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 第二百三十九章 要变天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8章 要变天啦

吴三桂不管是归降,还是被击毙,功绩也毫不例外地落在了黄立头上,为他威名的暴涨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吴三桂算个屁,见到殿下神威,还不是立马吓得投降。”

“殿下一个炸雷扔过去,没把吴三桂烧成灰就算宜他了。”

“殿下放出神光,吴三桂立刻魂飞魄散,尿都吓出来啦!”

很快,得到消息的军营内便议论纷纷,传言不用编造,便出现了各种版本开始流传。

一天后,重庆也是一片欢腾。无论军民,都为这惊天的消息而振奋激动。

殿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必能保民平安,不再受战乱之苦。

与普通百姓朴素的想法不同,留守大都督府的刘体纯、王光兴更是心绪难平,激动难抑,对饮到天明。

消息和令旨所到之处,将士欢腾,袁宗第、塔天宝、马腾云叩拜谢恩,然后回到僻静之处,便是喜极而泣。

压在心头的乌云散去,看到的便是一片光明。心情的轻松,比任何封赏都更令人愉悦。

………………

昆明。

一片愁云惨雾,或者说是笼罩着猜忌、怀疑的阴霾。

先是明军轻骑袭曲靖,有马宝和塔新策引导,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带走了全部俘虏和家眷的同时,也将吴三桂的反清檄文和命令四下散发,并把吴三桂、吴国贵、马宝等人的书信,派人送到了昆明。

此时,吴部官员才知道出了大事。王爷征剿水西不成,反倒是归降了明军。这事闹得,天上地下的剧变哪!

当然,怀疑者也甚多,包括吴三桂的至亲,以及他的谋士、亲信等等。

夏国相府上,又聚齐了吴三桂的至爱亲朋和心腹爱将。

吴三桂的从弟吴三枚,四个女婿:胡国柱、夏国相、郭壮图、卫朴,侄子吴应期,副都统王屏藩、何进忠、杨坤等,还有谋士方光琛。

“只有印信,不是亲笔,此一大疑点。尽管上面说王爷手部受伤,无法书写。”

一表人才的夏国相此时阴沉着脸,用手点着桌案上的书信,说道:“吴国贵等人的书信,倒象是其人的手笔。”

颇有谋略智计,又得到吴三桂信重,夏国相还有些威望,和胡国柱一起,这已是第二次召集众人商议对策。

吴应期屈张着手,注视着手上的青筋迸消,沉声道:“真假难辨,才令人难以抉择。风声已经传出去,想捂也不捂不住。”

原来倒想着暂时隐瞒,等到消息确实之后再说。

但檄文已经传播开来,特别是明军派出的谍报人员,已经进入云南,开始联络各家土司,散布檄文。

虽然有所怀疑,可没人敢说出吴三桂已死的话,尽管很多人都这么想。

“王爷落入敌人手中的可能性较大。”方光琛拿着折扇拍了拍手心,说道:“敌人劝降不成,才会只有印信,没有手书。当然,也不排除王爷真的手部受伤。”

众人沉默,若是这种可能,为了保全王爷的性命,也只能降附明军,听令而行。哪怕是王爷忠贞不屈,他们也不敢擅自行动,免得害了吴三桂。

怕只怕吴三桂已死,敌人在使诈计,那他们岂不都成了大傻子?不但不去报仇,还听命于仇人?

方光琛微皱着眉头,说道:“朝廷那边,若是听到风声,看到檄文,该是如何处置?”

“世子尚在京城,王爷绝不会陷世子于危险境地,这檄文和书信定然是假的。”吴三枚拍着椅子扶手,瞪着眼睛叫道:“我们应反其意而行,才是王爷希望的。”

众人眨巴着眼睛,甚是怪异地看着吴三枚,却没人出言赞同。

谁敢保证就一定是假的,反其意而行,就是说要出兵攻打明军喽,万一因此害了王爷怎么办?

何况,做大事者岂能有儿女情长、妇人之仁?在自己的生死关头,别说一个儿子,就是全部家眷,恐怕也能舍弃。

要说王爷为了儿子就能任由清廷拿捏,谁也不信。

方光琛摇了摇头,说道:“我以为暂时不可轻举妄动,只能暗中调动人马,等待消息的明朗。同时,上奏朝廷,请世子回滇坐镇,以稳定军心。”

“此议极好,某赞同。”胡国柱摸着微胖的脸庞,大眼珠子转动着,率先表态。

胡国柱长得姿貌丰腴,还曾考中过举人,行事作风更象秀才,而不象武将。最大的特点便是好为人师,就是不太谦虚,自以为是。

不管怎样,把吴应熊先弄回云南,众人也有了能继续拥戴的主子。同时,也是向朝廷表明,吴部官兵还是效忠大清,未有改变。

而且,就算是要与明军兵戎相见,也要有时间从云南各地调动人马,做好准备。

要知道,吴三桂几乎带走了云南全部的机动力量。剩下的人马多在全省各要地驻防,需要时间来抽调。

“某附议。”夏国相点头。

“某也同意。”吴应期犹豫了一下。

眼见众人纷纷表示意见,方光琛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调动各地人马,筹集粮草物资,集中于昆明,准备抵挡明军的进攻,或是消息确实后再主动出击。”

“以何名义,用何人印信调动驻防人马?”夏国相目光垂下,看着自己白皙的手,提出疑问,说道:“人心不古,恐怕会有人阴奉阳违,或是迟疑迁延。”

这是摆在吴部官将面前的难题,除了吴三桂,谁也没有那个威望。可在心里,谁不想成为发号施令的新统领?

本来吴国贵算是个不错的人选,暂时推举出来做领头人也无不可。但这家伙也失陷了,还写了书信回来劝降,可见是信不过。

除了吴国贵,象夏国相、胡国柱、胡应期三人,既是吴三桂的亲眷,也算得上是吴部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在威望上,显然还颇为不足。

而按照清廷在云南所封的官衔,吴三桂之下应该是云贵总督卞三元、云南巡抚袁懋功、云南提督张国柱。

象吴国贵、胡国柱、夏国相等人,都是都统、副都统,虽然手中掌握着军队,但在名义上,却无法发号施令。

当然,刀把子是最管用的。吴三桂在的时候,什么总督、巡抚,都要仰其鼻息,没多大的权力。张国柱更是吴三桂的亲信,没啥说的。

但现在却是不同,卞三元或袁懋功若是插手,还真是顺理成章,或者说是名正言顺。

所以,虽然可以暂时公推出一个首领,可对众官将能有多少的控制力,显然谁也不敢确定。

如果清廷放回吴应熊,倒是勉强能以吴三桂的继承人自居。但同样,也缺乏足够的威望。

“太子殿下谋虑之深,令人钦服备至啊!”方光琛心中叹息,终于明白为何没有对吴部官将进行任何的封赏,以收拢人心了。

观而后动,有吴三桂的印信在,且又不知吴三桂的具体情形,且没有能扛大梁的人物,这就是吴部的软肋。

如果公推出的首领对明军不善,黄立就会再借吴三桂的名义发令,指定他人。承认不承认,也在吴军当中制造了混乱,挑拔了关系。

方光琛垂下眼帘,尽管还在出谋画策,但他对形势已经不存乐观。

贵州估计是保不住了,朝廷向云南运粮输饷只能通过广西。不仅路途遥远,且清廷难道不会有疑虑,不担心拿着他们给的钱粮,反倒去打他们?

再说云南内部,经营时间尚短,粮饷难以自给。最主要的是人心未附,降兵降将不可靠,朝廷派的官将,还未清洗排挤完毕,也会加剧内部的混乱。

还有众土司,本就蠢蠢欲动,岂会不趁混乱之机举旗而起?

“我看,还是以王爷所留的官印发号施令,最为妥当。”胡应期沉声说道:“谁敢抗令不遵,便是反叛。”

吴部官将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是至亲派,一是功勋派。

至亲便是侄子、女婿这帮人,功勋派则是关宁军中随吴三桂打到云南的将领。

胡应期的建议,得到了胡国柱、夏国相等人的赞同,王屏藩、杨坤等将也无异议。

“同样是只用印信,与明军派人送来的何异?”方光琛暗自腹诽,但有自知之明,并不多言。

方光琛在顺治十八年被“奏销案”牵连,被罢黜廪生身份。对清廷深怀怨恨,遂跑到云南进入吴三桂幕府,参赞机务。

对于吴三桂,方光琛是忠诚的。他时常幻想自己是诸葛亮,有朝一日会辅佐名君一飞冲天,恢复宗国。

但在他看来,吴三桂不管是阵亡,还是降附了明军,已经不是他要辅佐的名君。在此出谋画策,也不过是尽最后的忠诚,聊尽人事罢了。

云南还剩多少人马,方光琛计算得很清楚,除援剿四镇、忠勇、义勇两大营、藩下兵马外,还有镇守各地的六位总兵官,总兵马约为七八万。

可征剿水西的十营人马尽丧,等于削弱了小一半的兵力。现在已经不是反攻贵州明军的问题,云南已经岌岌可危啦!

当然,还能够紧急征兵。比如藩下人马是五丁抽一兵,如果全丁皆兵,还能多出三四万。

很多降兵降将,也不是全部编入队伍,有就地遣散的,倒是也能拿粮饷召集不少。

可这只是理论和想象,并不现实,没有足够的粮饷,拿什么养兵?召来的新兵,不加训练,又如何能够作战?

“王爷不管是死是活,大乱已难避免,这天要变啦!”

眼看着这些官将还在讨论,方光琛已经是意兴阑珊,少再开口进言。

“且再等等,看看三太子殿下到底是不是天降圣人,以兴复大明。”方光琛垂下眼帘,思绪飘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