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性本不善,性本不恶》一文中说:人之初,性本私。
有位外国作家在《自私的本质》一文应该有说过这种观点,因为没拜读过,所以我不赘述。
如果“性本私”就是最后的结论,你却发现,有人真的能做到生来就善良,那性本“私”好像就不那么站不住脚了,是不是?
那是因为你把自私当成了一个贬义的结论,而事实上呢,“自私”是一个“总称”,并不是单一的一个“名称”。
我们把“自私”看成一个太极图。
白色是“无知”。
黑色是“好色”。
所以你会发现,人的“无知”是伴随着人一生的,而人的“好色”既关乎了一生成败,也决定人类的繁衍。所以女人就不要问你们男人是不是都好色的问题了,只要是人,就好色。这是基因决定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要忘了,太极里面还有一个黑球和一个白球呢。
而白球就是“懒惰”。
黑球就是“占有欲”。
于是你就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知、好色、懒惰、占有欲”组成一个自私,它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运转更替,根据“我们的经历、我们接受过的思想、我们遇到过的人”不停的增减、转化、质变。
所以……
有人生来就比较善良,解释的通。
有人生来就坏,解释的通。
有人时而善时而恶,解释的通。
有人明明坏却装好,解释的通。
有人明明很好却被逼成坏人,解释的通。
有人坏着坏着最后变善良了,也解释的通。
……
基因善恶有侧重,成长环境来引诱;若问天使咋成魔,都是经历太过火。
有了这个结论,爱情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地基才能牢靠。
不然你失恋几次,经历过别人的几次自私,上过别人的几次当,你就会开始质疑人性,慢慢黑化自己。
不然你见识过亲戚的势力眼,体会过同学和朋友的现实,你就会认为这世上全是坏人,渐渐的,你肯定也会变成一个不那么善良的人。
善恶是矛盾且统一的概念。
如果你把世界看的太美好,那世界肯定会好好教你做人。
如果你对世界太不美好,那世界肯定不会让你做人。
有了这种深层次的认知。
所以,你既不能因为她现在的美好,而过于美化她;你也不能因为她曾经的不堪,而觉得她一无是处。
你理解了感情的多变性和自私性,就明白了人品的可贵姓和安全性。
你看到人性本质的私己性和贪婪性,就明白了爱情里最重要的不是条件和外貌,而是感恩心和信任感。
你就理解了为何你的爱不能感化她,而别人的伤害却能改变她。
我们有过什么的私心,别人就有过什么样的私心;我们有过怎样的恐惧,别人就怎样的害怕;我们渴望过什么,别人就需要什么……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只有相对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