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宁心宫杨妃
东宫一个主薄见状小心翼翼的试探问道:“太子殿下,我们以什么名头儿收呢?”
“交税还有罚款都行,屯集居奇,扰乱市场,哄抬物价,关道占用,维护治安等等,随便什么名头,只要能收到钱就行。”
李言一幅厚颜无耻的嘴脸:“要是没钱,就将货物的七成做为罚款没收,让他们领着剩下的两成滚蛋。”
下面的人看得暗自乍舌,要是平时这么干,非把天捅出一个窟窿不可,现在大家也知道,情况刻不容缓,没直接全部没收,还能剩下三成就不错了。
又有人问:“太子殿下,那要是商户们不愿或者抗拒,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有什么难的,段将军的兵都在这里,要是有人闹事,直接连人带货一起扣了,关个几天,扣掉八成货物再放行。若是不愿交税滞留在潼关的商贾,每天收一成货物做为占地税,直到扣完为止。”
说到这里,大家都惊叹太子的疯狂,这不是巧取毫夺,这是赤果果抢劫啊!
说到这里,李言忽然想到一事:“要是有运送粮食的,不管官府的还是商贾的,所有粮食全部直接扣下,然后让段将军马不蹄的派兵护送,送到太仓里,交给胡成处理,不要嫌麻烦,扣一批就送一批,一定要第一时间送去。”
“啊!殿下,这样不太好吧”
段志玄惊愕于李言的胆大,要知道敢做粮食生意的,都不是什么小角色,不少都是长安豪族,有些家主更是在朝堂上站班的,这可是要得罪一大帮人的,段志玄提醒道。
李言会意的点了点头,以示明白段志玄的顾虑和担心:“现在太仓都快干了,边兵的粮食再运不过去,恐怕就要出乱子了,十万火急,顾不上那么多了。孤宁可让他们在朝中参上一本,然后和他们扯狗皮帐,也不愿因为军中缺粮而导致哗变。”
“事有轻重缓急,现在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段志玄一愣,顿时脸上浮现一股若有所思的神情,仔细看眼中还有抑制不住的激赏,仿佛看到了当年李二郎。
“不过,大家要记住,所有扣下来的粮食都要点清数量,开出单据,告诉他们,事涉以上几个罪名,要罚款补税,只要去东市的税署交完税,再到太仓交完罚款,就可以领回自己家的粮食,朝廷不会私吞他们一粒米粮的。”
李言完说,就拿出中书省开出的圣旨断然道:“圣旨在此,若有阳缝阴违者,一律严惩,决不姑息,马上开始行动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见到圣旨,顿时谯楼上呼啦啦跪下一片,就连段志玄也跪下领旨,之后一大帮人就按照李言的意思,开始忙碌起来。
李言将刘仁愿和孙仁师留了下来,悄悄吩咐道:“孤把事情都安排好了,现在把圣旨交给你们,下面的这些商队里,不少都是孤的亲戚和朝中重臣,真的见了面不好推辞。”
“所以,你们代表我在此监督,我的用意你们都知道了,要是遇到不听话的,就把圣旨拿出来镇摄他们,放心,他们不敢生事儿的。所有人一视同仁,若有什么意见,让他们去太极宫找皇上,就说这些事情都是皇上让干的。”
“呃”
两个人惊叹于李言的胆大包天,瑟缩的道:“太子殿下,这样不好吧,皇上的圣旨可没说要这样啊?”
“怕什么?”
李言腆着脸说道:“伱们替我做事,出了事自由有我顶着,我替父皇做事,出了事自然要由父皇顶着,难道你们觉得父皇一个万乘之君,连我一介少年都不如吗?”
“仁愿,仁师不敢。”
这话两人哪敢接,虽然两人都觉的李言说的有道理,可总觉得,太子的逻辑好像有些问题?
这样顶来顶去的,好像没你啥事儿了!
安排好一切,李言将东宫的护卫留下一半给刘仁愿和孙仁师指挥,保护他们的安全,然后自己带着剩下的一半人马,直接回京了。
宁心宫!
长孙皇后所在的绮云宫西北方向不远处,住着李世民的另一位妃子,杨妃。
杨妃是隋炀帝杨广之女,大业十四年,杨广在江都死于宇文化及之手,隋朝灭亡,李渊父子入主关中,建立大唐.为笼络前隋遗臣,李渊将其赐于李世民为妾,李世民登基后,封其为四妃之一的贤妃。朝中普遍称其为杨妃娘娘,杨妃为李世民育有两子,杨格和李谙。
杨妃娘娘聪明绝顶、秀外惠中,智慧不在长孙皇后之下,眼界格局甚至尤有过之。大隋灭亡,做为一个亡国公主,杨妃还要给灭其国的仇人一家做儿媳,生儿育女,可见杨妃处境之艰难。
但这位杨妃娘娘没有气馁,将对娘家的追思都寄托在长子李恪身上,指望着自己儿子能继承李世民的帝位,这样对杨广在天之灵也是一种慰籍,而朝中对前隋留恋的遗臣不少,是以在杨妃的拉拢下,李恪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不小的势力。
杨妃一面替自己儿子拉拢封德彝这样的前隋老臣,另一面又培养岑文本这样的新势力,等着自己儿子长大,又为李恪打造了一条低调发育之路。让李恪静心、不争、无为,进可觊觎帝业,退可安守王位,可以说是极为睿智的夺嫡策略,而后来李治走的就是这条弱者争储之路。
可惜李恪继承了李世民的坚韧不霸的性格,刚毅果决,武略超人,不谙人下,处处争强好胜出风头,欲压太子一头。
这天中午,杨妃娘娘午睡刚起,在丫鬟明月的服侍下,正在梳妆打扮。
明月一边替杨妃整理因午睡稍显凌乱的秀发,一边小意奉承的说道:“娘娘,您最近的气色好多了,皮肤白里透红,娇艳欲滴,看起来好像年轻好几岁啊.”
杨妃雍容华贵的面容微微一笑,露出一幅倾国倾城的娇颜,伸出素手轻轻抚了抚脸颊,声音柔和的说道:“就你嘴巴最甜了,本宫都三十多了,就像那入秋的莲,要不了多久,就要调谢了。”
说完杨妃微微一叹,从隋朝灭亡的那一刻起,她就不在乎自己的容貌了。
“哪有?”
明月当然知道自己家主子最在意什么,于是话锋一转,说道:“依奴婢看是因为小王爷最近这段时间顺风顺水,娘娘心情好,所以才会为容光焕发。”
“小王爷这次在满朝大臣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况下,勇挑重担,替朝庭立下了大功,救回了被胡人掳去的三万绥州军民,百姓们都夸王爷浑身是胆、勇斗胡酋、为我大唐争光添彩,实乃不世出的惊世之材。”
“哦,现在连百姓们都知道了,他们都是怎么说的?”杨妃听到别人夸自己的儿子,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好奇的问道。
“我听侍卫们说,最近长安城里的百姓们都在议论这件事呢?”
明月一听,兴致来了,涛涛不绝的将自己从侍卫们那里听来的赞誉一鼓脑儿倒了出来:“不论是国子监的那些学子们,还是街头巷尾做小买卖的,就连市井里的普通百姓,都知道小王爷为朝庭立了大功,那些说书的还将小王爷勇斗颉利的故事编成段子在茶楼里讲呢!”
“小王爷现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声望极高,甚至都超过”
“嗯,都超过什么了?”
杨妃虽然骄傲自己儿子的才能,但隐隐觉得这样似乎不太好,不知为什么,听到在深宫里的侍卫丫鬟们都在议论,心里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此时听到明月没有说明,但隐约暗示的含义,更是不安了。
明月嗫嚅的说道:“他们都说,和小王爷比起来,那位坐在东宫的太子,真是无能,无论是文彩还是武略,才能还是志向,都不及小王爷分毫。不敢替朝庭做事,只会在皇上皇后那里溜须邀宠,不像小王爷,耀大唐之威于国门之外。”
“放肆.”
杨妃顿时又惊又怒,愤然断喝道,她是真的被这种有违礼制的传言给吓到了。
明月被吓的一个哆嗦,连忙跪下认错:“娘娘恕罪,奴婢说错话了。”
杨妃见此心里一股无名火不知道往哪里发,看到瑟瑟发抖的丫鬟,慢慢的平息了心里的不安,但还是想将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于是强装平心静气的问道:“明月,你起来吧。”
“本宫不怪你,你给我说说,除了这些,你还听说了什么?”
明白见杨妃温言细语的,脸上也挤出了一丝笑容,这才慢慢起身,小心的说道:“奴婢天天在宫里陪着娘娘,也不知道外面是怎么说的,只是听那些侍卫们偶然说起来。”
“他们都在私下说,小王爷有异像,以后必然能撑起大唐的江山社稷;小王爷从小就与众不同,他出身的时候,娘娘梦见一条金色的神龙从天而降,一头扎入娘娘腹中,小王爷这才出生。”
说到这里,明月好奇的看了一眼杨妃,眼神中透出的好奇很明显也是很想知道传言是否属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