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五年(1123)九月二十八日,关于蔚州建设的中高层军政联席会议,在飞狐县城司令部正式开幕。这次会议,是经过李宪、萧芸娘、唐浩然、牟长霞协商之后,作出的统一决定。
因为这个年代属于君主专制,不存在和下属讨论问题。即便偶尔出现一代“明君”,能够把大家找过来议一议,那也不过是:“老子坐着你站着,老子说着你听着。”
这个年代没有人知道“会议”这个词,也不可能知道世界上会出现“民主”这样古怪的字眼。
“君主”就是君上为主,“民主”就是平民为主,这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生死矛盾。不经过血腥的革命,永远无法实现。
鉴于君主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李宪自然不能照搬二十一世纪的民主方式,因为所有人都无法接受,这就需要变通。
为此,李宪找了六个木匠,用四天时间赶造一张长方形会议桌,东西两侧分别坐三十六人,南北两端分别坐三人,一共可以容纳七十五人。
变通的第一点,就是会议桌最北端的主位,原本可以坐三个人,现在只能李宪一个人坐着,而且他的椅子非常特殊。不仅比其他人大一号,而且高一些,实际上就有俯视众生的意思。
李宪最反感的,就是上位者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丑恶嘴脸。这把特殊椅子的出现,完全和他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非常不满意。
但这把椅子是唐浩然亲自监督制作的,李宪只能苦笑:“老子最喜欢热闹,永远不想当孤家寡人,知道吗?你们这么一搞,老子还是孤家寡人。”
可是,萧芸娘、唐浩然和牟长霞联袂出马,说话都带上了威胁:“让所有人都坐着说话,这已经很过分了。你不满意也没办法,没有人敢和你平起平坐。如果你不同意我们的意见,这个什么会就别开了!”
四大巨头已经三个人建立了统一战线,李宪终于明白历史的进程果然有它自己的惯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想一步跨越千年,那绝对不可能。
李宪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也做好了当孤家寡人的思想准备。
变通的第二点,就是本次会议邀请了最底层的百姓作为特邀代表,这其中包括拥军模范、劳动模范、妇女识字模范。
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行政序列分别是各县的知县、县丞,一共十人,蔚州知府官员六人;军队序列分别是飞狐军副营长以上军官,匠做营营长,铜铁总监。参见会议的总人数六十八人。
真正的骨干代表包括:李宪、唐浩然、萧芸娘、牟长霞、薛沁儿、姜四娘、萧焯、郭小乙、张彦、李天成、阎方、祁三郎、金永炎、方杰、司行方、敖季虎、慎洽、胡皋、蔡广田、葛全忠、王节、梁艳、韩猛、邹吉、罗谦、陈老幺、姜琦、欧鹏。
这二十八人,才是李家军目前的真正核心力量,属于包打天下的骨干队伍。
李宪召开的这次会议,属于华夏历史上的创举。
“诸位,今天是我们飞狐军组建十个月来,召开第一次全体干部会议。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这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的分别,而是采用了最新式的圆桌方式,让大家能够集聚一堂,谋划我们的未来。”
这个年代还没有出现过大会主持人,所以李宪只能率先开口。
“在过去的十个月时间里,我们打退了六路敌人的围剿,前后歼敌二十余万,飞狐军发展到现在的三万余人。但是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南线总指挥萧姵阵亡、韩云山第三营无一生还,全部壮烈牺牲。整个反围剿战役,一共损失一万三千多人。”
“现在,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刚死,萧干败亡,完颜宗翰、完颜宗干、郭药师新败,我们终于赢得了一个短暂的平静时期。所以我们这次会议,就要着重讨论百姓的问题、军队的问题,以及我们蔚州的政治体制问题,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三大问题,是李宪穿越过来之后,就始终萦绕在心头的重大问题。如果这几个问题不能统一思想,就必然极大约束未来的发展。
当然,这些问题涉及面太宽,与会人员根本摸不着头脑。
这也难怪,李宪是年纪最大的,前一世活了二十六岁。接下来就是刚刚投诚过来的金永炎,二十五岁。排名第三的是唐浩然,二十四岁。排名第四的是张彦,二十三岁。排名第五的是敖季虎,二十二岁。
其他的人就别提了,全在二十岁以下。放在二十一世纪属于没成人的青少年,不能指望他们有什么高屋建瓴的绝妙主意。
即便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李宪这一世也出现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古怪的问题。
身体发夫受之父母,这个年代的男人,从小就不会刮胡子,所以十七八岁之后,嘴唇上总会有胡须慢慢长出来。
到李宪这里就奇了怪了,前一世每天早晨都要用电动剃须刀刮胡子。穿越过来已经十个月了,他下巴还是光秃秃的,绝对没有长出半根毛!
正因为如此,李宪身边的人,私下都说他的年纪绝对在十七岁以下,萧芸娘和牟长霞甚至认为李宪可能还不到十三岁。
不长胡子就办不成大事,你还真别不信。
几天前,刘里忙、罗青汉、董仲孙三人过来拜见师叔,然后又迅速离去,李宪这副没有胡子的“童子脸”,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是一个致关重要的原因。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你自己可以觉得无所谓,但是别人不会相信你。
最要命的是,如果成年之后还不长胡须,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天生的太监!
李宪也很苦恼,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穿越,导致身体出了问题。多少个晚上,他都想在萧芸娘,或者牟长霞身上,证明自己真的是男人,绝对不是太监!
是不是太监,李宪心里一清二楚。每天清晨起床之前,下面都顶一个帐篷,他当然发现自己没问题,有问题的肯定是老天爷。
可是别人不清楚,这事儿也没法对人说,李宪只能憋在心里干着急。
自己说完了开场白,诺大的会议室冷场了,这不是办法。
李宪决定分组讨论,分别是行政组、农牧组、军事组、匠作组。组长分别是唐浩然、王又宸(蔚州农牧司司长)、萧芸娘、周福臣(蔚州匠作司司长)。
作为一个自由人,李宪首先参加行政组的讨论,也是他规划蔚州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
办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
按照李宪最初的想法,就是直接宣布蔚州自治,彻底独立出来,然后埋头搞自己的事情。
后来一想,绝对不行!
目前大金、大宋还是联盟,如果自己宣布独立,肯定要遭到南北两方面的夹攻,迟早要死翘翘。
为了给自己的蔚州弄一个合法身份,李宪不知道多少个夜晚没有睡觉,连胡子都熬白了,如果他有胡子的话。
还别说,一个人被逼急了,真能想起很多平时想不起来的事情。比如说李宪就想起两个人,然后终于在夹缝中找到了一条路,这也是他要召开这次会议的初衷之一。
范仲淹,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位牛人。
对于范仲淹忧不忧、乐不乐,李宪并不感兴趣。因为范仲淹忧也好、乐也罢,都是为皇帝操心。
李宪想起范仲淹这个人,是因为这位牛人干过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建立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用宗族公田的租金收入做基础,解决全族成员的丰厚福利,成为宗族慈善组织的典范,运行了近一千年,是世界上维持时间最长的“非营利性质的民间组织”(ngo)之一。
仅仅是一个范仲淹的范氏义庄,并没有代表性,也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所以李宪又想起另外一个人:吕大钧。
吕大钧在范氏义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出了人世间第一份“乡约”。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关中大儒吕大钧在家乡蓝田县,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约,史称“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
当时的吕氏乡约跟国家职役毫无关系,而是一个纯粹由民间社会自发、自主建构的乡党自治组织。
吕大钧认为,在同一个乡里生活的乡党们,完全可以,也完全有必要,结成一个关系紧密的村社共同体,大家在共同体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个共同体就是“乡约”。
吕大钧给蓝田乡约设计了一套优良的制度,并根据施行的实际效果加以修订。按蓝田乡约之制,凡一乡之人,都有权利加入乡约,入约与退约均凭自愿。
乡约的领袖叫做“约正”,执掌约中赏罚、决断之权,由众人选举出德高望众、正直公道之人担任之。
乡约的日常管理则由“直月”负责,“直月”是轮值的,“不以高下,依长少输次为之”,一人一月,一月一换,只要是入约的乡党,都有机会当上“值月”,管理乡约。
也就是说,乡约既是自由的(自愿出入),又是民主的(公选领袖),也是平等(入约乡亲不分地位高下,以年齿为序充任“直月”)的。
吕大钧创立的乡约,是建立在自愿联合基础上,有着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功能的村社共同体,旨在促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自治秩序。约中众人有事,可以在聚会上提出来协商,找出解决方案。
吕大钧的乡约,已经在关中地区的蓝田县执行了三十几年,在河南赢得广泛的赞誉。
李宪就是要通过这次会议,把吕大钧的乡约改头换面,采用头梁换柱的方式,把蔚州变成一个合法的政体。