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原身的能力与野心是匹配的,初入军营便站稳了脚跟,识得几个好友,更得易蒙这个老大哥的多番照顾。
同批入营的人中,原身无论是实力还是人缘,都是数一数二的,人们以为他乃草根出生,却不知他是忠烈之后。
隐姓埋名的原身不想靠着父辈积攒下的人脉得以向上,只想靠自己的本事,待时机成熟,再骄傲的向世人宣告他的身份。
原身以为他的人生会是波澜壮阔,多姿绚烂的,站到帝王面前,站到百官面前时,将以一身功绩作为底气。
对此,易蒙等人皆是信服的态度,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而后,在一场军事演习中,原身带领的小队表现出众,令人惊叹不已,引起了关老将军的注意,试图将之收到名下。
不单关老将军,贺老将军等惜才的武将都被原身吸引,对他寄予厚望,晓得他便是李氏后人后,更为重视了几分。
易蒙等人并没有因原身的隐瞒便生气动怒,只因他们能理解原身的想法。
几人不曾嫉妒怨恨原身的出类拔萃,只单纯的为军中多出几个未来基石而感到开心。
演习结束,带领小队大获全胜,得一众老将认可的原身得偿所愿的站到了帝王面前。
便是眼前的帝王已有暴君之名,但对原身来说,敢以身试药的君主再如何都值得追随,故而激动万分,满是崇拜。
江辰智看着眉眼飞扬乃年青一代最具潜力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的原身的那一刻,瞬间安静下来。
不仅如此,私下里疯病发作的次数逐日减少,更得到了控制,服用的具有静心凝神功效的药物也终于发挥了作用。
这个变化令江辰智感到惊喜,以为上天终于眷顾他了,却不料原身回到军营,远离皇城后,他的疯病再次发作。
发作时,痛苦的江辰智只想杀人,却因记起原身的脸转而向一些死物发泄,不停地喊着原身的名字。
见陛下的情绪因原身得到控制,又因原身的离开发作,不管是出于哪方面的原理,几位辅政大臣都为此兴奋不已,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便不惜代价的使出非常手段逼迫原身入宫,作为一味“药”,长久的陪伴在帝王身边。
幼年丧父,少年丧母,满门忠烈尽数为国而死,备受打击却始终坚守信念的原身本该继承父志,上阵杀敌,重振家族荣光,使李氏之名再度扬名天下。
却因被帝王看中,而被迫入宫,不但前程尽毁,更被抹去存在过的痕迹,好像从未有过他这个人一般。
对外,李氏绝后,“昙花一现”的原身死在了战场上,对内,忠烈之子沦为佞幸,不甘心且不知真相的原身选择反抗。
初入宫内便刺伤了江辰智,若非侍卫到的及时,只怕原身都能当场弑君,改变大雁的历史了。
见他如此桀骜不驯,竟敢伤了江辰智,几位辅政大臣咬咬牙,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贬为奴隶,暗中命人折磨他,打断他的傲骨,摧毁他的精神。
其中,易蒙也卷了进来,原身以为老大哥的到来是要救他脱离苦海,却不料迎接他的只是一场骗局。
易蒙将他带到一处密林里,告诉他穿过去就能逃到别的国家重新开始,可等他穿过去的时候才发现折磨他的人就在前方候着。
获得希望却又再次被摧毁因此心怀恨意的原身最终妥协,如那些大臣所愿,入宫伴君。
但原身很快就发现入宫的情形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他不是宠儿,更不是玩物,只需要时刻陪在帝王身边即可。
这样的局面不免让原身心生疑惑,可不等疑惑加深,便亲眼看到了真相,明白自己入宫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原来陛下患了疯病,什么药都没用,唯独见了他,情绪才得到控制,可以恢复几分从前的样子,处理朝政,统领大局。
原身为此震惊不已,心中的恨意消减了许多,明白这事非同小可,决不能让他国知晓,更不能叫大雁的子民晓得。
一旦暴露大雁皇帝患了精神疾病的秘密,等待着大雁的将是国本不安,民心动摇,敌国趁势打击的下场。
见原身晓得内情,态度有所改变,几位辅政大臣借机恳求他为国隐忍。
或许,不能再上阵杀敌的他陪在帝王身边,也是尽忠的另一种方式,陛下是生病了,病了就得医,他这味“药”自得认清肩上的责任。
事实摆在眼前,又有老臣的苦苦请求,原身沉默的闭了眼。
接受命运的安排后,原身从一开始的抗拒愤怒变成了默默承受,明面上他是逢迎帝王的佞幸,私下里却过着与旁人设想的完全不同的日子。
但江辰智的疯病只是得到了控制,并未好转,隔一段时间便会发作一次,每每发作,便像是变了一个人一般。
他一变脸,原身就过上了比狗还不如的日子,总是被情绪失控的江辰智各种鞭打折磨。
每次折磨完原身,江辰智都能得到短暂的平静,可以很好地处理国事,又做回那个人人期待的明君。
对此,原身选择不发一言的忍受,药人存在的意义不就是这般么?尽管他也问过上天,为何偏偏是他,但心知得不到答案,也就不再纠缠。
一开始,几位辅政大臣对原身是有愧疚之心的,毕竟好好一个忠烈之后愣是被他们逼到这步田地,但凡他们是人,都无法做到心安理得。
但时间久了,人自私的一面作祟,那丝愧疚便变成了理所当然,毕竟原身也是大雁国的子民,合该为大雁国牺牲。
他不是想要报效国家,为国尽忠吗,那成为帝王的“药”,便是他展示忠心的一种形式。
与其江辰智发疯一般的拖着大雁国一起死,不如让所有的痛苦由原身一人承受,这么一来,大雁国本无恙,皇室的秘密亦得到隐瞒。
这般想着,几位辅政大臣得到了安慰,逐渐从自责愧疚中脱离出来,不再寝食难安,无法好好的生活。
察觉到几位辅政大臣态度的变化,原身半点都不意外,人嘛,不就那么一回事?再深的愧疚到了最后都会变成无事发生。
而他从怨恨到认命,再从认命到恨怒难平,也是人性在作怪,圣人尚且有三分怒气,何况凡人?
备受折磨,背负骂名,不得认祖归宗的原身若是恨天恨地,实在合理,但在和陛下长达十年的相处中,不可避免的对他生了一丝怜悯之心。
恨仍在,无法原谅,无法释怀被选中的人为什么是自己?可看着陛下被病痛折磨时的狼狈样,那份恨意不受控制的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