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就想不通吧,林进之也没有把刘晓玲放在眼里。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又能拿自己如何?
“小敏,在你们渝都分部我还是有些熟人的,你把你同学名字告诉我,我来安排。”林进之信心满满,一个小工人,要怎么磋磨还不是简单的事。
林进之没有想到自己的预料错了,而且错得有些离谱。
他请渝都分部的熟人帮忙,说是要为自己老上级的女儿出气,收拾一下广明厂的刘晓玲。
熟人听后都不带打听的,直接就对林进之摇头道:“老林,这件事恐怕不行。”
“一个小工人而已,您打招呼都不行?”林进之以为郝敏把刘晓玲的身份背景搞错了,应该是大有来头的。
然而对方并没有拿刘晓玲的背景说事,而是告诉他刘晓玲如今的炙手可热。
“发明碎石机?加快整个三线军工的基建速度。碎石机在秋交会上取得了数百万米元的贸易额,现在广明厂正在加班加点完成订单?”林进之懵了。
是说的同一个人吗?
“就是。”对方肯定道。
刘晓玲如今在整个系统内用声名鹊起来形容也不为过,在京城领导那里也是挂上号的。这时候谁要故意拿小鞋给她穿,等着自作自受吧。
回到家里,林进之躺在床上,思考着怎么对付刘晓玲。
既然是这样,官面上收拾她已是不可能,只能想点不是办法的办法。
只是为了郝敏,为了郝俊林,值得吗?
林进之在京城也有几个难兄难弟,他在郝敏培训回来前就得到消息,说有人要对付郝俊林。
大家都知道郝俊林与自己的关系,现在想法摆脱都不行,还上赶子帮这个忙?
只是,万一郝俊林没被弄下去,自己不帮忙岂不是得罪了郝俊林?
林进之决定缓缓,看看再说。
郝敏回到厂里,想起林叔的承诺,心里莫名就有些欢喜。当天晚上又给寝室的三人每人一块巧克力。
刘晓玲不知道一把剑悬在了头顶,暗搓搓的想着怎么动手报复郝敏。
既然撕破脸,自己还不动手,那不是等死吗?
“艳子。我有件事想拜托你。”刘晓玲把刚回寝室的梁艳拉着下楼,去了宿舍楼对面的小山坡。
女单工宿舍楼的对面小山坡有条小路绕着山腰。顺着这条小路,能走到生活区二食堂那里。这里规划得有家属楼,不过基建还没有轮到这里。
看刘晓玲如此郑重,梁艳也知道事情应该不小。
“我想你帮我注意一下郝敏的通话内容。”刘晓玲直接道。
梁艳是接线员,郝敏对外的电话有可能经过她转接,但电话班有好几个人,况且梁艳还要轮班休息,不一定就能正好监听得到郝敏的电话。
刘晓玲拜托她也是想撞个运气。
“为啥子?”梁艳也想知道原因。
刘晓玲便把郝敏整治康旷明未婚妻一家的事告诉了梁艳,希望她这里能够知道郝敏在渝都的背后靠山是谁。
郝敏从不跟他们这群人往来相互之间没有交情,梁艳又是嫉恶如仇的性子。
“晓玲,你放心。我晓得咋个办。”梁艳当即就答应了刘晓玲。
没有几天,梁艳就给刘晓玲带来了消息。
郝敏高高兴兴等了几天林进之的消息,但一直没有看到有啥动静。这天上班的时间看任科长出去了,就跑到任科长办公室给林进之打电话,询问整治刘晓玲的进展。
这个电话正好是梁艳上班的时间,但是转接的是另外一个接线员,听说到刘晓玲的名字,急忙示意梁艳来听。
原来梁艳跟自己电话班的姐妹都打过招呼,凡是涉及到刘晓玲的都请她们注意。
这下,刘晓玲终于知道了跟郝敏通话的人姓林以及工作单位。
至于郝敏是不是拜托的这个人整治媛媛一家,刘晓玲不能肯定,但这次通话的内容确实涉及到自己。
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谁敢打我的主意!
要说林进之遇到刘晓玲确实有些冤枉,他一直在等待京城的消息,暂时没有出手整治刘晓玲。但是,刘晓玲却先找上了他。
星期六下午,刘晓玲回了渝都。
星期一,刘晓玲没有去上班,而是提前请了半天的假。
乘车来到林进之上班的地方,在门卫那里知道了林进之的具体工作单位和职务。
在一旁观看了一下其他人是怎么通过门岗的,然后又在大楼周围逛了一圈,随后刘晓玲乘船回厂上班。
下午,任科长来找刘晓玲。
“小刘,现在已经生产了一段时间的碎石机,但从进度来看,到时间怕完不成。”任科长道。
毕竟只是临时性安排了一些人在生产碎石机,真正能独立上手的只是外厂调来的师傅,徒弟们暂时指望不上。
刘晓玲问任科长道:“郝敏在负责这件事,我来插手似乎不太好吧。”
“郝敏?”任科长反问道:“你觉得凭她能有啥办法?”
刘晓玲笑笑道:“任科长,名正则言顺。起码郝敏那里要她亲口说没有办法之后,科里才能讨论这件事,我才能说我的想法不是?现在嘛……我也没办法。”
任科长没想到一贯乐于助人的刘晓玲也能说出这样拿乔的话,看来郝敏跟刘晓玲的矛盾不是一般的大。
这下子也不能勉强刘晓玲出主意了。
“那好,我让生产科催进度,让郝敏拿出方案来。拿不出来就由科里面讨论。那个时候小刘你不能再藏藏掩掩。”
“嗯,只要我想得出办法一定会说出来。”刘晓玲肯定道。
产品的生产进度由厂生产科负责,他们估算了目前生产情况,认为到了合同约定的时间,肯定完不成任务,这才找技术科提出要求。
在这时候,要么增加人员要么延长工作时间,再没别的想法。当然,技术科能有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最好。
在最初设计生产工艺的时候,技术科对于整个生产流程都尽量考虑过流程最优和效率最高。在设备固定、人员固定的情况下,新工艺肯定是没有的。或许生产时间久了,能有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