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了这本书,朱允炆领略了刘伯温的可怕,也变得更加焦虑,难道真要如书中所言,重蹈历史上的削藩吗?

朱允炆不愿意削藩,但是不削的后果他也知道,刘伯温的书中并没有诓骗,朱家子孙们在明末还真是有饿死的。

想不出个所以然,干脆就不想了。恰在此时,他得到禀报,郑和回来了,而且言及带回了他念及已久的玉米。

这让他暂时抛却了这些烦恼,满怀欣喜的组织迎接这位航海功臣。

京师码头,朱允炆率领文武百官立于木桥上,地上铺上了红地毯。周伟原先拥堵的船只早已被清空,为这位大明的功臣腾出空间。

郑和站在船头,远远地就看见码头上的朱允炆,他同样激动万分。

皇太孙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支持下,一手推动了这次航海。如果说刚开始他还多少以为朱允炆要的是面子工程。

那么现在,他真正明白了这位皇太孙的雄心壮志,要让大明百姓人人皆有饭吃,要让大明恩威四海,这不是一句空话。

下帆,停船!郑和疾步从甲板上跃下,三步并两步来到朱允炆跟前,跪地而拜。

“回来了就好,这两年辛苦了,孤已经得到消息,你带回了玉米,你是我大明的功臣啊,哈哈。”朱允炆高兴的亲自扶起郑和道。

“托皇上与殿下的福,臣幸不辱命。只是遗憾的是臣并未找到土豆。”郑和起身,有些遗憾地说道。

“此事不怪你,再说以后还有机会,有玉米已经不错了。”朱允炆安慰道。

身旁的大臣们非常好奇,他们都以为这次航海是朱元璋为了宣扬大明组织的,听这话似乎是出去找东西,可是什么珍贵的东西能让皇上不惜下这么大本钱呢?

皇太孙没有明说,他们自然不好问。但是刚刚二人交谈中提及的玉米、土豆他们却记住了,虽不知是何物,想来应该是有关系。

随后,船上所有人员全部下船,在宽广的码头排列,齐身向朱允炆跪拜,场面甚是宏大。

那些随行前来天朝的外邦人员,看着这一场面,惊叹不断。尤其是听闻过爪哇岛战役的周边列国使者,他们可是见识过这支明朝军队的恐怖。

如今这些人都心悦诚服的面对一位年轻人跪拜,可想而知给人的视觉冲击。

朱允炆为郑和举行了盛大的接风宴,同时也为各国使者举行了欢迎仪式。

按礼说欢迎四方来使,大明皇帝定是要出席的,可是如今朱元璋年老体衰,早已不复当年雄姿英发。加之患了眼疾,成了瞎子,一个瞎子皇帝难免会让各国使者笑话。

因此,朱元璋指明不出,并且还传旨令朱允炆身着皇帝龙袍,代替自己迎接万国使者。

当然了,这一旨意在朝中引起了议论声,大臣们对这一决定看法不一。

以东宫詹士府为主的官员们当然拥护这一决定,要知道龙袍可不是随便穿的,这种旨意自然对自己的主子有益处。

还有一批朝臣,单纯的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对此事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皇太孙迎接可行,但龙袍就免了,毕竟这是帝王的象征。

另外有一些人,则是对此事极力反对,他们认为由朱允炆主持迎接于礼不合,传出去有损朝廷在万国心中的威严。朱元璋年老,并不影响他的皇威,况且如此盛大宴请都是在殿外举行,届时朱元璋高坐奉天殿前,外邦使者也看不清龙颜。

其中代表人物有户部给事中黄轩,御史刘勋,礼部官员唐冀余等人。

朱元璋怎能忍?他是瞎了,不是傻了。自己的儿孙他不忍心动手,虎毒不食子。可旁人要是插手就不行,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因此,朱元璋以一些平日里官员都多少会犯的瑕疵,如着装、文笔、话语等定了罪名,打入诏狱进行严查。

进去了就别想出来,这一次的亮剑也是对朱允炆的一种支持。朱元璋也看过刘伯温的那本书,因此他这头猛虎在彻底死亡之前,再一次咆哮山林,宣示了主权。

受牵连的官员轻则降职,重则流放杀头,朝中瞬间陷入短暂的宁静,不再有不和谐的声音。

最后,朱允炆身着龙袍,不过却不是为他订做的,而是朱元璋的那身,代表了朱元璋。如此一来既可扬我大明威严,又不至于于礼不合。

这个主意是咱们老李同志想出的,不得不佩服,老李除了打不了仗外着实适合混迹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