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对闵氏家族源于鲁国公室予以了怀疑,那鲁国的闵氏家族又是哪里来的呢?会不会源于某个已经被灭的古老诸侯呢?
春秋时,宋国有一城邑,叫闵邑。闵邑源于夏王朝的一个古老诸侯国缗国,当时为有缗氏部落之国,姚姓,虞舜后裔。
缗国,大约在夏王朝的夏桀时,就因反叛而被灭国,从此沦为缗邑。“闵”通“缗”,故缗邑也称闵邑。
闵邑,大约在今今山东金乡县,春秋时虽为宋国城邑,但地处重要战略位置,是当时齐国、楚国中原争霸的要地。史料出现过多次大国攻打缗邑的记录,如齐桓公吞并过缗邑,楚军包围过缗邑等等。
受缗国被灭,或者缗邑经常遭遇战火,缗邑人民离开故土四散而居就不足为奇了。相信有一部分缗国后裔就来到了鲁国定居下来,形成一个缗氏家族。这个缗与闵相通,这极有可能是鲁国的闵氏家族的渊源。
这些都需要出土更多的文物予以考证。但闵氏家族现在出了一个闵子马的牛人,给我们留下了“福祸无门,惟人所召”的名句。不过,春秋鲁国的闵氏家族,最牛气冲天的,还是数闵子马的长子闵损,闵子骞。
当然,此时的闵损尚未出生,敢情这位闵子马先生也是晚婚晚育的,至少不大象是男子二十岁行了冠礼后马上取妻生子的那类。
闵子马劝说季弥,应该是在公元前550年之前,因为那时的臧孙纥还在鲁国国内,帮着季孙宿为解决继承人问题而出谋划策。而公元前550年之后,臧孙纥就流亡去了齐国。
闵子马的长子闵子骞,据史料记载,是公元前536年出生的,这距闵子马劝说季弥至少过了十四五年!
如果那时闵子马刚出道,二十岁,那闵子马生闵损时,至少三十四五了吧。
古代的男子,晚婚到这个三十四五岁年龄,真的令人不可思议,甚至难以令人相信。要知道,那时,人活五十,已经算是长寿了。活到七十,自古以来都很希罕,是要被当成国宝的,国家得定期送肉送酒供养起来的。
在春秋,为了繁殖人口,许多诸侯国甚至规定,男子三十而未婚,那政府就强制婚配!
所以,史料记载的大周王朝开国之君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姜子牙等人,都活得超过了一百岁,那实在是极其稀罕之物了。
至于说彭祖活了八百岁,那可能是彭国享国八百年之误。
一扯,又扯远了。我们继续说鲁国的闵氏牛人,闵子骞。
闵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公元前487年去世,闵氏,名损,字子骞,故又称“闵子骞”。闵子骞是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着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为闵子。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具体讲就是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等二十四则讲述古人恪守孝道的故事,其中闵子骞先生为我们谱写的这个故事,是二十四孝中排在第五的“芦衣顺母”。
芦衣,即以芦花为里的棉衣,相对于以棉花为里的棉衣。顺母,指不违背母亲的意愿,甚至不顾一切维护母亲。
这里,我们将芦衣顺母这则故事搬来一用:
据说,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闵子马再续一妻,继母自从生了两个儿子后,因闵子骞非亲生,故对三个孩子厚此薄比,常常虐待闵子骞,而对闵子骞的两个弟弟却宠爱得很。
但闵子骞却从无怨言,所以父亲闵子牙对此一无所知。
有一个冬天,闵子马有事出门,他想了想,有意带着三个儿子外出历练。他让长子闵子骞驾牛车,自己与次子、幼子坐在车上。
但出门不久,牛车却总是出现小问题,具体讲常常走偏。闵子马一看,原来闵子骞穿着厚厚的棉衣,却冻得瑟瑟发抖,连缰绳都抓不住,哪里还能驾车?
闵子马大怒,他抡起鞭子就抽了闵子骞一下,喝斥道:“平时不锻炼,这一点点冷就吃不消了?好好驾车,再出现问题,看你老子不狠狠教训你。”
闵子骞没有说话,振作精神专心驾车。但由于实在太冷了,闵子骞手中的缰绳再一次滑落。闵子马看着火起,他指着闵子骞的两个弟弟怒斥闵子骞道:“你看看你看看,弟弟们比你小,但他们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你这个做哥哥的,却冷的缩成一团,平时干什么去了?啊?”
一边说着,一边朝闵子骞夹头夹脑鞭打。闵子骞一言不发,抱着头任由父亲打骂。见闵子骞这个鸟样,闵子马更加火大,下手更重。
随着几下重鞭打在闵子骞背上,闵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露出白色的絮来。一开始,闵子马还不在意,还继续鞭打。但猛然,他发现穿在闵子骞身上的棉衣里掉露出来的白色棉絮,根本不是什么棉絮,而是芦花絮!
闵子马顿时明白了,原来闵子骞怕冷,是因为身上所穿的并非真正的棉衣,而是芦花絮塞里的假棉衣!
闵子马再撕开坐在身边的另两个儿子的棉衣,发现他们穿的,是货真价实的真棉衣。啊?难怪一向知书达礼的长子今番会如此怕冷,芦花制成的棉衣怎么能抵挡风雪交加的寒冬之冷?
原来,是那女人在虐待闵子骞!闵子牙一切都明白了,他怒不可遏,立即将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闵子骞换上,亲自驾车赶回家里。
一回到家,闵子马冲着女人就开骂了,由于骂得很难听,我们也不细述了,反正闵子骞继母被骂得北斗转南狗血喷头,跪在地上吓得差点魂飞魄散。这还没完,闵子马一把将女人推出房门,指着冰天雪地的外头吼道:“你,现在,立刻,马上,滚!”
原来,闵子马已决定休了这个恶毒的女人。闵子骞继母苦苦哀求,两个亲生儿子手足无措,抱着母亲放声痛哭。
闵子骞也哭了,他扑通跪在父亲面前,叩首触地道:“父亲息怒,父亲请三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然后,闵子骞膝行至父亲脚边,抱着父亲的脚,不断为继母求情。
闵子骞非但不念继母平时对他的恶,反而在她遭到被赶出家门被休之时,苦苦为继母求情。是啊,母亲固然有过,但谁不曾犯过错?母亲的错,只是令一个儿子挨了冻而已。但如果父亲赶走了母亲,那今后就是三个儿子都要挨冻了。不但挨冻,而且还要挨饿。不管如何,毕竟是母亲在操持着家里,为三个孩子做衣做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亲,您就原谅了母亲吧。
闵子马感动了,他被儿子闵子骞真心感动了,他小小年纪那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至孝之言。
族人、邻里也纷纷来劝,此时的继母看着闵子骞替自己苦苦求情的举动,从地上起身,跑过去紧紧抓着闵子骞的手,声泪俱下:“儿子呐,是娘对不起你,是娘错了啊。”
据说,孔子听说此事后,不禁感慨道:孝哉,闵子骞!
闵子马也不禁老泪纵横,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因为生气、伤心而流泪,而是感动泣泪。他相信,自己的这个儿子,一定会名垂千古!不但是因为今天不念旧恶替母求情的举动,更是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淳厚善良、至孝至义的人。
是的,如果闵子骞仅仅是因为这一次为母求情,那相信他是不可能被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据说,闵子骞不但孝贤天下,远近闻名,而且性子稳重,不随便发表意见,但一旦发表意见就能一语中的,才华隐于胸。用他的老师孔子的话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据说,闵子骞不仅勤奋刻苦,对老师十分恭谨,只要有机会,他就来陪伴孔子,虽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但在孔子面前始终保持恭敬谦恭的态度,是德行高尚的人,堪称孔子门生表率,深得孔子称誉和信赖。
孔子认为,他的得意门生中,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和冉雍这四人,德行闻名于世,堪称楷模。但闵子骞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历史文化,还是他的孝贤,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一。
人之孝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坚持。如今各地都在推崇孝文化,但这个孝文化,有的地方将闵子骞在哪里出生,又安葬在哪里,曾经在哪里生活过等等当成重点,甚至地方政府还互相争论,还弄出一些所谓的风景名胜古迹出来。也许,这并不能看成是孝文化建设的重点。
孝贤之举,关键在举,如果各地每年都能宣传评选、鼓励甚至奖励那些实打实的孝贤之人及事迹,推广孝贤,让孝贤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这应该会比那些争论古人出生地、安葬地、生活地之类的更有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