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七十九章 不学也会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六百七十九章 不学也会了

长孙无忌没有伸手拿茶碗,对眼前这年轻人不信任,也不愿只听这一番场面话。

张阳说完一脸的淡然,也带着几分释然。

“赵国公难道觉得这么大的事情,都是我们谋划的吗?”

太上皇睡着,一旁的内侍太监也是睡眼惺忪,困得眼皮子直打架,看赵国公与县侯碗中的茶水不多了,便连忙又给添上,之后便站在一旁继续发困。

喝了茶水就不怎么困了,长孙无忌的额头流下一些汗水,汗水就快到了眉头才被他擦去,再喝下一口茶又道:“这件事若是从三年前开始谋划,老夫以为不是太难。”

张阳放下茶碗,“赵国公说的是,本来就不是太难,别人也能办到,高句丽甚至还没中原一个州府大。”

“温挺手中的人何来的兵械?”

说起温挺这人,张阳再是一脸轻松的言道:“其实温挺这人在下也不认识,只是听说他是温彦博老先生的次子,其人一腔热血,得知老先生的临终遗愿,便毅然决然投身辽东。”

“也都是因为他老人家的遗愿奔赴辽东,温挺或许已经收到了家书,老先生过世了。”话语说到这里,张阳低下眉眼一叹,“老先生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无奈,但凡他能多活两月,也能见到如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说起老先生,长孙无忌的神情也落寞了几分,“老夫再问你,温挺的兵械从何而来。”

张阳喝着茶水,抿嘴将茶水咽下,“在下也不清楚,要是等人回来了赵国公自己去问问,礼部的事情在下早就不过问了。”

“你现在依旧是礼部尚书。”

“赵国公又说笑了,这众所周知的事名义上下官早已不是礼部尚书,而现在礼部事宜都是许敬宗在安排。”

“就算你这么说三年前的事也是你安排的。”

“看来赵国公还是不明白呀。”张阳咋舌道:“大安去辽东是自己的意愿也是朝中安排的,这与礼部无关,而且大安之所以带人前往高句丽是为了救出李义府,在救出李义府的途中迫不得已要攻打高句丽的王城,不得不出此下策。”

长孙无忌的脸色越发黑了。

张阳接着道:“这一切都是巧合而已,我们礼部其实在去年探得高句丽内部出了问题,几次送消息让李义府回来,只是他这人太过固执,不将中原将士的尸骨带回,誓不罢休,才有了现在这番局面。”

话语顿了顿,擦去额前的汗水又道:“赵国公,现在可明白了?”

沉默良久,张大安攻打高句丽这件事,不论是意外还是凑巧,更没有动用辽东的兵马。

要说这件事是张阳安排的,那这个安排也让人无从指责。

找不到漏洞,更找不到由头,一切都是巧合,一切都不是刻意安排的,一切都是意外。

或许大唐真要以这种荒唐到令人不敢相信的方式收复高句丽,难不成让高句丽王重新复位拉起兵马,双方摆开阵仗再打一架,让大唐名正言顺地征服一次?

这显然不太现实,现实就是皇帝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他既然要收复高句丽,肯定就此拿下修建安东都护府。

张阳感慨道:“赵国公还有什么疑惑吗?”

长孙无忌眼神阴翳,“太过完美了,张阳老夫当初小看你了,你是个谋定而后动的人,你确实变了。”

“在下如何变了?”

“当初的你狂妄自负,陛下让你跟随太子读书,在崇德殿,在藏库书房,你看了这么多的书卷,那三年时间你没有荒废,你确实成长了,也确实有了长进,从现在开始,老夫不会再轻看你了。”

长孙无忌一口将碗中的茶水饮下,他想起了当初高士廉的警告,也明白了用心良苦。

缓缓站起身,他整了整自己的衣襟,低声道:“张阳,你从礼部侍郎的位置离开后,陛下敲打了你三年,那时候很多人期望你可以在敲打中磨去棱角,成为一个更稳重的臣子。”

“后来三年过去了,你因献上高昌成为了礼部尚书,那时候你的作风依旧,有人说陛下敲打你三年,让你苦读三年,你没有任何的变化,你是一个不可教化之人。”

长孙无忌皱眉道:“一个人能够随着事事经历成长是好的,也是值得令人欣赏的,但一个人因为世事和经历将所悟所学都藏起来,并且外表依旧玩世不恭,心中却有深远的谋算,这种人是能成大事的。”

“所以赵国公是要引经据典了吗?”张阳揣着手一脸无辜道,甚至还很天真地眨了眨眼。

“越王勾践值得令人佩服,你不一样,你一直将真正的意图藏着,图穷匕见不到最后一刻不显露,你也很年轻。”

张阳满脸的笑容,“赵国公要捏死在下就如……对!就如捏死一只蚂蚁一般,我哪有这么多的城府与算计,真是误会了。”

“前些天,老夫看了各地州县的奏报,有个叫裴宣机的人借着你们太府寺的名头在外面查看作物耕种情况。”

张阳重重点头,解释道:“还请赵国公不要多疑,他就是我们派出去了解作物耕种状况的,因为太府寺的卷宗从武德三年就断档了,而且还有很多残余不全,需要重新统计与记录需要派人去各地查看情况。”

“这种事你告知中书省,各地自然会将奏报送来,何必如此费周折。”

“赵国公有所不知,各地州府若为了让自己的治理成效好看,难免夸大,只有自己派人去看了,才算是自己心里有数。”

这一趟来骊山,除了看看太上皇,自然要问张阳话语。

长孙无忌迈步正要离开,又道:“昨日陛下就吩咐了旨意要来骊山避暑,你早做准备,老夫去看看张公瑾。”

“赵国公慢走。”

直到长孙无忌离开了这处宅院,李渊闭着眼低语道:“辅机这人就是多疑,你不要见怪。”

张阳笑道:“在下怎会见怪。”

李泰还在看着图纸发呆……

摇头一叹,张阳走上前,“魏王殿下进度如何了?”

李泰一手撑着自己的胖脸,盘腿坐着,另一只手拿着图纸,双眼中还带着一些血丝,“蒸汽机的气压在上端很大,到了下端却减弱了。”

蒸汽是上升的,气压到了下端便会下降,这倒是很简单的逻辑,毕竟蒸汽是上升力。

张阳瞧了眼他的图纸,大体上没有问题,又道:“魏王殿下为何不在底部加个装置。”

“什么装置?”李泰有气无力地讲道。

张阳拿起搁在他耳朵上的一支炭笔,现在骊山上的技术层已经习惯了用炭笔写字,用煤石削尖之后,夹入两片木层。

这种炭笔是长方形的,主要是长方形做起来简单,要做圆柱体太过麻烦。

而且长方形更适合拿在手中,这是骊山人的经验所得。

当他们看到骊山的主人使用炭笔写字,自然也会效仿,而当他们知道这种炭笔好用,还不用墨水,更加省钱之后。

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大家都用这种笔了。

石墨这种东西如今太难获取,价格也贵,要做出正宗的铅笔技术与材料方面来说不太现实。

当初本着凑合用的想法,没想到会在骊山这一片地方普及得这么快。

张阳在李泰图纸上修改着,一边解释道:“魏王殿下的思路是没错的,但蒸汽的用法想错了,蒸汽产生压力推动其他事物,需要很大的压力,既然下端的气压不够,那就在下方做一个积累气压的装置。”

“当然了在气压差的作用下,蒸汽一旦放出来就会减弱推力,所以在产生动能之前不能将蒸汽放出来,这就是魏王殿下理解错误所在。”

李泰听得很认真,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图纸上。

张阳画了一个箱子,在箱子中设计一个气阀,“魏王请看,当内部的蒸汽足够,推动这个气阀,产生了动能。”

“如此一来就达成了在产生动能前释放蒸汽的原理。”

李泰疑惑道:“这个本王考虑过,可仅仅气阀推动也无用,还要拉回来反复做工吗?这与事先设想的不一样了,如何再让气阀收回来?”

张阳笑道:“很简单,还记得我们的水轮车吗?”

“当然记得。”

张阳继续勾勒着图纸,在前端画了一个拉杆,“当气压在推动拉杆的同时,前端的轮子被拉杆牵引,做了一个周转运动。”

李泰点头示意这部分能够理解。

“气压进入气阀内需要两个入气口,当一端推动时候,另一端就也会滑动,同时蒸汽也会随着每一次反复之后才排出,如此一来便完成循环往复。”

给他换了一个样图,李泰思量了好一会儿,像是在消化这些知识。

豁然抬头看见李渊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一旁,张阳笑道:“您老听懂了吗?”

李渊冷哼一声扭头就走。

李泰连忙收起图纸,“多谢姐夫指点,本王终于有破解之法了,原来一直以来不是气压不够,而是不论内部的气压有多大,只要蒸汽一出来就会失去压力。”

“气压与内部的温度和容量无关,释放出来的气压等于是换了一个环境,外部环境的气压不论有多大,顶多也只是一阵风,原来是这样的道理。”

这胖子虽说贪吃,减肥一直以来都没有成功过,从小到大他的悟性与理解能力一直很强。

很多问题上他都是一点就通,以他的天赋与实践经验,他对物理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大唐所有人。

经过后世精密又系统化学习的张阳来说,这不过是很简单的物理知识。

看他已经领悟了问题所在,张阳点头道:“其实蒸汽机内部的压力是足够的,做功需要在内部完成,而不是外部。”

“之前是本王想简单了,这就去试试。”李泰刚要走就跑了回来,“气阀用牛筋吗?”

张阳惆怅一叹,“牛筋也会被炖烂糊的,蒸汽的温度这么高,魏王殿下以为呢?”

三年了,被蒸汽机困扰三年了……

李泰只觉得自己这三年活在了梦里,胡子都养出来了,还没有造出蒸汽机,平时挺聪明的,现在问了一句很蠢的话。

李泰又道:“用软木与精铁,对!”

这胖子提了提裤子一路狂奔而去。

蒸汽机已经成了他的心魔,现在要造不出来,这辈子都会深陷其中。

李泰的侍卫在一旁委屈道:“多谢县侯指点,这一年魏王殿下太苦了。”

张阳揣手疑惑道:“是吗?”

“是呀,魏王的殿下已经很久没有踏踏实实一觉睡到午时,也很少有自己做饭食,整日来太上皇这里用饭,魏王殿下说这样更省事,更省时间。”

张阳拍了拍这个侍卫的肩头,“等魏王殿下造出这个事物,大唐的富强必有他的名字与功劳。”

“但愿。”那侍卫一脸悲壮,也朝着李泰离开的方向跑去,充满了悲情的背影让人不忍直视。

当魏王和太上皇都离开之后,院子里也空荡荡。

等长孙无忌离开之后,张阳才去见老师,此刻的张公瑾喝着汤药,“大安的事情老夫听长孙无忌说了,你为何昨日不说。”

碗中的汤药已经喝完,张阳伸手接过,“我想着这么重要的消息,应该让大象兄与大素告诉老师。”

张公瑾稍稍点头,“你比以往更老练了。”

“老师说笑了。”

看这个当初拜自己为师的学生,那时候他还显得生涩,张公瑾笑道:“是呀,老夫想得没错,有些事不用教,经历得多了,不学也就会了。”

这话充满了苦涩,张公瑾是一个对现实抱有悲观的人,先前一直给老师以乐观。

温彦博过世之后好似给了老师一个巨大的打击,恢复了以前悲观的样子,现实就是苦涩的,不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就像是老师说的那样。

老师的家事是老师的事情,作为学生可以帮扶一二,但不能参与过多,尤其是老师对自己儿子的评价。

张阳帮老师整理着书桌,“赵国公说什么了吗?”

当学生的本领与城府已经超过老师的时候,张公瑾心里说不上是骄傲还是无奈,越发觉得自己老迈了,他低声道:“说了一些家常事,还说大安应该早点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