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渡江安排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崔澈,无需杨广刻意提醒,大家都知道,这次平叛,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军主帅。
崔澈没有急于为各部下达军令,他告诫道:
“这是一场恶战,你们都要做好心理准备。”
帐下诸将除了崔澈的亲信如张武、麦铁杖、李靖等人外,皆是不以为然的态度。
两年前的伐陈之役,江南军队的战斗力,众人也都领教过,不堪一击。
如今的叛军,别看他们人数众多,但其中夹杂了大量农夫,更是孱弱。
恶战?开什么玩笑!
但崔澈并不是在开玩笑,他神色凝重道:
“渡江之后,不纳俘虏,除非阵前投降,否则一律处死!”
众人无不变色,就连杨广也都诧异不已。
李靖急忙劝谏道:
“燕公,若是不纳俘虏,必然激起叛军拼死抵抗,我军纵使能胜,也必然伤亡惨重,况且杀俘不祥,还请燕公三思!”
诸将纷纷附和。
李靖作为军法官,也是有资格列席议事的。
崔澈知道李靖是为自己着想,他也清楚这样做的弊端,但却不能与众人道出原因。
那位爱民如子的圣人将他唤进宫城,私底下吩咐这件事,不就是想把自己撇干净么。
面对诸将劝阻,崔澈不为所动,他冷着脸道:
“我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
李靖瞧崔澈刚愎自用的模样,与平素判若两人,突然想起出发之日,他曾被杨坚召见,只怕问题就出在了那里。
想到这一点的不只是李靖一人,事出反常必有妖,杨广也在同一时间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世上除了杨坚,就没有人能够迫使崔澈不惜自己背上罪孽,也要代为遮掩。
崔弘度、史万岁等人见杨广默不作声,也只得拱手应命。
只是不曾料想,崔澈又道:
“敌有必死之心,我军也当严明纪律,渡江之后,有进无退,两阵之间,不尊号令,冒然后退者,自主将以下,皆死!”
此话一出,帐内议论声嗡嗡大作,崔澈站起身,厉声道:
“若要以身犯法,尽管一试,看看我崔澈能否杀人!”
说罢,崔澈拔出腰间佩剑,将长案斩去一角。
极具侵略性的目光扫过帐下诸将,众人无不畏服,就连崔弘度、史万岁这样的刺头也都闭上了嘴巴。
崔澈这才收回了佩剑,给了巴掌,也得送上甜枣,崔澈平复了气息,平静道:
“诸位可告知部众,进有厚赏,退则身死,叛军妻女在内,一应缴获皆在战后,为三军赏赐!”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是蠢笨,也清楚了崔澈只是奉命行事。
崔澈过往劫掠塞外的时候,也经常自行分配妇孺,但那都是突厥人。
而这一次平叛,叛军妻女却都是隋人,没有杨坚的授意,崔澈哪敢自作主张,将她们分赐三军将士。
让众将提前做好了恶战的心理准备,明确了不留战俘的政策,崔澈这才唤道:
“来护儿!”
“末将在!”
明面上是贺若弼的爱将,实际早已在暗中投奔了杨广的来护儿应声道。
崔澈吩咐道:
“明日寅时(凌晨三点),我交给你七艘五牙战船,你领五千人于杨子津(今江苏扬州南)夜渡,过江之后不得冒然行事,需原地列阵,接应后续大军渡江。”
来护儿闻言一怔,他记得扬州没有能够容纳八百将士的五牙战船,但崔澈这样吩咐,他要做的就只是等到了寅时在扬子津搭乘战船,至于战船从哪里来,应该是崔澈操心的事情。
盛名之下无虚士,想来崔澈能位列五大名将之一,必然是有真才实学的。
“末将遵令!”
来护儿领命道。
崔澈又唤道:
“史万岁!”
史万岁时年四十三岁,与崔澈并为当世名将。
虽说不情愿听命于这个晚辈后生,但也不敢真的让崔澈拿自己试剑,只得应声道:
“末将在!”
“着伱领一万将士,分两批搭乘五牙战船,在来护儿渡江之后,南下支援,你二人务必通力合作,在南岸站稳脚跟!”
“末将领命!”
崔澈并不在意史万岁是否对自己服气,也没想过与他密切关系,只要他如实执行自己的军令,二人便能和睦相处,但他若是敢阳奉阴违,自己也不介意下狠手。
所谓五大名将,人数着实太多了点,搞得这个头衔不是很有含金量。
见史万岁没有反驳自己的将令,崔澈微微颔首,又喊道:
“崔弘度!”
崔弘度听到崔澈呼唤自己,心中一喜:我们之间虽然发生了冲突,但崔澈还是向着我的,也不知道他会给我委派什么样的重要任务。
这般想着,崔弘度出列应声道:
“末将在!”
可崔澈却吩咐道:
“着你领江陵府兵两万,沿长江而下三十里,架构浮桥,鼓噪声势,务必吸引叛军注意!”
崔弘度大感失望,原来是让自己充当诱敌的任务。
崔澈见他许久没有反应,脸色一沉,手甚至搭上了剑柄。
崔弘度再也没有了失望的情绪,赶忙应道:
“末将领命。”
崔澈这才颔首,从剑柄上将手挪开。
崔弘度见状也长松了口气,若是方才自己答应得再慢一点,只怕崔澈真的是要当场拔剑了。
崔澈又安排了其余各部渡江的顺序,这才解散了众人。
杨广并未急着离开,他问出了来护儿此前的疑惑:扬州并没有五牙战船。
崔澈也没有瞒他,早在各军陆续集结之前,他就已经征调了七艘五牙战船,以作渡江之用,确保位于上游的七艘五牙战船,明日寅时的时候,能够顺流直下,抵达扬子津。
来了扬州近半个月,崔澈也并非无所事事。
当然,他也想要多调集几艘,最好能够十万大军齐渡,但也真就只能挤出这么七艘,毕竟上游也得防备叛军渡江北上。
与此同时,崔弘度离开帅帐后,当即领了麾下江陵府兵沿江直下,三十里外果真有一处适宜架设浮桥的地点,自然是崔澈在扬州期间,出城考察过江北水文。
明天四章加老书一章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