鸽接收地点。

信鸽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最少一年之前对方就要在这里养鸽子才行,一只信鸽在天上飞了一圈落到几百米外的地方,那个收到信息的中年人,并没有解码信息,而是又加入一段数字密码后,重新放飞了鸽子。

原先她们三个只是推测,现在吕瑶百分之百后面的总策划即便不是曾凡,也必然和他有关联。

更出乎她意料的是,这个养鸽子的情报员,随后换衣服出门,没走多远后进入一家香料铺子,从香料铺的幌子吕瑶能分辨出来,这还是她们商团的加盟商。

既然情报员是这家铺子的老板,她们商团的存在对于这个起义组织的幕后人员来说,很可能已经不是秘密了。

她们的商团要做生意,肯定需要广泛结交人脉,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跟人家这种职业情报人员当然没法比。

可是曾凡既然过来了,为什么不和她们联系呢?

随后,吕瑶恍然大悟,她有点陷入思维盲区了,就像她不确定这个起义组织背后一定是曾凡一样,曾凡可能也无法确定她们是商团幕后主使。

后面一段时间,吕瑶就在开封上空,观察这支起义部队的作为。

占领开封之后,俘获了大量蒙古将领、官员以及士兵,这些俘虏被分别看押起来逐一审讯,同时在城内各处张贴安民告示:各店铺照常营业,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不得乘乱打劫盗抢,一经发现,严惩不怠!欢迎百姓士绅到衙门举报官绅恶行,一经核实,将为他们讨回公道!

原先的官府衙门外面竖起招兵大旗,招募青壮男子入伍,逐渐有人过来应征,接受考核,慢慢的前面排起长长的队伍。

除了城头旗帜的变化,这座城市的易主并没有引起城内百姓太多波动,蒙古人失败的太快,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城市就已经易主,没有发生打砸抢的常规恶行,让一些上年龄的老人感觉不太适应。

很快他们就适应了,熟悉的场景出现,三天后,府衙前面的广场上举行了一次公审大会,几十名罪行得到确认的官员和蒙古贵族,公审宣判之后,被当众砍头,悬首示众,这一波操作赢得现场百姓欢呼。

几天前还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身首异处,起义军用血淋淋的景象,真正宣布了蒙元统治的结束。

蒙古人总数不多,又要派兵到处驻守,一个省集结的军队超过两万就算多了,附庸的汉族军队并不被信任,蒙军主力被起义军一战消灭过后,整个行省基本上再无对手,其他城市通常都不需要攻城直接拿下,情报人员甚至比起义军更厉害。

起义军的队伍并没有无序扩张,各省人数并不比蒙古军队占明显优势,他们有情报网络的支持,总能获得蒙古人集结军队的消息,消灭他们的反抗,这样的反抗通常不会超过三次,力量一次比一次弱。

不知道敌人有多少,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出现,想反抗都无能为力。

一般的城市通常只有千把人驻守,普通的农民暴动,哪怕几万人都未必打得过一千的蒙古铁骑,可是对于人均一把弩弓,还能提前预设战场的起义军,这些蒙古铁骑往往出城就是有去无回,起义军的情报工作超越这个时代,或许比他们训练军队的花的心思更多。

七大行省同时发动,每个地方的蒙古人都只能独自应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驻守各行省的蒙古军队大半被歼灭,辛苦几十年打下来的地盘丧失殆尽。

忽必烈得到叛乱的消息后,还在大都集结兵马准备南下呢,河南行省这边的部队已经开始北上了。

别说平叛了,这座才完工不久的城市都未必守得住。

因为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忽必烈才刚收到河南、陕西两地发生叛乱的消息,更远的情报还没收到,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满脑子想的都是派谁去平叛,在他的意识里,汉人的叛乱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没什么大不了。

相比草原的辽阔面积,中原地面小得多,可能是为了方便管理,陕西和山西同为一个行省,河南和山东同为一个行省,这两个行省就囊扩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叛乱扩展开来,粮草征收显然会出麻烦,对于北面和海都,东面和高丽的战事都会有影响,这才是忽必烈最头疼的事情。

不过很快他就顾不上考虑那么远的问题了,叛军仿佛从天而降一样,占领了保定城,距离大都不到两天路程,快马加鞭不过一天时间。

这时候大都驻守一万最精锐的怯薛军,还有六万多人的侍卫亲军,理论上全天下都可以去得,军队数量过万,比的就不单纯是数量了,叛军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七万蒙古精锐的对手,忽必烈派出两万人进攻保定,打算给叛军一个教训,探探他们的底。

他的轻敌很快遭到现实打脸,三天后接到溃兵传回来的消息,两万人马全军覆没,叛军很快就会兵临大都城下。

打了一辈子仗的忽必烈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吃了败仗,对手的情况竟然还不清楚,只知道叛军以步兵为主,人手一把弩弓,射程和射速都超过他们的骑兵,根本不怕他们的骑兵冲击,正面对阵他们毫无胜算。

这还是叛军吗,当年最精锐的宋军也没有这么厉害,哪里突然冒出来的队伍?

忽必烈好久没有心慌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